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综述

2017-10-17 04:34唐乾敬
卷宗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认识关系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各自不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传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目前,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研究视角狭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对理论工作者来说,应反思不足,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综述

本篇论文是西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院级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hmks1717。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自然界,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精神财富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永恒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对已有的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继承前人成果的精华,客观分析其中的不足,深化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

1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社会人口稀少,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高度依赖自然,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的制约也没有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

“天人合一”思想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这也就不难解释古代帝王的“祭天”,古代人们向天“祈雨”等想象了。如前所述,在儒家那里,“天”的意义主要意味着天赋的道德情感,讨论“天”旨在说明人间伦理道德,而不是探求自然的奥秘。自然始终不能成为科学意义上的认知对象。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思想出发,考察天地万物都是为了说明 “人事”,而不是探求自然本身的奥秘。

(二)近代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这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再也不是像先前社会那样高度的依赖自然,在自然界面前表现的无能为力,人类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体性,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仅仅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必要的生存环境。

西方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提出的“驾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思想就是这种“人定胜天”论的典型代表。这一思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企图征服自然。费尔巴哈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从抽象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把自然片面的理解为是先于人类社会历史而存在的天然自然。西方哲学家的自然观思想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虽然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但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包含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正确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也不是机械的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这是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唯一正确的哲学观。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物质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马克思从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层面阐释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他强调“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其次,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為,虽然人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存在,但是人不是消极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再次,人与自然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客观事物相互表现和确证对方的本质和力量的一种必然关系的表现,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

2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中的不足

1.研究视角狭窄。纵观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如仅从中哲或者仅从马哲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关系。少部分学者至多从两个方面来看人与自然关系,如从中哲和马哲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关系。

2.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下去。但是,目前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总体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于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展望

近年来,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學界的重视,尤其是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后,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认为,进一步提升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过程,要克服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去探索大量未能深入研究的领域,以拓展研究成果,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要广泛借鉴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

2.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实用性。“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科学的理论一定要应用于实践,变成实践的理论,才能使理论更上一个台阶。因此,要从实践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样才不至于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以往的学者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尤其在当今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社会,不仅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要用人与自然关系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必须拓展研究的视野,打开研究的思路,更加需要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全面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尚有不足之处,但它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成果。从不足之处看来,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研究任重道远,仍需学界的同行们反思不足,总结经验,积极研究,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研究的深化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56.

[2]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34-359.

[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晓燕. 从自然崇拜到反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郭德君.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中西哲学认识论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科社版),2012,(1).

作者简介

唐乾敬(1993-),男,江苏泰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入学),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认识关系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