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想成+李士金
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评点史上,最著名的有金圣叹、毛纶、毛宗岗父子、张竹坡、脂砚斋等学者文士。金圣叹评点文字思想深刻而怪异,其结果遇害;王运熙等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对其评点小说作出了高度评价。张竹坡评点文字时出奇语,亦过于中庸者也。评点文字实以毛纶、毛宗岗最为平稳,以脂砚斋评点文字最为知根知底。今有空空道人評点七大小说名著,盖因其有感于时事也。国家民族发展得失兴衰存亡,与个体生命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文化学术研究者其多数志在全局利益,则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一时代体制实际操作和影响之良劣根本在人,在掌握权力之管理者。钱穆曰:“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一国家民族社会有无文化非在形式学历高低,非在论文数量多寡,非在教授院士数据,而在该社会多数成员是否追求仁义礼智信之道德理想,是否有美好信仰,是否对宇宙世界、社会民生真相有确切了解,是否对于天理良知有真知实行。空空道人痛心于芸芸专家教授道德沦丧,以假借之空言、错误之阐释误导公众,故以其忧时念国之心,探索评点七大名著真义,具体切实传承前贤文化,其文字弥足珍贵。本文以其评点《红楼梦》第一回文字为主要内容,研讨其文化创意思想,以供学界参考。
一、空空道人管窥学界研究《红楼梦》简述
鲁迅赞成胡适之考证《红楼梦》:“而世间信者特少,王国维(《静庵文集》)且诘难此类,以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也,”其实,王国维所分析甚是,“亲见”是就所写主要故事内容素材言,“亲闻”则包括他人口中所言之人物故事素材,故曹雪芹所写人物事件未必非自己生平经历不可也。郭箴一云:“在中国文学里,见到其虚饰之多,也很可以知道其复杂的国民性。餐藜藿、食粗糠的人不足与论太牢的滋味,惯于清贫的生活的,不能与通温柔乡里的消息,穷措大的心理,无论怎样也是不能领会到《红楼梦》的妙文章的了”。此种议论乃是坐井观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言其创作乃出于真实生活,何来“虚饰之多”?至于“餐藜藿、食粗糠”、“惯于清贫”“穷措大”云云偏颇显然,试问若无深广之社会生活阅历,如何领会《红楼梦》之妙文?刘大杰云:“《红楼梦》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建筑在揭露封建制度与贵族家庭的腐烂与罪恶上。”上文把宝黛爱情悲剧与“揭露腐朽的封建统治制度与贵族家庭的罪恶”分为两事,实质后者包括前者,宝黛二人生活在当时制度背景下,本身是贵族家庭成员,若说“腐烂与罪恶”,宝黛所言所行亦在其中矣。
游国恩等学者云:“在《红楼梦》中作者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贵族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贵族统治者和广大奴婢的矛盾,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上述文字是阶级分析时代的产物,根本不能说明《红楼梦》世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贵族统治者与广大奴婢未必是对立关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之,贵族之间、奴婢之间亦非铁板一块,诸种斗争和矛盾普遍存在。连邢夫人与儿媳王熙凤都存在矛盾,丫头与丫头之矛盾冲突亦随时发生。王运熙等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七卷本)认为:脂砚斋认定这部小说的主旨既不在于演义历史,也不在于揭露时政;既非称颂英雄,也非阐扬哲理;而是在于写“情”。对脂砚斋所处社会文字狱险恶环境缺乏认知,以为脂砚斋所说与曹雪芹写情说一致。其实曹雪芹与脂砚斋一样故意避免“时政”之嫌也。且天地之间,人情与社会政治、英雄、哲理有内在必然联系。“大旨谈情”之义广且深也。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把自己身上的全部感情、希望和幻想,都寄托在女儿们身上。这也就形成了宝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所谓“多情”和“意淫”。他对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和女儿们常在一起。上文对贾宝玉人物形象阐释十分错误。宝玉悲天悯人、慈悲为怀,其生活的最高理想如何是“和女儿们常在一起”!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从整部作品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曹雪芹对好与了、色与空之看法辩证深刻,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说“《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文意不合逻辑矣!
二、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文化创意
(一)艺术忏悔,典型实录
空空道人认为,《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开篇文字是曹雪芹真实的检讨。曹雪芹在幼年的梦幻般的生活中,任性放荡,没有认真训练自己的劳动生活技能,后来家世衰落,他痛感自己之失误,后悔当时没有听从杰出聪明女子的劝告。作者读书很广博,讨厌科举考试,于仕途不利,于文学创作则极有意义。所描写的是用賈雨村言,将真事隐去,换句话说,《红楼梦》不是实际社会生活自然主义的实录,而是有实际生活基础、有实际人物原型的艺术创造。从中心思想来说,则是自己一生的《忏悔录》。曹雪芹的《忏悔录》可以作为全体中国人的《忏悔录》,作为全世界人的《忏悔录》。
《红楼梦》作者对于人类起源有深刻检讨,第一回文字虽有神秘色彩,实质是对人类来源之思考。《红楼梦》第一回所云女娲补天神话故事,是我们民族祖先想象中征服自然的产物。人类遗传生命之能量来源于自然界,繁衍生息,一代一代,前仆后继,没有出生的人在生命意志的冲动下出生,根本不知来到俗世的悲欢离合,所以急急忙忙要来体验一番。石头就是自然界之典型产物,经过演化而有灵性,跃跃欲试。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发现曹雪芹艺术忏悔之心,挖掘伟大小说家自我检讨之诚心,其文化创意,具有划时代精神。“圣人观阴阳之变而立卦,效天下之动生爻。”天理规律性客观存在,在个体生命善于检讨,汲取殷鉴也。
《红楼梦》的全部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无论是身前身后之事,人类社会个体生命悲欢离合之客观事实就是如此。伟大的文学名著必然出自伟大的文学名人。而伟大的文学名人生前的日子往往艰难困苦!现在许多教授名流都在吃古代文学名家的饭,可是,在古代文学名家的同时代,那些达官贵人中多数也多是有文化的学者,却从来少有体贴那穷愁潦倒的文学名家者。今天的文学名著也必将多出于民间默默无闻的人士。endprint
《红楼梦》第一回所写好了歌对于社会人生看得深透,然不无偏激之语,非圣贤之道也。甄士隐与跛足道人心灵感应默契,看破红尘,真正贤士隐去,而贾雨村这样功名利禄之徒则耀武扬威矣!人世无常,一切皆是过眼云烟。真正善良仁义之士无法在此现实生活中获得精神价值之实现,而只有那唯利是图、唯权是用的人能够无所顾忌地钻营名权利色,获得世俗心目中的所谓荣华富贵享受。然而,乐极生悲,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莫测,这些钻营名权利色的政客奸商结果必无好结果。到头来都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内耗残杀的牺牲品而已。
(二)红楼本旨,人生如梦
空空道人认为,《红楼梦》作者立意本旨,在第一回有明确说明。空空道人指出,曹雪芹告诉我们,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此乃继承庄子思想,庄周梦蝶故事最形象地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思想。人生诚如梦幻,人既然来到世界上,还是要好好地把此梦幻做好。东坡居士说人生如梦,但他还是很尊重现实的。佛教讲空,其现实意义应为“空而中”,与儒家的“正而中”相通,道家讲虚无,讲无为,其核心思想是“中而正”。必须以如此心境来看《红楼梦》,得其本旨矣!
空空道人以悲天悯人之心评点《红楼梦》,同情天下女子遭遇,与曹雪芹之心甚为切合。《红楼梦》以甄士隐之女甄英莲为典型,表达对天下女子命运之担忧。《红楼梦》里的女孩子,大多命运坎坷。元春贵为王妃,实际上是在那见不得人之地孤苦无依而病死。她并不感到做王妃快乐幸福,王宫实在是黑暗监狱!迎春更可怜,被折磨迫害而死。探春最勇敢果断,远嫁海疆。惜春自怜自惜,义无反顾出家,在青灯古佛旁了此一生。宝钗理想破灭,成为徒有虚名之宝二奶奶,困苦郁闷,独守空房。其她各色女子,尤氏、李纨、凤姐、平儿、鸳鸯、可卿、司棋、晴雯、袭人,等等,等等,无一不在世俗洪流中遭受磨难挫折,虽因遗传生命结构健全程度不同而趋向各异,然其不得如愿以偿则一。空空道人之心悲悯天下女子变幻莫测之遭遇,洞察想象丰富博大、细微深刻,难以尽述!
(三)痛苦快乐,实为一体
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第一回云:人生究竟快乐否?人生必有极乐之时,巅峰状态,遗传生命产生矣!人生有无痛苦?曰必有痛苦。然有痛苦正因有快乐,二者难以分解。最快乐之时,最痛苦之事或将出现。《金瓶梅》里西门庆,极乐之时,身体崩溃矣。《红楼梦》在第一回通过僧道与石头对话告诉读者:若想世俗之荣华快乐,就必要受世俗之难堪痛苦。人不能选择生与不生,父母之命焉!人固不能选择自己生命之生与不生,然可以选择个体生命之言动思虑,以生为不生,静养之,淡泊之。此《红楼梦》命意所在也。
空空道人指出,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经常出现,贯穿始终。道人说你我不必同行,深藏寓意。这道人和僧人在形式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宗教派别,而就其实质,目的一样,都要救苦救难,让现实中的人生活得好一些。可谓殊途同归也。各干营生,就是各自去救世,去普度众生。可是,众生真的是太复杂,不是一世的因缘,很可能是几世、几十世的积累变化在一代个体生命中强烈地表现出来。这一僧一道实际上是幻化的造物的规律性之形象体现。他们要把《红楼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因缘变化的角度加以阐释。
空空道人认为,《红楼梦》中僧道说神仙玄幻之事,距离现实生活遥远,石头被世俗之荣华富贵打动,实为世俗个体生命中之高级典型。贫富差异如此之大,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住豪宅,几家男女因房价太高流落于街头!石头不后悔,坚持要到温柔乡里去享受。僧道以法力把粗蠢之石头变为晶莹宝玉,且刻字在上面,此意味着人类文明历史之进化程度已然较高。文字是人类文明巨大进步之重要标志。石头有远大理想抱负,然世俗茫茫众生,若无内心觉悟,其残杀内耗痛苦悲惨之情境,神灵亦无补于事,此亦《红楼梦》寓意也。大慈大悲,觉悟众生,空空道人與《红楼梦》中之空空道人为一矣!“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人间之变化在天地变化之中,贤人退隐,众生之不幸。痛苦快乐,实为一体,气数如此,圣贤亦无可奈何也。
参考文献:
[1]王运熙等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七卷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
[2]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
[4]陈洪主编,郭箴一著.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七卷.中国小说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