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华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进城务工而衍生的社会问题,这一群体现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模式是隔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对老人还是留守儿童都是不利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监护还意味着法律责任。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隔辈监护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076-01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父母是缺位的。对于子女的抚养,不仅仅是伦理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只是,法律这一层面的责任,被人们的传统观念所掩盖,也被忽略了。但是,对于每一个成长的个体,从小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会对他(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人格要素产生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模式有三种,即隔辈型监护、亲戚或朋友的寄养型监护以及留守儿童自己无人照管的自我监护。其中,隔辈监护是最主要的监护模式。据民政部最新的调查,祖(外)父母陪伴监护的占了89.3%。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质量。纷纷外出务工,通常情况下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留守的老人。这些承担起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思想观念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凸显隔辈监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听之任之。这种听之任之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扮演农村留守儿童守护者的老人们,年龄较大,有的老人自身身体情况较差,本身的自我照顾都比较吃力,加上抚育孙辈的负担,使得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由于孩子身体灵活、速度快,老人根本就追不上孩子。对于孩子的管教非常无奈。从而听之任之。为了管教调皮的孩子,不让孩子闯下祸端,有的老人不得不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甚至产生了恶果,如2016年8月6日的成都商报电子版报道了“奶奶捆死俩孙子”一事,这一案例凸显了作为监护人的奶奶。在教育孙辈中存在的问题及无奈。第二种情况是隔辈抚养的过度溺爱,导致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当老人想要管教孩子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年幼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但是老人却任由其自己在这张白纸上随意作画,而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最终会导致孩子行为的无秩序性和某些道德观念的缺失。
其次,留守老人年岁大,精力有限,健康状况欠佳,对于未成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有的老人需要照顾的孙辈不止一个。不但要照顾其生活还要耕地劳作养家糊口。导致生活负担较重。留守儿童通常都是由留守老人来照顾的。留守老人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也不好,有的甚至还需要留守儿童来照顾。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孩子都很不利。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作为留守老人的子女、留守儿童的父母。却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没有尽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从需求角度而言。家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需求的满足,留守儿童的父母应予以重视。极少数的留守儿童父母努力用物质去补偿子女,往往也是得不偿失。
再次,留守老人一般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老人的传统守旧与孙辈的好奇、追赶新潮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都会有较大差异。祖孙之间的“代沟”比较明显,为双方的沟通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两辈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成了极其困难的事情,似乎像两条平行线,孙辈对于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无法接受,老人对于孙辈的想法和行为无法理解,双方情感的交流成为一种奢望。然而,子女的看法和观点也有偏离轨道的时候。由于无法与老人沟通。父母也很难及时与子女交流,通常情况下很少能够将其扳回正轨。
第四,农村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留守儿童的功课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对当前自媒体的使用也不娴熟,甚至持排斥、否定的态度。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功课无法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也不能够有效利用自媒体(如手机)为留守儿童查找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与老人在学习方面无法沟通交流,致使老人与孩子之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共同话题,不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通常情况下,农村老人关注孩子的学习集中在“考多少分”“班级里考第几名”“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才不会像父母那样辛苦”等,而很少有老人会关心孩子“在学校开心吗”“和小伙伴相处的融洽吗”“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吗”等。
以上情况充分暴露出祖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隔辈监护的弊端,充分说明祖辈确实是难以承担对于留守孙辈的监护教育之责。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的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生活资料。甚至有些连提供基本生存资料都较为勉强。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