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

2017-10-17 18:48陈丹
理论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陈丹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不忘初心,提出和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党性原则;这一立场,已深深融入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之中,成为贯穿其中的核心所在;这一立场,也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奋斗目标、根本力量保证、根本行动准则、根本检验标准,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根本导向。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根本立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9-0079-04

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是一个政党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反映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坚守的政治方向。立场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心系人民,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之中,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根本立场。这一根本立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也是其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根本导向。

一、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治国理政始终不忘的“初心”

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坚信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民立场,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本色。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18可以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心”。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始终不忘初心,提出和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他坚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1]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反复强调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脚踏厚土,根植人民,做到不图虚名,不使虚劲,不务虚功,把心思放在了解群众的需求上,把气力花在踏实为群众办事上,把脚步丈量在百姓生活的空间里,以务实的态度、实干的精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他先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不仅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而且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饱含深情的论述,既显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也显示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历史唯物主義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指明了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在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不断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幸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基本价值依归。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归根到底是“行动着的群众”。[3]287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鲜明特征,正是其人民立场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习近平强调:“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4]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始终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贯穿于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仅为观察、认识和处理国内外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确立起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突出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早在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为人民服务已经凝练成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标签。习近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6]28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化作治国理政中深沉的人民情怀,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责任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性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性与人民性是有机统一的,党性不能脱离人民性,人民性也不能脱离党性。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6]154坚持党性,最核心的就是弄明白“为了谁”,坚守立党承诺和政治信念,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不变“初心”;坚持人民性,最核心的就是要弄明白“我是谁”和“依靠谁”,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作为我们的依靠力量。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归根到底表现在党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6]395这里的“三个心系”,最终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只有站稳这一立场,才能巩固党治国理政的根基,使党永葆活力之源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endprint

二、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其非凡的理论勇气,在把握时代发展新特征、回应实践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深深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价值目标和崇高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成为贯穿其中的核心所在。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鲜明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梦想所强调的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与个人之梦的有机统一,并把人民幸福作为其最终归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特色。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現,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40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其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结合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深厚根基在于人民。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没有中国人民的拥护、参与和实践,就没有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国人民,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体现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中国力量的深厚源泉更在于人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离开人民,就失去了力量基础。中国梦从思想内涵到价值目标,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目标到战略都围绕着人民,深刻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过上更加殷实、更加富足的生活。全面小康的核心意涵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7]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习近平提出改革的目的是:“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2]16-17这里提到的一个“更加”和三个“更有”,其落脚点是人民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保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不仅立法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做到公平正义;而且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6]141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更是为了使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甘做人民公仆,忠诚为民服务,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其核心和灵魂。

“五大发展理念”回应的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着人民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新发展实质上是对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和激励,是把人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确立人的创新主体地位。协调发展本质上强调的是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发展过程与发展目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要开辟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开放发展的目的在于创设更加宽松、自由、公平的发展条件,为人民创造更公正的发展机会、更自由的发展环境和更实在的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就是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五大发展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转化为发展的新思路,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使发展真正植根于人民。

总之,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人民”的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特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贯穿于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也使党的思想理论能够不断发展创新,因为要符合人民利益就要尊重规律,获得真理。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这一思想体系坚持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这一思想体系坚持把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依靠少数“能人”;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发家致富。这一思想体系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构成了其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核心线索和价值支撑。

三、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根本导向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党的奋斗为人民、党的事业靠人民。他提出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一立场,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检验标准、根本奋斗目标、根本力量保证、根本行动准则、根本发展战略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着坐标导航和方向引领的指南作用,成为其治国理政实践的根本导向。endprint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检验标准。首先,把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发展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发展要着眼于人民利益,各项工作要围绕着人民利益,用人民利益实现的好坏和程度来评判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成败得失。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28其次,把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政策的出台,改革措施的实施,改革效果的检验,都要看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8]再次,把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曾提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6]24四個“能否”,实际上是把能否全心全意为实现人民利益去奋斗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最终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顺应人民的期盼,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结果上的本质性区别。在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也是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18-19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习近平格外关注、格外关心、格外用力的是补齐“短板”,解决贫困。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18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百年目标”奋斗过程中始终盯紧贫困问题,采取精准扶贫措施,不使一个人和一个地区掉队。这是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把握的原则性问题、方向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偏离了共同富裕目标,就会失去改革和发展的初衷,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本质,就会最终丧失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根本力量保证。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人民立场的根本要义。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坚信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可靠的力量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才能不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党的事业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就失去了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坚定依靠人民,就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掘不竭的力量之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时刻想着人民,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根本行动准则。心中是否想着人民,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是关系执政基本理念和根本准则的重大问题。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准则。2014年2月,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6]104他曾经引用孟子的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表明执政者如果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人民,把老百姓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就会遭到人民的抛弃。习近平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时刻想着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行动就不会失去准则,治国理政实践就会保持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发展战略。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国理政的根本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习近平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6]4这些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要把这些具体体现落在实处、变为现实,就要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围绕促进人的发展来部署、展开和推进,最终不仅要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而且要使人民各方面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民幸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正确的群众观点,以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突出政治优势和优良工作作风。党之所以屡遭挫折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时刻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与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联系。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党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相当严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迫切需要全党警醒起来。为此,习近平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三个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6]367这“三个不能”体现的正是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从根本上来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须臾不可离开的工作路线。丢了党的群众路线,就等于丧失根本。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是要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去,始终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夯实党执政的最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N].学习时报,2013-04-28.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8]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人民日报,2016-02-24.

【责任编辑:闫生金】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