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2017-10-17 22:52潘舰萍李勇强
党史文苑 2017年18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问题导向习近平

潘舰萍+李勇强

[摘要]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坚持问题导向,是对时代呼声的积极回应;坚持问题导向,有力破解“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等建设发展难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彰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树立了勇于担当和真抓实干的光辉范例。

[关键词]习近平 治国理政 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直面问题,观照现实,顺应人民新期待,回答实践新要求,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认识这一重要方法,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对时代呼声的积极回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国内外新情况、新变化,体察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大势,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形成的。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针对的是急剧变化的复杂世情。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格局正在持续调整,一超多强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但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一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迈向由大到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全球治理体系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另一方面,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患上“不适应症”。如何从世界格局变化中,看到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风险与挑战,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如何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中,既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又看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如何建设性管控分歧,将冲突点转化为合作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基于“问题意识”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因时而动,随事而制,打造以全球治理与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新格局和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针对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现实国情。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其中,尤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我们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同时,我国正处在利益博弈、思想分化、转型升级和全面小康决胜的关键阶段,一些未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交织缠绕;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如何立足国情、精准研判这些矛盾,化解这些难题,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都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在大胆探索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勇于实践中提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针对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峻形势。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进入“诉求多样、矛盾易发、攻坚克难”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甚至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无视人民利益,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做人做事用权毫无底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复杂严峻。如何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又增加了哪些新因素,如何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又有了哪些新苗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破解“四种危险”、应对“四大考验”,提高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都必须直面现实问题,直击沉疴积弊,使我们党的自身建设真正硬起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破解建设发展难题的关键

问题是改革的源起和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论述中曾经谈到“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并对这三个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以新型大国关系取代对抗性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撰文指出,如果中国和美国不能做得比古希腊人或20世纪初的欧洲人更好,那么,21世纪的历史学家也将用“修昔底德陷阱”來描述中美之间的冲突与灾难。西方的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大多把“修昔底德陷阱”视作国际关系演进的一种必然结果。认为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也不例外。中美关系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美之间探索出一种合作而非对立、双赢而非“零和”、良性竞争而非恶意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是化解“修昔底德陷阱”必须解答好的重大命题。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面对全球化形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习近平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2013年6月,在与奥巴马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三大内涵,即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推动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崛起大国和既成大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破解,为未来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树立了一种新模式。endprint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发展。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意为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从世界范围看,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颇具典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巨大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一系列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亟须破解,等等。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就表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指导。

跨越“塔西佗陷阱”,以全面从严治党取信于民。“塔西佗陷阱”来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论断: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民众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参加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时引用“塔西佗陷阱”指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提及“塔西佗陷阱”,实际上是对执政党发出的强烈警示:执政党的合法性是由人心向背决定的。同样是在兰考,习近平还讲过这样一段催人警醒的话:“如果我们党不能自己解决自身的矛盾和问题,长期积累下去,那就要发生我说过的霸王别姬的问题了,那就不是一般的被动,而是为时已晚了。”习近平带领全党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出台“八项规定”,提出反对“四风”,接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激浊扬清、正风肃纪正能量,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自我净化、勇于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全面从严治党,着眼党建领域出现的新情况,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管党治党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彰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树立了勇于担当和真抓实干的光辉范例。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与“爱好宁静孤寂”的抽象哲学不同,作为“新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以“改变世界”为其理论本性与使命担当,有着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是真正改造世界、解决现实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总是在跟进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发展变化中与时俱进,在积极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中不断拓展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广阔空间。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统一,以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破解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找到了引领中国向前发展的正确路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积极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建设这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树立了勇于担当和真抓实干的光辉范例。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从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出发,到解决问题、预判新的问题为落脚点,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戰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了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光辉榜样。“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激扬改革好声音,汇聚改革正能量,我们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赢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4]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N].人民日报,2016-03-30.

[5]张勇.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必须跨越“三大陷阱”[J].理论月刊,2015(2).

责任编辑/彭月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问题导向习近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