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及惊世骇俗的写作能力和离经叛道的写作风格非卡夫卡莫属。他的一生创造出《变形记》,《城堡》,《饥饿艺术家》等多篇长、中、短篇小说,给人类文明和争芳斗艳的世界文学留下了丰硕的成果。而其孤独的一生,为艺术和钟爱的文学奉献的一生更是令人嗟叹和敬仰。本文以《饥饿艺术家》这篇短短几页的小说,窥探卡夫卡的生命轨迹和心灵世界。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孤独
提及卡夫卡,总会被他惊世骇俗的写作能力和离经叛道的写作风格所震撼。他“改变了二十世纪整个德语文学的面貌”。[1]而他暧昧的身份却使得他的世俗身份很难界定——操一口德语却在意大利上班,生于布拉格实际是奥匈帝国的臣民,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却与写作产生一生的情缘。这种暧昧的身份使得他长期幽闭在一个任其思维和灵魂游荡的狭小空间。他的作品自传性很强,连他自己都认为:“写作意味着直至超越限度地敞开自己。”[2]作为最精湛的短篇小说《饥饿的艺术家》无疑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它完美诠释了卡夫卡的生命轨迹,清晰地折射了作家的心灵世界。当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校完此稿不禁泪流满面。
1 写作的苦行僧
卡夫卡一生的终极追求是:完全献身于写作。写作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生命。“我身上的一切都是用于写作的,丝毫没有多余的东西,即使就其褒义而言也没有丝毫多余的东西。”[3]他忍受着孤独,可能也享受这种孤独,徜徉在文学的世界。他几乎失掉常人一生中该有的生活,埋头于自己热爱的文字。
这位有些偏执的写作者,为了钟爱的文字,一再犹豫自己是否结婚。他一生放弃了几次订婚,斩断了所有可能阻碍他进行文学创作的阻碍物。当婚姻与文学发生冲突,他痛苦、纠结的还是选择了文学。
其中与费丽斯·鲍威尔5年的感情长跑使他最为纠结,两度订婚又依次解除婚约。我们从卡夫卡的日记里看到他的个人独白;“我一直来多么热烈地爱着费丽斯。主要是出于我的作家工作的考虑,是它挡住了我,因为我相信婚姻对这一工作是有危害的,我何尝不想结婚,但单身生活已在我现在生活的内部把它毁灭了”。他没能解决好婚姻和写作之间的矛盾,他担心婚姻会占据和耗费他过多的有限生命。所以,即便钟爱费丽斯也不得不放弃结婚的念头。
而在当时他的作品是不那么受追捧的,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书店的滞销书。似乎很少有人理解和读懂他,所以,他就像是一位独行者。而他自己又是一个追求完美艺术的人,他经常对于自己的作品不满意,经常对于自己的作品横加挑剔。生前发表的几部作品也是在好友勃罗德的苦苦恳求中见诸于世。甚至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留下遗嘱让好友勃罗德把他的作品付之一炬。
他孤独的写作,孤独的挚爱着文学,孤独的与文学对话,孤独的喃喃自语。他是一位写作上的苦行僧。
2 艺术的殉道者
作为最具卡夫卡真实写照的《饥饿的艺术家》最能阐释和表现出卡夫卡的艺术世界。读完《饥饿艺术家》,几乎可以悲悯的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哀嚎。“这是他为他自己和他的同类所写的挽歌,而他自己则是挽歌中最令人心碎的注脚,并且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4]“凡是我写过的事情将真的发生,通过写作我没能把自己赎回来。”[5]“作为作家的我当然马上就要死去。因为这样一种角色是没有地盘、没有生存权利的,连一粒尘埃都不配。”[6]这些观点在《饥饿艺术家》中一一得以验证。
(一)饥饿艺术家是一幅卡夫卡的自画像
了解《饥饿艺术家》文本的读者都知道艺术家临终前的一段话:当管事询问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止不吃食物。饥饿艺术家当时的生怕对方漏听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可以看出卡夫卡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甚至绝望。写作是我几乎全部的事情而我却找不到一个令我满意的作品,为了实现心中的信念,即便我生命即将终结,即便我不为别人所认同,我也不会放弃终生愿望—为写作而生,因写作而亡。我生命的全部只为写作,写出我认为有意义的,真诚的东西。
(二)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就是作者的一生
饥饿表演曾风靡全城,无人不晓。而现在世风日下。以前很多人为了看饥饿表演甚至长期观赏,不曾离开。但这仅仅“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没有人在意饥饿表演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更没有人在意饥饿艺术家是如何看待他的表演。如何视表演超越生命存在。
别人甚至怀疑他的表演是不是弄虚作假。于是,看守人员每日看守,不给他任何偷食的机会。作为艺术家本身“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任何东西。”[7]而看守人有意给他留空隙让他偷吃。艺术家“变得忧郁消沉”,“表演异常困难”。为了显示他没有偷吃东西,他“不断的唱歌”。可别人因此倍加嘲讽,“他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甚至后来艺术家请看守吃早餐,他们也把他看作是贿赂别人利于偷吃的手段。所有这些误会和侮辱他都可以忍受,为了挚爱的饥饿表演,他继续着他的表演。
最不能忍受的是几乎每次还没有表演尽兴,还没有到达他最出色的表演时刻。满40天的表演即将结束,他觉得自己的表演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坚持下去,他的表演将达到常人所没有的高峰。因為“他觉得自己的饥饿能力是没有止境的。”别人都以为表演结束了,“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他一个人不满意。”
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即便别人的怜悯也是因为可怜他挨饿的瘦样子,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明白他很渴慕这种表演。所以,他感到更加可恨。
他们甚至不懂得饥饿是什么。他们只是看热闹而已。
即便后来饥饿表演变得不再流行,“到处可以发现人们像根据一项默契似的形成一种厌弃饥饿表演的倾向。”他依然坚信“饥饿表演重新风行的时代肯定还会到来”,“他对于饥饿表演这一行爱的发狂,其肯放弃。”人们把他安排在一个马戏团偏角。他依然进行着自己表演并且坚信他可以让世界为之震撼。但是“在行的人听了只好一笑置之。”endprint
“假如有一天,来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他把布告牌上那个旧数字奚落一番,说这是骗人的玩意,那么,他这番话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人们冷漠和天生的恶意所能虚构的最愚蠢不过的谎言,因为饥饿艺术家诚恳地工作,不是他诓骗别人,倒是这世人骗取了他的工钱。”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挚爱却换取别人的鄙夷和诋毁这是卡夫卡所不能忍受的。他坚硬而又愤恨的回绝—是世人骗了他的工钱。内心的折磨和沉重令人唏嘘不已。
3 总结
川端康成说过:“艺术家是行将灭绝的种族。”[8]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艺术的追求也将永不停息,更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而终止。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就是卡夫卡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但又远不是卡夫卡一生的总结。他蕴含着所有执着于文学艺术,探寻生存意义的精神游荡者和孤独者。具有普适性和共通性。那种笔尖下流露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渗入到每个读懂卡夫卡的人的心灵。
注释
[1]叶廷芳:《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文学评论(京).1994(3)80页.
[2]卡夫卡.致菲利斯: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72页.
[3]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89页.
[4]张天佑:《艺术·艺术家·观众—论卡夫卡的艺术馆》.兰州大学学报.2000,28.154页.
[5]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67页.
[6]同上,172页.
[7]本文均引用卡夫卡:《卡夫卡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不一一标注.
[8]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临终的眼》叶渭渠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197页.
参考文献
[1]叶廷芳:《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J].文学评论(京).1994(3).
[2]卡夫卡.致菲利斯[A].论卡夫卡[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3]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4]张天佑:《艺术·艺术家·观众—论卡夫卡的艺术馆》[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5]卡夫卡:《卡夫卡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6]川端康成:《我在美麗的日本—临终的眼》[M].叶渭渠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
[7]李忠敏:《宗教文化视域中的卡夫卡诗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作者简介
韩营(1992-),女,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