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综述

2017-10-17 00:51牛伟伟
党史文苑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研究综述

牛伟伟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主要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内涵、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可谓成果丰硕。同时,现阶段的研究也呈现出些许不足。因而,笔者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有一定的借鑒意义。

[关键词]十八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研究综述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主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伴随着这一过程,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笔者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首先借助CNKI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www.cnki.net)进行匹配检索,搜索到“2012年”至今篇名中包含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献共5634篇,其中期刊论文共1388篇、博士硕士论文25篇、会议论文36篇、报纸文章4185篇;其次,笔者借助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数据库(www.duxiu.com)进行匹配检索,搜索到“2012年”至今书名中包含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专著67部,标题中包含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会议论文集34部。可见,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笔者对现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研究者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何在?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此问题也展开了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观点:

李娉从新时期党的战略举措视角出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能够彰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3]p54-57。而董明发则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视角,提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类社会、对世界经济增长、对全球治理模式都有巨大贡献,具体而言:能够促进人类减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世界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案例[4]p61-64。此外,还有诸多学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意义来展开研究。譬如张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灵魂,是战略目标,它与其他三大战略举措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目标与举措、战略统领与战略支撑的关系,因此,缺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不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将遭遇挫折[5]p25-29。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具有政治战略意义,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统领意义,同时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多维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国内人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还可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多元的内涵。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研究主要基于胡锦涛的重要讲话,即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等方面展开的。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论述。

肖贵清和张占斌分别从宏观层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两位学者一致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建成”,但二者的其他观点存在差异。肖贵清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全面”、落脚点是“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p62-67;张占斌则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全面发展”、重点是“脱贫攻坚”、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他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于“经济建设”[7]p6-16。而梅燕京、张广昭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总目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式民主不断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态文明地位更加突出[8]p30-32。此外,还有学者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构想新要求出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有内涵已经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邸乘光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强调实现全民健康、突出贫困地区小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等国计民生问题[9]p85-91。

综上可见,十八大以来,国内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其内涵展开论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想可以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还有学者立足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最新战略构想和战略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那么,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又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举措。”[11]因此,“三大举措”可以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举措,而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在“三大举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的具体建议:endprint

李桂花、张鹏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12]p34-40。肖贵清从制度保障层面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且定型的制度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根本[6]p62-67。而王玉鹏、苗小露从科学发展观视阈出发,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并明確提出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要转换发展机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创新发展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3]p54-59。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多元并行”的举措。例如,李建国认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补齐民生突出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文明短板,建设美丽中国[14]p7-11。再如张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5]p25-29。

综上,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制定成熟和完备的制度规范,坚持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综合国力。只有这般扎扎实实求改革谋发展,才能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机制

习近平曾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5]。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但如何判断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如期实现?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十八大以来,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机制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观点:

首先是评价机制的原则。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机制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在遵循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势必会有个人独特的原则。肖宏伟认为,评价机制研究应当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时效性、衔接性等原则[16]p27-34。许瑾则认为,需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与可靠性、可行性、成果性指标、简化等原则[17]p75-79。而王健提出,确定评价机制主要有四大原则: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兼顾全面;突出重点[18]p77-85。不难看出几位学者一致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制研究,均需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可靠性、时效性等原则。

其次是评价机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不相同的方法。王健主要使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等比较研究的方法[18]p77-85。而肖宏伟则采用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依照逻辑顺序建构起“单指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实现程度合成法”的多指标综合性评价机制[16]p27-34。虽然两位学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均是各自评价机制中的核心要义。

再次是评价机制的指标。当前,国内学者大都是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机制。例如,王健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作为其进行研究的一级指标,然后每一级指标下再设二级、三级指标[18]p77-85。再如,朱启贵依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置了经济建设指标、民主法治建设指标、人民生活指标、文化建设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等评价一级指标[19]。仔细分析,他设置的评价一级指标与王健评价机制中的一级指标几乎一致。此外,还有许瑾设置的评价体系,也没能例外地设置了这五项一级指标[17]p75-79。

总之,通过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窥见: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判定时,必须在遵循科学、全面、可靠、时效等评价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或综合研究法,以国家“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布局为导向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实事求是进行判断。只有如此,才能客观准确地提出2020年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论。

五、结语

十八大以来,国内研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笔者认为,从某些层面来看,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还略显不足,仍需进一步努力。首先是研究视野过于狭窄,应当立足于多维视角,拓宽研究范围;其次是研究方法过于单调,应当引入先进的试验方法、分析模型,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再次是研究动力略显不足,应当积极鼓励更多学者参与研究,寻找新的切入点,进而加强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李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战略意义[J].北京教育·德育,2016(4).

[4]董明发.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和影响[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7(2).

[5]张晖.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J].山东社会科学,2015(7).

[6]肖贵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制度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7]张占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标准与科学内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9).

[8]梅燕京,张广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路径和挑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4(5).

[9]邸乘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演进、内涵与功能[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4).

[10]习近平.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6-07.

[1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12]李桂花,张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阐释[J].理论学刊,2017(2).

[13]王玉鹏,苗小露.论科学发展视域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4).

[14]李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与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6(12).

[15]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N].人民日报,2014-06-04.

[16]肖宏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4(9).

[17]许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指标分析[J].经济界,2012(6).

[18]王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3).

[19]朱启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4).

责任编辑/彭月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研究综述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