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学着力点的策略

2017-10-17 08:51盛书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君山洞庭湖教学点

盛书霞

一、 看似寻常处,细凿深耕开

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点,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读一个文本,文本资源再丰富,也只能取“一瓢饮”。因此,如何就一个最适合的、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点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重要了。四上《古诗两首》中刘禹锡的《望洞庭》,是一首意境深远,但意思相对浅近的诗,笔者根据学情,将教学着力点定位在理解诗意和感受作者想象奇特上。

师:(用语言渲染)月光下,刘禹锡看着平静的洞庭湖水、看着青色的君山,脑洞大开,突发奇想……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了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一颗青色的螺蛳。

师:是啊,明月下的洞庭湖多么像一个白银做的盘子,那立在湖中青色的君山,不就像是这盘子里的一颗螺蛳吗?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想象好吗?

生:他把景物想成了吃的了,很有意思。

生:白银做的盘子,青色的螺蛳,颜色多漂亮啊!

师:“白、青”,这想象突出了景物的颜色美!还有吗?洞庭湖有多大……

生:洞庭湖应该很大很大,君山也不会小,可是,它们在作者的眼里,却变成了盘子和被盛在盘子里的青螺了。也就是说,他把大的东西想象成小的、精致的东西了。

师:同樣是写月夜洞庭湖美景,诗人雍陶又产生了怎样的想象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拓展学习《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洞庭湖是一面镜子,君山是镜子中出现的水仙的发髻。

关于这首诗,在不同的学段出现,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点。根据学情选择不同的教学点,定位在一个适当的深度,才能收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选择了文本教学点,就是选择了文本教学的某个深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与其去研究“湖光与秋月”是如何的“两相和”,不如感受诗人想象的奇特显得更适切些,虽然后者看起来“寻常”许多。

二、 找到“自家田”,才能不抢“人家园”

有些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做的事,往往会被人讥笑为“抢了人家的园,荒了自己的田”。这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采用的是选文方式,一个自然文本被选入教材,就成了语文的教学文本,而一个文本的价值是多元的,即使从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去观照,它的价值点也是多元的。因此,很多时候,教者不是有心想“抢人家的园”,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田”在哪里。

四上《天安门广场》一课第2、3自然段的教学中,一般设计者会定位于了解天安门广场按照方位表达的顺序,感受天安门的雄伟壮丽。达成第一个目标时,会这样设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方位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景物?各有哪些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兼及实现第二个目标。在教研组教学展示中,我校彭老师在上述两个教学点之外,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了哪些景物,感受它们的特点。(生找出写了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华表及它们的特点)

师:作者写这几处景物的时候,方位在不断地变化。你能找到表示方位转换的词语吗?试着圈画出来。

生:天安门前——金水河上——金水桥两旁——上面。

师:同学们,你们看,用上这些词语,就将景物的位置写清楚了,同时,也将前后句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朗读感受)

如果我们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过多地集中于感受天安门如何雄伟壮丽的话,那么,就是在“抢人家的园”了。这堂课明了“自己家的田”之后,准确定位文本教学点,就可以远离“非语文”的人文空谈,使语文教学从文本语言出发,既习得语言经验,又教会学生如何表达。

三、 循规蹈矩时,宕开一笔去

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内容决定了教学点只能是循规蹈矩,而并不总是都能有所创新,因此,套路在所难免。比如,教学三上《石榴》的第2、3自然段时,囿于内容,教学目标中就一定会有“了解这两段是从春叶、夏花、秋果三个方面来介绍石榴的”;也一定会有“理解叶、花、果各自的特点,感受石榴旺盛的生命力”。因为这是这段内容核心教学要义之所在,也是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给予学生一些新鲜的、不一样的教学感受呢?我校孙老师对此进行了思考设计和实践——

师:(放慢语速,故作神秘)小朋友们,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话里有句话告诉你,作者从写叶子转向写花了,找到了吗?

生: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师:(映示这句话)这句话起到了连接前后内容的作用,告诉我们作者从写叶子过渡到写花。第3自然段中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你能找到吗?

生: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

师:这句话就像一个链子,连接了第2、3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写完了花,要写果实啦!

这样的教学设计鲜少出现。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点的铺陈却又是切实有用的——引导他们关注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关注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对于进入三年级初步尝试写作的学生来说,及时必要地将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勾连在一起了。这堂课前五分之四“循规蹈矩”的教学,是本课教学重点;后五分之一“宕开一笔”的教学,增添了几分意犹未尽之意。

四、 不枝不蔓,兼及层层推进

课堂教学结构由一个个教学环节有机构成,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虽然每一个活动都有各自的指向,但从整体来看,它们必然有一个中心,即教学点。三上《哪吒闹海》课后练习第四题是“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这个习题的设计为教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教学切入点,也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哪吒闹海的经过。我校杨老师在执教这课时,很巧妙地设问:哪吒“闹”海,一共“闹”了几次?分别是怎么“闹”的?一节课不枝不蔓,就是围绕“闹”展开,当黑板上呈现出完整的板书时,同学们完全明了围绕“闹”形成了一条贯穿文本的主线,他们在把握情节的过程中,对用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和奇幻的想象力等语文表达方面的目标也自然达到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上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君山洞庭湖教学点
洞庭湖
桐君山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君山美学生活馆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好一个洞庭湖
洞庭湖的麋鹿
君山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