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语言交流的历史,我们习以为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其实是源于英语。但其实从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语言文化的交流一刻也没有停歇。除了一些外来词进入了中文,中文也以文化的形式影响着英文的词汇和句式。本文以历史为线索,细数英语中的文化中国元素,以期更好的文化语言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中国文化;语言交流
沙发(sofa),麦克风(microphone),咖啡(coffee),模特(model)……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其实并不是产生于我们的文化,而是来自英语。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结果中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语言的一些词语逐渐渗入到汉民族的语言中来,特别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为外来语进入汉语言,在汉语言中生根发芽提供了外界土壤。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英语中也有不少汉语的影子。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一些源自于我国的土生土长的词汇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英文中,例如,kongfu(功夫),jiaozi(饺子),fengshui(风水),kou tou*(磕头)等等,这让人好奇,中国传统词汇究竟是从何时进入到英语语言中,又是怎样影响到英语这门国际语言的呢?
一、汉语进入英语的时间
(一)古代
词汇的交流源于贸易的互通。中国古代经由丝绸之路产生的贸易交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语言互通提供了机会。据《牛津 英语词典》记载,最有中国特色的silk一词是在公元 888 年经丝绸之路由拉丁语和希腊语进入英语,因而成为最早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另外一个中国词汇的代表词汇是China。这个词来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Cina,指华夏。秦朝的“秦”字进入拉丁语变成Sinae,由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等把中国称为 Serice,即“丝国”。元朝时,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称中国为 Cathay.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欧洲商人来到中国,他们发现古罗马人称为 Serice 和 Sinae 的人是同一个民族,马可波罗称为 Cathay 的国家和 Cina 所在地理位置相同。所以后來欧洲人习惯将中国成为China。
(二)近代
到了近代,特别是1840年以后,中国被动的打开国门,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而且中国劳工也被迫进入西方打工。华人劳工在艰苦的劳动后,经常会聚众参与赌博,所以经常用到“开赌了”这样的词汇,因此,这个中文词汇就进入到了英文,叫做casino。
中国的词汇也与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辛亥革命新产生的词汇 SunYatsenism(三民主义)进入英语。 新文化运动使得 Pai-hua( 白话文)等进入英语。近代以来,中西方交流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因此很多汉语词汇进入英语就不足为奇了。
(三)现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再次向世界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也在逐渐影响着英文的词汇。比如,中文对于食品的描绘有着丰富的词汇,很多词汇在英文中无法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汇进行翻译,如此一来,汉语作为外来语就进入到英语中,比如,baozi(包子),jiaozi(饺子),yuanxiao(元宵)等等,还有文化类词汇,比如gaokao(高考)等,凸显了汉语的个性,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词汇。
二、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的分类
(一)食品类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食物种类、词汇丰富程度世界闻名。由于饮食的独特性,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因此,汉语食品词汇作为一个大类进入到英语中。比如baijiu (白酒),mantou (馒头),yuanxiao (元宵),youtiao(油条),zongzi(粽子)等等,即代表了中国特色,又扩充了英语词汇。
(二)文化类
Fengshui(风水),koutou(叩头),xifu(师傅),kongfu (功夫),这些中国文化的专属名词,也是进入英语词汇的又一大类别。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别较大,有些文化现象无法准确用英语词汇来解释,所以,这些词汇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为英语使用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
(三)政治、社会类
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三民主义(SunYatsenism)就作为一个政治词汇进入到英文词汇中。当然,一些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由于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也以拼音的方式进入了英语词汇,比如gaokao(高考),这些词汇的进入,对于西方了解中国社会、社会现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汉语对英语的影响
(一)对词汇的影响
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专有词汇在英语中不能够完全找到一一对应的翻译,如果生硬翻译的话必然无法精准的表达原来的意思,造成沟通交流上的障碍,如此,许多中文词汇的汉语拼音就变成专有词汇进入到英语中。比如,中文的饺子,英文译成dumpling,但其实在西方饮食中并没有与中国饺子做法完全一致的实物。所以,这样的翻译必然无法准确的表达原来的意思,而用汉语拼音jiaozi作为专业名词进入英语词汇,就能够表达原物的专属性,而且丰富了英语的词汇。类似的例子还有zongzi,baozi等等。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龙”的翻译。英文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而中国的龙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显然不能用dragon来翻译。所以,现在更多的用到的是long,专属表达中国龙。由此可以看出,汉语对英语词汇有着很大的扩充,而且把更多的中国元素渗入到英语中。
(二)对句式的影响
bu zhe teng,long time no see,no can do,这些典型的中式英语表达法最初是不规范的英语表达法,但由于使用广泛,频率高,而且表达的意思简洁明了,逐渐也成为了英语的一部分。以no can do为例,这句话的解释是It is not possible,it cannot be done; " I can't do it."(不可能,我不能做。)这句话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辞典》。这句话进入英语的时间相当早,可以追溯到由美国幽默作家Charles Godfrey Leland (August 15,1824 – March 20,1903)在1876年编辑出版的Pidgin English Sing-Song(《别琴英语歌谣集》)一书。此后,有多位作家在作品中提到或者用到了no can do这个词。比如英国罪案小说家Elizabeth Ferrars (6 September 1907 - 30 March 1995)1962年出版的Busy Body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Sorry,no can do—not tonight.由此可以看出汉语对英语的句式也有相当的影响。
四、汉语进入英语的意义
(一)扩充英语的词汇
无论是食品类、文化类还是地名类名词,在进入英语中时,都从客观上扩充了英语的词汇,拓宽了英语的广度,这对英语这门国际语言的丰富具有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二)扩大汉语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都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在进入英语以后,由于英语的传播范围比较广泛,使用人数众多,这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扩大汉语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切实的作用。
(三)易于沟通和交流
由于文化障碍的存在,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交流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困难,而汉语词汇进入英语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这个问题。当汉语词汇进入英语后,英语使用者在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借助这些词汇能够更好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打破文化壁垒,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沟通交流。
五、结论
(一)汉语进入英语时间早,近年来呈现逐步加快趋势
从元朝开始,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汉语词汇通过一些来华的旅行家等传入到西欧,最终进入英语词汇,拉开了汉语文化影响英语的序幕。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要求在中国开通商口岸,贸易的往来也增加了语言的交流,一些中文词汇进入到英语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空前增强。西方社会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文中的词汇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进入英语中。
(二)汉语进入英语词汇类别丰富,食品类文化类较为突出
按照分类方法来算,中文进入英文的词汇分为食品类、文化类、地名类。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神的特点,食品类汉语词汇进入英文的较多。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广博性。
(三)汉语从词汇、句式上丰富英语,影响英语
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词汇,一是句式。因此英文中既有汉语的词汇,也有具有汉语句式特点的句子。这两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语言。
(四)汉语进入英语扩大了汉语文化的影响力,易于沟通和交流。
汉语进入英语,既扩充了英语的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汉语文化的影响力。英语中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使得英语使用者更多的了解汉语,了解汉语文化,这客观的促进了汉语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增强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勇先.英语发展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461-464.
[2]张天宇,周桂君.近现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汉语词汇借用[J].外语学刊,2016.54-57.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