刘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猫》是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以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在一堂《猫》的公开课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并引起了一些思考。
实录一:在学文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自己来说说感兴趣的部分。有同学说:“小猫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到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这句话老舍爷爷用了拟人手法来写,使句子生动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把猫当做自己孩子来疼爱。更加突出了小猫的淘气可爱。
实录二:当认识了猫的特点后,学生体会了“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从作者与猫和谐温馨的关系中进而让自己也爱护小动物。在学生的自由探究中,结合 “词、句、文”几方面来把作者如何喜爱这古怪的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大家总结出了一点: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老舍与猫的关系很和谐,表达了老舍对猫的宽容喜爱之情。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也注重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课堂中学生表现非常平淡,碰撞出来的结果也非常的普通。主要是老师对《猫》的课文定位还不够准确,对文本思想的挖掘不够深入。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里,在对文本的宏观把控中细致入手,准确定好位,深入挖掘文章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本教学定位的确定
一篇课文的文本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设计,基本决定了教学的行进和成效。文体不同,教学定位不同。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表达特点,不同的内容也需要借助相应的文体形式来表现。教学中抓住文体特征安排内容和方法,是一种简单也便于操作的教学思路。
(一)把握好本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规范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科书中,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将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披文入情”。
(二)抓准学段目标
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应该非常清晰明确并深深地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并且都应该对自己所授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中有一点:“初步學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默读和概括课文大意,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而不是取而代之,告诉学生。
(三)找准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既是上课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只有重视每一课时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才能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也只有确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进行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二、文本思想的挖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的德育内容并不像品德教材那样明显,它具有含蓄性、隐藏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要善于寻找德育与智育的“结合点”,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双到位。
(一)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在小学课文里,《世界地图里引出的发现》魏格纳的善于思考,不畏艰难努力考证的精神;《游山西村》陆游虽处逆境但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的心境。每一篇课文都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思想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而不是“强加”思想教育。我们要注意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朗读训练中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的思想教育才会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加强记忆,积累词句,激发情感,从中受到正确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2.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思想教育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辅之于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教《幸福是什么》《巨人的花园》等童话类课文时,可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境,教学生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交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情感体验,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3.在练习的设计中渗透思想教育
练习设计得好,既有助与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兼收。如讲《幸福是什么》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体会举出正反的例子。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该怎样做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在练习训练中渗透做人的道理。
总之,我们要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发挥语文课的优势,从最初的课文定位开始,到最后的文本思想的挖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