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面临着许多特殊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私人感情问题,还有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与挫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致使他们产生消积心理情绪心理障碍。据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超过20%,部分小学对8—12岁学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显示,1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高等院校中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竟高达15%,其中35%的大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差,不能很好的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从而酿成悲剧。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这个特殊的群体并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应该如何有针对性的采取正确而有效的解决对策?
1 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当今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趋势,因而许多的用人单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单是对学历和文凭的要求,更关注的是人才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品格。然而当今大学生只注重课本和课堂那些前人所总结的理论和知识,而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因而多数大学生在理论方面有着夯实的基础,但往往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激烈的人才市场失去了竞争力。这几年随着扩招的实施,大学生队伍日益壮大,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保持在百万之上;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只能解决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还有在“人才观”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一定的误区。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精英意识”,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必过多的担忧,常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岗位择我”,从而对就业单位和应聘职位要求苛刻,在东部沿海求学的学生都希望留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而对中部和西部的就业热情则很冷淡。
(二)学校原因。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不够。有的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将其只是作为摆设,并没有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样就造成大学生有心理方面的疑惑和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另外,从教育模式来说,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和专业设置,其实质的就是“应试教育”模式,但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理论知识的秀才,而非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心理品质脆弱,很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
(三)家庭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所处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因而个人的性格、態度都间接的和家庭环境有关;如:家庭和睦、一家人感情非常好,往往使个体形成礼貌、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整天吵架、打骂,成员之间的感情不是很融洽,则易使个体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些家庭婚姻不幸,父母离异,也会给个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现在很多大学生过分的溺爱,过多的给他们“帮助”;特别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父母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子女自身的实际能力,这样一来,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依赖、自负、任性的心理,一但脱离父母,便失去方向,永远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光,很容易产生恐慌、内疚、焦虑、烦燥的心理情绪,担心考试成绩考砸,担心不能考入重点大学,不能成才无颜面对父母的苦心培养。
(四)自身原因。很多大学生都是只身到异地求学,而且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庇护,当进入大学校园后,因缺乏生活的实际能力和技巧,导致不能很快的适应新环境,无法和新同学、新老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在角色转化和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大学生都会由此而感到环境陌生、人际关系冷淡,常常会因此而感到孤独、自闭、焦虑、烦燥,严重的甚至产生轻生的行为等问题。
2 如何解决大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
(一)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机制的完善,就业政策的改革,以此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地区能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级以下的乡镇企业都很难引进这类知识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客观实际出发,出台一些符合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实际的政策规章;如人事档案管理、户籍管理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此来解除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社会应转变对“人才观”的看法。现在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而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所以社会,用人单位不能只看学历的高低和文凭,而应该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处事态度等,应该全方面的来看待应聘者。从而转变那种狭隘的人才观,让就业市场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校园文化周或业余时间,向学生宣传有关的心理方面的常识和知识,同时也可以设立咨询点为那些怀疑自己是否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解决疑惑,用正确的心理专业知识来打消他们心中的优虑,以此净化校园氛围,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在面对那些心理确实有障碍的学生时,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让他们不要太刻意的去在意心理障碍,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己,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学校应高度重视,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医师,高等院校都没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咨询医师非心理专业毕业,对某些心理问题存在知识漏洞,因此,学校应加强这一板块的投入与扶持,让大学生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下预防和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来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五)大学生加强自我素质训练、提高承受力,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正视现实,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竭力的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遇到伤心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缓解紧张压力,振奋精神,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可以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障的消除。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需要我们、社会、学校乃至大学生自身共同重视,共同应对,只有在知识、能力并重的同时,心理也朝着健康发展,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身心是否健康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身理素质相结合,加上其它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成长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奉献自己的青春。
作者简介
毛龙布(1988-),男,彝族,四川木里,本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