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婵宇
摘 要: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修身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他们思想中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及其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修身;浩然之气;仁;礼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他们都心怀治理天下的抱负,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但各有侧重和继承。
1 孔子的修身之道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相对。 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以说这是孔子对于自身的道德修养的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君子之上,就是圣人,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楷模和向往,君子是一般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孔子所谈到的人们所谈到的关于君子的品行和要求就是强调自身修养。
孔子思想以“仁”为精神内核,以“礼”为外在约束,以求达到“和谐”世界。“仁”与“礼”也是君子所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两者相辅相成。孔子很喜欢颜回,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君子最重要的是知仁、行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是把仁放在第一位的。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看做是仁的基础,是作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践行“友恭”、“诚信”等,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在《论语》中关于学习之论比比皆是。孔子认为学习首先要有良好的态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同时要学思并重,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以仁为内在德行,以知識智慧充实自身,以礼为立身行事的最终约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想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行以礼为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给遵守“礼”找到了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要求。
2 孟子的修身之道
在谈及此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性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所谓的行善指的是人性中存在着善的因素或者成分。后天修养则是要保持这份“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艰苦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积极作用。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故出则无敌国外患,入则无法家拂士者,国恒亡。”(《告子下》)孟子这番话在战国中期社会急剧变革,礼崩乐坏,人欲横流的社会,可谓醒世恒言,当头棒喝。
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要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直”指的是正义、正道,人以正道来培养气,加之义与道,集义就是坚持长期积累人心所固有的正义。要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于天于人,丝毫没有愧疚的事情,此心何其光明,何其舒畅。
3 荀子的修身之道
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相反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否定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的学习、教育、环境与实践对人性,人的思想道德、个人品质的影响。荀子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有趋利避害、好荣恶辱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圣人和盗跖、君子与小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为改变性恶,就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在《荀子》的前四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集中探讨了关于自身修养的问题。“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爱好礼法而尽力遵行的学士,意志坚定而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无所不明而又思虑永无枯竭的是圣人。这是人们追寻更高境界的过程。“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这样的圣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通过各种磨难从而改变他原有的本性开始,是后天的不断努力所达到的。而遵循礼法是最基本的。荀子将孔子的礼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认为具备合乎礼义的行为道德对于社会的和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谓“公生明,偏生阐,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这就是荀子以性恶论出发,对修身之道的阐述。与孔子和孟子一样重视个人内心的修养,以及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更加注重礼对人的教化约束作用。更加看重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后天的努力更好的提升自己。
4 总结
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反省以及以君子、圣人之道为“榜样”,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学习,并以礼为外在约束力实现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他们的思想中基本上是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为追求,引导者社会的价值观,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实现自身价值并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这种积极的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在民族存亡之际才有文天祥、岳飞、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节振国、王铭章、张自忠、等民族英雄,这种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不断延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重要。直到现在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想[M],2012
[2]周先进,荀子全本注释[M],2013
[3]刘浩,从《论语》看孔子的修身之道[J],丝绸之路.2013年16期
[4]姜元奎,孟子“存心养气”“反省自爱”的修身之道[J],东岳论丛.2002年7月第2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