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道人评点《西游记》文化创意思想述论

2017-10-17 07:28卜阿敏李士金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道人空空评点

卜阿敏+李士金

一、绪论:理解名著文本 心系天下苍生

在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上,对中国古代小说名著进行评点的文字甚多,如王运熙等人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金人瑞评点《三国演义》的才能震动当时文坛……在金人瑞之后的小说评点史上,用力最动、声名最大的要数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志演义》和张道深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亦极为著名。关于《西游记》,谢肇淛云:“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王运熙、黄霖等学者认为,谢肇淛、袁于令等肯定和阐发了小说创作中的‘虚、‘幻特点和神怪小说的‘寓言作用,为正确地批评《西游记》奠定了基础。前人评点逝者如斯夫,空空道人有感于当今学术文化之异化,故以精诚之心评点中国小说名著。学术文化潜移默化国民道德心态,这必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与衰败!然其与经济建设有形有物迥异,影响深远而不为短视者重视,芸芸众生的视锐度亦不足以洞察其与社会发展之间微妙复杂的辩证关系,让投机取巧之徒有充分钻营招摇过市的空间,假大空、抄贩卖暗藏其间,劣币驱逐良币,形成了学术文化市场的恶性循环。而掌握学术资源经济资源话语权力者,遥相呼应,弹冠相庆,遮天蔽日,令有良知者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岂非当日致良知、存天理者乎!然其在本时代很少被人理解,实在令人浩叹。钱穆先生认为:“惟人事上帝本乎信仰,爱国民族则由乎知识。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今日学者以研究《西游记》等名著作为利禄的器具,不择手段地获取名利,与伟大名著作者原本心志相去甚远!浮云蔽日,全局受损,不爱身心,岂能追求真理!空空道人爱国爱民爱学术,爱之深,乃因其知之切也。故以评点七大名著为契机,引导众生探索名著事实真相,实为己之学之一途。本文以其评点《西游记》前七回文字为主要内容,研讨其文化创意思想,以供读者参考。

二、空空道人管窥学界研究《西游记》局限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云:“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吴承恩非玩世不恭之人,《西游记》更无玩世不恭之意。郭箴一云《西游记》“全部用比喻,巧于曲写人类的性情,说去烦恼求解脱的方便,童话地演述幽玄的佛理……无论怎样的变幻出没,荒诞不稽,但在寓意的譬喻谈方面其结构的雄大,世界多不见其比,比读以奇幻谲怪见称的《阿剌伯夜话》更加感着有趣。”上文“全部用比喻”云云并不恰当。刘大杰云“是那种封建道德和迷信色彩交织着的因果报应说和那种成仙成佛的落后思想。”学者对于“封建道德”并无真知,便大言“封建道德和迷信色彩交织”之“因果报应”,令人感慨时代风气变幻莫测影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能力之提高。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中认为唐僧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刺性地得到了统一。”云儒士迂腐,一概而论,以偏概全,况且唐僧追求理想,大慈大悲,体现的正是儒家圣贤文化之核心要义。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作者借助这一古老的神异故事,目的不是为了反映某种特定的事实,表现某种较为完整的政治理想或思想倾向,而是为了驰骋作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此说误解吴承恩之创作用心矣!表达理想,体现自己思想倾向,正是目的,作家的奇思妙想非目的也。学者引用李贽评点文字云:“通过游戏之笔来表达其高超的立意,因而避免了平庸和低级。”所谓高超的立意正是理想和思想,前后文矛盾如此,现当代学者对名著认识水平可知矣。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作者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此种议论把维护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与个体生命自我价值、人性美对立起来,十分错误,三纲五常的基本原则正是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追求人性之美。《西游记》思想见解独到,其文化创意精神极为高远丰富深刻。空空道人指出,《西游记》作者借助石猴一路求仙之经历,严厲批评了世俗世界中蝇营狗苟之徒无耻的争名夺利,如“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伟大名著文本中多蕴含世界真相,需要读者有相应之洞察能力、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学界一般研究者往往只看到孙悟空之大闹天宫、战天斗地之精神行为,却忽略了他从起源时就代表着人类个体生命为了探索真理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三、空空道人评点《西游记》文化创意

(一)悟空求道 蕴含哲理

《西游记》评点本第二回指出,石猴历经千辛万苦求道访仙,专心致志、不折不挠,终于在菩提祖师座下习得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孙悟空学成以后便回到自己的大本营花果山,竟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受到了妖怪的欺负。孙悟空一怒之下,打上前去,魔王毫无抵挡之力,最终混世魔王和他一众小妖也被悟空都杀得片甲不留。这就意味着作为神话小说《西游记》核心人物的孙悟空回到了现实社会之中,同类被欺凌便必须复仇,大开杀戒,死亡无数。这是现实世界社会生活复杂性具有象征意义之神话体现。《西游记》中韵语诗词甚多,有很多严厉批评了世俗之人,如“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如果人们立下志向,那么通过一心一意的修炼,则生命中许多的玄妙就可以明朗起来,这就叫做“自明”。 个体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是在无数人群的团体中生活的一员。这就导致个体的意志是相对的,并不能真正贯彻自由的意志,病态的自由意志,必然会影响人类社会秩序。《西游记》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很复杂,他接受三教正宗,却对实际社会失望异常。他所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俨然代表着人类追求长久永生、自由意志的精神化身。但是实践却表明了,纵然是孙悟空这样神通广大,他的自由也只是暂时的,他也不能越过世俗规范的那条底线。空空道人的结论是:个体生命自由意志之发挥必须以有益于他种他类他人之自由意志实现为前提。评点者如此蕴含人生哲理的文化创意思想无疑对于提高全体人民之生活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不畏强权 正道直行endprint

空空道人虽然主张非战,然亦深刻地指出,人若是没有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之精神,则仙界官府必不会主动心慈手软,以和为贵。大闹天空之后,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悟空不畏天庭权贵,敢于与命运作斗争。为了贯彻自己的自由意志,义无反顾!从空空道人《西游记》评点本第六回,可看出孙悟空的敌人要么是天庭的仙人,要么就是佛界的领袖,比如说二郎真君,他就是玉帝的亲外甥。这些敌人都是权贵,为了捍卫自身利益,抱成一团,成为息息相关的利益集团,能量十分巨大。与他们相比,孙悟空是在自然中孕育出来的,出自一块顽石,所以他毫无背景,无人相帮,只有通过自己勤学苦练才神通广大。

从《西游记》第一回开始,写孙悟空于自然顽石出世到历经几百年的求仙之路,孙悟空在征途中从未放弃,他象征着没有背景的本领高强的追求理想的人类社会拼搏者的形象。他渴望得到尊重、自由、名声、利益,他对生活充满眷恋,最厌恶人们对他的忽视和愚弄。如在与二郎神交战过程中,孙悟空占据二郎神老巢后说道“庙宇已姓孙了”,赤裸裸地表现出悟空对于名声、利益的占有欲。他想要打破常规,对于现有的名声利益、权力地位进行再分配,能者居之,“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三)崇尚自由 遵循规律

空空道人强调,《西游记》前四回描写之孙悟空并无社会理想,他只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他的自由意志实现恰恰代表着人类每一个个体生命内心深处所渴望之理想生活状态。孙悟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他渴望尊重和名望。这些东西一旦被满足,悟空便快活无比。但是一旦发现自己原来还是被愚弄和蒙骗,便开始大闹天宫。玉皇大帝一听,立马要派兵去镇压。太白金星奏请招抚。“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人反德为乱。”灾、妖、乱皆因违背天理而得之,人为万物之灵,天人感应,人类灾难,人有不可推卸之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一般不是绝对对立之关系,而是互相矛盾互相协调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社会政治经济精神利益协调分配达到相对均衡的关系。评点本第五回描写的就是孙悟空扰乱蟠桃大会,回到花果山,天兵天将前来捉拿他这一系列过程。其中重点强调了孙悟空闹得满城风雨的根本的原因: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吴承恩是一个思想极为深刻冷峻的作家,他创作的《西游记》表面上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实质上具有的是现实主义精神。悟空被太上老君推入炼丹炉中。开炉后孙悟空没有化为灰烬,还炼出另一个强大的神通——火眼金睛!作者赞道:“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空空道人指出,这些诗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和体会。孙悟空宣布:“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而结果呢,是无法跳出如来的掌心,由此可知,作者其实并不赞成胆大妄为、起义造反的叛乱者。这样造成的结果只是百姓遭殃,战火连绵、纷争不息、悲剧不断。书中孙悟空与神仙争斗之时,双方伤亡惨重。悟空最终还是被佛祖压在了山下动弹不得,当然佛祖心境开阔、慈悲为怀:“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西游记》以诗称孙悟空“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這些思想言论所体现的吴承恩心理世界与其人生经历不无关联。善根不绝那就是大道之理,“天地之道,阴阳有数,故理乱之殊也。”人类命运前途,冥冥之中已定,圣贤修身养性,知不可为而为之,厚德载物,岂不可敬!人人如此,人人可敬,人类命运改善必矣!定与不定全在人心一念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七卷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

[2]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

[4]陈洪主编,郭箴一著.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七卷.中国小说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9]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北京第3版,2016年7月第47次印刷.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人空空评点
黄鹤楼的传说
神算
孙空空 捏面人
神 算
脑袋空空
厨师也不错
复制人
翻译擂台(116)评点
乐道人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