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民+付饶
【摘要】语用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成熟语用”(也说深度语用)是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浅表语用”(也说夹生语用)而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旨在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克服“浅表语用”“夹生语用”的不足,从语用的学理出发,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全面提升他们“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本文从理解、感悟、表达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成熟语用的学理特征。
【关键词】成熟语用;理解;感悟;表达
“语用”,顾名思义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成熟语用”(也说深度语用)是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浅表语用”(也说夹生语用)而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旨在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克服“浅表语用”“夹生语用”的不足,从语用的学理出发,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全面提升他们“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浅表语用”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不深入,一些语文老师基本以“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来理解“语用”的。从“语用”的发生过程来看,一般经历由“表达意图”到“语言构思”,再到“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这个过程诚如郑板桥画竹那样的,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创作经历。因此,“成熟语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层面的简单操练,更要从语用的储备、表达、立意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成熟的语用教学应具备哪些学理特征呢?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共勉。
一、理解:精深内炼
这里的“理解”,严格地说,应是“阅读理解”。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不能脱离于语言文字理解,我们必须坚持没有深刻理解的运用是肤浅的,不可能使语言运用落到实处的观点。有人觉得 “语用”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似乎理解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阅读教学既要摒弃以往“重内容分析、轻言语表达”的做法,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片面强调表达形式的重要,脱离内容讲形式,架空言语谈运用。理解与表达就像阅读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实现“理解与表达”的有机融合,让理解与表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反复品读涵泳的同时,关注言语表达的秘妙,实现言意兼得,在形式多样的言语运用实践中提升言语运用能力。如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五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把课文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定为把握“壮士”与“战士”、“五位”和“五个”的区别,同时体会感情色彩的变化。
师:课文一共写了两次歼敌,第一次在第二段,第二次在第四段。(出示课文第二段与第四段内容)
师:两次歼敌的原因是什么?
生:掩护乡亲和主力部队。
师:两次歼敌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作者写两次歼敌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一次是为了掩护乡亲和主力部队转移,第二次是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而战。
师:仔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对他们的称呼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第二自然段称“五个战士”,第四自然段称“五位壮士”。
师:“壮士”是什么意思?
生:英雄。
师:说他们是英雄,就有“赞颂”的意思,对吧?再看,第一次称“五个战士”,第二次称“五位壮士”。“五位”比“五个”更加庄严。为什么这样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通读课文。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预习课文时自会存在诸多盲点,即对某些关键字词、重点句段的理解较为肤浅、碎片化甚至产生曲解、误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点透。李老师有意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让学生立足全篇、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学生在通读课文时自会聚焦“战士”和“壮士”、“五个”与“五位”的区别,并从全篇的角度观照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此时的理解是“精深内炼”的。
二、感悟:精微升炼
感悟,即思考与感悟。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那么“思考感悟”则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把握和领悟。心理学研究认为,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学生在“精深內炼的理解”的铺垫下进行“精微升炼的感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悟遣词造句之妙,或悟布局谋篇之美,或悟情理意味之深,或悟标点运用之义……仍以李卫东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求第三学段的精读评价加强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考查。基于这一要求,李老师将群体描写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他以课文为例子,带领学生发现并归纳群体描写的三种主要方法:单个描写、点面描写、面的描写。李老师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悟出了群体描写的方法,实现了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掌握“这一类”知识的目的。
师:本文写的是一个群体,一共写了几次?
生:五次。
师:我们先将前两次对比着看,这两次描写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是一个一个分着写,第二次是五个人合在一起写。
师:对了,第一次是单个描写,第二次是?
生:先突出一个人,再整体描写。
师:突出的那个人叫点,其他人叫面,这叫点面描写。再看课文第六自然段,这段文字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
生:面的描写。
师:对,这五个人高度一致,所以用面的描写。第一次为什么不用面的描写?
生:因为在文章的开始,需要对每个人进行逐一介绍,以便大家了解这个群体。
师:五位战士的动作一样吗?
生:不一样,每位战士打敌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师小结群体描写的三种方法。
我们发现,李老师将群体描写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做法更具达标性、提高性、挑战性。课上,李老师并没有系统地给学生介绍群体描写的相关知识,而是点到即止,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领会群体描写的三种方法。此时的感悟是“精微升炼”的。
三、表达:精准洗练
表达,是以丰厚的语言储备、生活积累为基底,建立在“理解与感悟”基础上的语言文字运用。用严谨的学科术语表达,就是一个人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头交际与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话语过程。精准洗练的言语表达有哪些特征呢?笔者认为,高阶层、高品质的言语表达应包含五个要件:1. 谁在言说——有能动的主体感;2. 对谁言说——有明晰的对象感;3. 为何言说——有明确的目的感;4. 怎么言说——有充实的内容感;5. 何处言说——有真切的情境感。
请看《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林肯这样的尴尬,比方说,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或者在有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遭到别人揭短、批评、误解、羞辱,自己感到十分难堪,十分被动,十分生气……
生(王同学):今年开学初,班主任老师发动同学们报名参加班长的竞选活动。我在爸爸的鼓励下报名参加,可是在进行竞选演说的那天,有个同学当众揭我的短,说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出色,没有资格做班长。
师:你真用心,你遇到的情况跟林肯当年还真有点相似呢!在那样难堪的情境之下,我们可曾像林肯总统那样,用真情睿智化解自己的尴尬,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林肯的讲话艺术,说话的本领应该增强了。假如让时间倒流到发生难堪的那一天的那个场景中,你会如何用有理有情有智慧的话语来化解尴尬呢?大家静心思考,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师巡视,大多数同学写得较好,注意了说话的艺术。然后交流)
生(刚才发言的王同学):谢谢某某同学的善意提醒!不错,我目前的学习成绩在班上还不是最优秀的。我会向最优秀的同学学习,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请大家相信,我一定能进步!我还要恳请大家考虑的是,即使我的学习成绩还达不到最好,也丝毫不影响我为大家、为班集体服务啊!因为班干部最重要的标准是,要有一颗真诚为大家服务的心。一个对别人、对集体漠不关心,而成绩领先的人,能做一个称职的班长吗?大家喜欢这样的人做班长吗?
(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如果当初这样讲话的话,同学们还会拿他成绩不出色这一点来反对他做班长吗?
(大家摇头)
师:那位当初揭他短的同学听了之后十分感动和后悔,感到难为情,他会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呢?
……
此时的表达是“精准洗练”的。生活中,我们貌似人人会说话,但是事实上,会用语言上街问路与做一场言之有序的演讲,会用文字微信聊天与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还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想人人都要当作家或是以文字工作为主业,而是能够找到適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其实,“语言是有痛苦的”,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并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