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维波
摘要:伴随着媒介、影视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学作品影视化逐渐成为目前传媒语境当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对于当代的文化传播以及文学势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消费意识以及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会呈现一定的负面性影响。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在传媒语境下看待文学作品影视化热潮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传媒语境;文学作品;影视化热潮;当代文学创作;影响
一、文学作品影视化热潮
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了一条狗的命运的故事,首先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条有文化气息的狗,身上流淌着贵族的气息,但是由于一次机会对他的命运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淘金”。在面对艰苦的环境之下,经过重重难关,为了能够活下去,拼命的工作努力,慢慢的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文明枷锁,思想发生了改变,以前的那种善良不复存在,内心开始被黑暗吞噬。在他心中的阴暗面得到中见天日,所以慢慢的失去了自我,成了残忍的野兽,最后,在幸运的眷顾下,他遇到了很好的主人,在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和爱之后,终于找到了自我,但是内心的矛盾依然无法填平,最后主人离它而去,内心的复燃又回到存林。作者的这种及富想象的和浪漫色彩的写作,通过一只狗的命运来比如和映射现实当中的人,使得这个形象很生动,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1]。加之作者优秀的文学功底,展开了想象,非常优美。这部作品体现了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作者的笔下,也显现出了物竞天择的思想。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是作者对资产阶级的那种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讽刺和控诉,在呼唤和想象美好的世界,对人类文明互换的渴望。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改变方式,通过成功的处理与尊重作品,通过浪漫的表现手法进行影视化艺术的呈现,体现故事的完整情节,在原著的基础上对思想境界和内容都会有促进作用,带领影响人们面对生活。影视化的传播更广,作品在荧幕的呈现会让人们不自觉的带入故事,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压力,在影视化中可以更好的体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一种爱的力量,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是一种丰富和完善的手段[2]。
《傲慢与偏见》是当今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文学名著,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一直到现在还受人们的追逐,有很大的读者群体。小说的主要故事线使班雷特家中女儿的婚姻,展现了不同的恋爱和婚姻观念以及不同的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这部小說改编的电影作品有很多,先后不同时期有9个版本,每个版本的特点是显著的与那个时代相结合的,在今天不断地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情况下,这种变化依然还在继续,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观点立场进行文学作品的电影诠释,深入的刻画。在众多的版本中,较为认可的是05版,它充分尊重原著,在电影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这样的改变让人们喜爱和接受了这部小说,体会其中的艺术内涵和魅力,这样一来,不仅对文学作品是一种继承,更多的是一种发扬广大,能够让更多的人基础作品。以下将对经典电影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以探讨英美文学改编电影对原著的继承和发扬。
二、在传媒语境下看待文学作品影视化热潮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影视化热潮的利弊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之后,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的成功,更好的突出文学作品本身的传播速度以及广度,进而对作家的知名度形成一定的提高作用,并增加更多的经济收益途径[3]。在电视剧或电影热播之后,往往会引发异常大众重读或抢购原著等现象,对于原著作者重新进入大众视线是一种非常相当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影视化之后,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化、趋同化、娱乐化也是影视化中所最为突出的问题。相关学者提出,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经历过文学教化、文学启蒙、文学改革等时代,同时只有现在的时代才是真正进入到文学消费的时代。在现代化传媒与市场经济全面渗透的环境之下,文学作品在影视化的改变过程中会呈现更多的商品化属性,这也是文学作品影视化的主要原因以及结果。
在经济市场的影响之下,在文学作品适应广大受众审美的环境下,大多数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更加倾向于世俗化,同时展现出作者的“去精英化”的现象。例如,王安忆在作品当中描绘到“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会造成浅薄的印象,许多名著被拍成电影之后会替代文学作品的影响”,电影一般会以通俗、平庸的角度去演绎文学作品,这也是文学作品在影视化之后降低文学作品本身欣赏、品鉴价值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过度的在意大众本身的喜好,在某一些题材类型方面会出现较多的成功案例,此时便会出现大量的模仿者,导致文学领域与影视领域中出现“扎堆”的怪相。例如,在《暗算》、《潜伏》等谍战播出之后引发了系列性的谍战时代,此时也爆发出了大量的谍战影视作品,其中许多的影视作品都是滥竽充数,这也是影视化热潮所带来的最恶劣影响。
(二)文学作品影视化热潮的应对策略
为了在影视化热潮环境之下,坚持保留文学作品本身的观赏价值,坚持精英化的创作路线仍然是最佳途径之一。文学本身属于传统的文化类型,同时在审美艺术及其形式方面也较为传统,这也间接提高了在精英环境下的优势与特点。目前虽然遭受大众文化的明显冲击,但是文学创作仍然需要在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坚持文化的魅力影响。对于传媒语境之下消费理念以及世俗文化,文学创作者是经营知识的代表主体,这一主题必须时刻坚持精英的思想,确保文学本身的独立性,例如莫言、刘震云等便是坚守自我,时刻保持文学作品创作的精英特性。刘震云在采访当中说出了关于对于影视的理解,其至今为止仍然是坚持以文学创作为本,影视化的改变只是在导演看上之后让其自己改编作品,其坚决不会因为电影而创作剧本,这也是坚决杜绝被影视化“吞噬”的一种思想。而莫言,其成名便是因为多年以前的《红高粱》,在其成名至今,也仍然坚持着独立创作,仍然没有被影视化所直接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让她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坚持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并不是对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一种负面理解与排斥,而是应当将其当做是文化领域当中的关键性内容之一,文学和影视之间本质上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两者之间不应当是相互附庸的。在目前的大众传媒、影视文化的传媒语境当中,文学作品在坚持独立性与精英化的思想基础上,可以和影视作品之间形成相互平等的合作,转变为影视作品的一种思想性、艺术性表现,而不是成为影视作品的“基础”。严歌苓便是将文学与影视有效结合的代表人物,其在大量文学座屏当中,《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均在市场当中热卖,同时其还担任了多部電影、电视剧的编剧职务。但是,严歌苓在文学创作当中时刻是坚持着自我,同时对于文学创作的纯度仍然保持在较高的境界当中。在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当中,表现出了非常非专的人性与批判性的思想,同时在思想性方面保留了较大的空间。通过影视化的改编之后,严歌苓的小说当中在思想性方面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创造有明显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金陵十三钗》的作品当中,其对于人物的描绘便是相当突出,对于边缘人物有非常明显的关注,同时对抗日战争当中复杂的人性与残忍的现实有明显批判性的描绘,这也正是影视作品从文学作品中所提炼出的艺术养分。在电影的《金陵十三钗》热映之后,也间接的推动了原著小说本身的销售量,这也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互之间增益的一种典型案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改变进行分析讨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的改编,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非常突出的影响和帮助。影视化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人们自己的理解,以现代科技手段,影视化艺术手段呈现精彩,使得原著的故事更加饱满,人物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作品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有利于作品的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荣.探索适合我国文学发展的传媒之路——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J].语文建设,2017,23(3z):511-512.
[2]李太斌.文学作品向影视产业转化的可行性及价值探析——以巴金小说《家》的电影改编为例[J].四川戏剧,2015,23(9):105-107.
[3]綦天柱,胡铁生.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化——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为例[J].求是学刊,2017,31(1):511-516.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