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宁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361024)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手法独特巧妙,障景、借景、框景等造景手法在苏州拙政园、狮子林、艺圃中广为运用,对受众具有很强的情感影响。笔者曾就此问题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实地考察,以期有进一步的讨论。
拙政园中采用了中国传统而经典的一种造园手法——“一池三山”。以园中水为池,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三个亭子均处于园中高地,为三山。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最先起源于秦始皇时期,意于模仿仙境之景。而拙政园的美景确实可称美若仙境。
拙政园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看点——借景。当从中部花园的梧竹幽居一带向西看去时,可清楚见到位于拙政园外的北寺塔。苏州政府对整个老城区的建筑进行限高要求,尤其是拙政园和北寺塔之间的建筑,高度均不可超过北寺塔,目的就是让拙政园中可以形成借景,使游客可以从园中开阔直观地观赏到北寺塔的美景。
中园的梧竹幽居是一座四角上翘的方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景点。亭子设了四个圆形门洞,形成漏景,可观赏春山、夏荷、秋叶、冬竹。
顺着梧竹幽居再往北走,是绿漪亭。此处亭子的设置非常巧妙,绿漪亭所处位置是拙政园的最北端,前方无景,再往北就是园外的马路了,若没有像这般设置亭子等休憩观景地,这个靠北的角落就会因为是死路而废弃浪费,不会有游客前往,而有了绿漪亭后,游客就可以上前驻足休息,还可由北向南观赏园内景致。是绿漪亭使得园内此处的死角得到了充分利用。
远香堂西侧香洲、小飞虹、小沧浪组成了一组建筑,由小沧浪向北看去,小飞虹为近景,香洲为中景,而远处的见山楼为远景,近景中景远景结合,不只是远近结合,还有中景的调和,使得景观的纵深更加加强,景观不再单调更为丰富,视觉观赏效果增强,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其中香洲内有一面镜子,是增大建筑内部视觉效果面积的巧妙手法。
图1 借景北寺塔(笔者拍摄)
图2 梧竹幽居(笔者拍摄)
图3 由小沧浪向北拍摄的近中远景结合(笔者拍摄)
图4 别有洞天(笔者拍摄)
图5 与谁同坐轩内部(笔者拍摄)
图6 与谁同坐轩(笔者拍摄)
处于梧竹幽居的对景位置的别有洞天为一圆门造型,造型和名称都非常别致,是连接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的要道,当从中部花园通过此处走进西部花园时的感受正是:此处当真别有洞天。可形成框景,不论是从中部花园向西部看还是由西部花园向中部看,都可由洞形的圆门中感受不一样的一片天。
在西部花园中从别有洞天由南向北行可经过一邻水半廊,可顺其观赏扇形的与谁同坐轩、攒尖圆顶的笠亭,浮翠阁和倒影楼。
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借诗词为名使人不由期待揭晓拙政园这与谁同坐轩的真正面目。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座扇形小轩亭,不仅建筑是以扇形盘在水边,与谁同坐轩内背水一面还有一扇形窗,可见其北面的坡上的植被郁郁葱葱。
这一座轩虽小,其朴实与实用却予人很大的方便,与清风明月有缘人同坐于此轩,赏景乘凉,把酒言欢,是万千游客心中的理想,拙政园的设计者便是把握了这种心理。
情感化设计即强调情感体验的设计,这里说的“情感化设计”并不是指专以引发用户情感而进行的设计,而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则和习惯进行探索和研究,在设计活动中,能够引发人们产生感情波动的作用,同时能更有效地实现其功能性的设计。设计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需要人与此作品之间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各方面因素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来进行表现。这种情感体验具有动态、随机、情境性的特点。对于园林设计来讲,同一观赏者在不同情境下甚至不同角度观赏同一环境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例如一模一样的亭子放置在不同位置,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就可能会大不相同。
可以认为,情感化设计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设计物的造型或其结构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并引发人们的相关情绪,例如寒冷、眩晕引发人的反感、忧伤,而温暖、明亮引起愉快、雀跃的情感等。第二个层次,设计物的造型或整体结构会激发出人们潜意识中有关的经历或所知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可能引起人们对所想事物的情感波动,例如一个无意义的图形,不同人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知识背景、性别、宗教等等,看到时联想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引发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设计作品的造型越是复杂,人们的联想差异越大,引发的情感差异也就越大。第三个层次,在于设计作品的象征内涵,用户通过对外形的引申含义的理解而引发的对应情感,这是情感激发与体验的最高一层次。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首次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设计师、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的著作——《情感化设计》。他主张设计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用户的身上,设计应以用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为中心,让用户根据自身现有的心理习惯,自然而然地接纳产品,而不是只重视产品的形式。此书通过列举实际案例,从日常用品到计算机等产品的设计,从而强调在做设计时需要重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情感化设计这一观点的关注点最初是工业设计方向,但这一理念并不只受用于工业化设计而对于其他不同设计方向的设计师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启发,故本文对情感化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做出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精神上的富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绝不限于单纯的形式上的欣赏需求,而需要更高层次的享受——心理满足,这就要求我们环境设计师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着重考虑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进行园林的情感化设计。满足情感化设计的园林上会带给人愉悦感和满足感,给人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
情感化设计的关键要素在于以人为本,在园林的设计中,所有观赏者都是情感化设计的对象。江南古典园林常常融入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以下主要从江南古典园林八大造景手法中最有代表性的障景、框景、漏景和借景入手进行分析,以此来进一步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中情感化设计的体现。
1.借景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一种经典的造景手法,许多造园者将这种手法运用在其设计作品上,这种手法被称之为借景。借景是将园林外部的美景“借”入园林内部视线中的一种手法,借景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直接借景,指将直接目视可见的景物组织到园林中;二是间接借景,指将景物通过水面、镜面反射组织进园林内。这种造景方式可以增强景深,给人以一种神秘感。如拙政园中的经典借景,苏州政府对整个老城区的建筑进行限高要求,尤其是拙政园和北寺塔之间的建筑,高度均不可超过北寺塔,目的就是让拙政园中可以形成借景,当从中部花园向西看去时,可清楚见到位于拙政园外的北寺塔。借景手法可以使观赏者在观赏期间以自己的视角在固定的空间内观察并联想出更多的景色,使得观赏者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观赏到别致的景观,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观赏者对于赏景的要求,同时给予观赏者心理的满足和观赏的愉悦。
2.框景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框景,是利用园林中的门、窗、洞或树木枝干围合成的景框,将美景或景观的一部分框入其中,形成独特的观景角度。园林面积有大有小,当园内景观众多时,无法将景观尽收眼底,一些较为别致的景观就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一些自然景观的配合,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入框中,以“框”作为观赏者的观赏点,用“框”中的景色来展现设计者想表达给人们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框景门——“别有洞天”,处于梧竹幽居的对景位置的别有洞天为一圆门造型,造型和名称都非常别致,是连接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的要道,不论是从中部花园向西部看还是由西部花园向中部看,都可由洞形的圆门中感受不一样的一片天地。人们在观赏时会择取自己喜好的独特角度,框起一幅特别的景致画,这种体验带给人们不同寻常的新鲜感,从而引发人们情绪的满足感。观赏者在观赏“框”中景物时,会将这个画面具象化,将其当做一幅完整的画,以欣赏艺术品的心态观赏这样一个景色,满足了观赏者一个精神上的享受,会使得观赏过程更加愉快。
3.漏景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漏景这种手法是在框景的基础上改变而出现的,其主要用于提升景观的层次感。漏景的主要特点为朦胧美,用朦胧代替清晰,体现出别样的风味。漏景包括漏窗、漏墙、漏屏风等。在园林中多利用花窗、枝桠间隙、假山围抱等形成朦朦胧胧的景观,增加景深,美不胜收。拙政园中多的是雕花镂空门窗,观赏者在走走停停间遇到的各处小窗透漏着别样的景致,有可静静观赏的一丛细竹,也有行走时一掠而过的两株玉兰。园林中形形色色的漏景使游客在观赏时有想要将窗内美景一探究竟的好奇感,而当游客通过漏窗等发现某处不易见到的独特小景时,会有种收获宝藏般的惊喜感。
4.障景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障景在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手法,其所营造的效果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障景在苏州私园和北京皇家园林中的应用均非常广泛,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并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体验。入口设置障景可以达到欲扬先抑等作用。如一些园林喜欢通过假山等景物来制造一种障景,挡住了观景者的视线体现出一种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神秘感。而在园子的尽头处设计障景,则是为了使观赏者流连忘返、有所回味。在很多私家园林中,曲障的运用非常广泛,观赏者要经过曲折迂回的园路、廊桥、假山等来观赏景观,如此可以通过错觉放大园林空间,对于私园这类体量较小的园林来讲,曲障可以使游客在迂回中体验园子各个角度的美景,有“曲径通幽”的感觉,而不是三步就走到了尽头。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假山,游客在里面迂回穿梭,仿佛进入了迷宫一般,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古典园林的婉约美通过障景表达出来的同时更加增强了观赏者游览园林时的心理感受。
江南古典园林的各大造景手法如借景、框景、漏景、障景、对景、夹景、添景等等,都是经过千年来的积累、考验而流传下来的,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最高智慧,这些经典造景手法中对人心理情感因素的考量非常充足,可以说,除却形式美之外,江南古典园林最看重的就是身处于其中的“人”的感受,这一点是当今很多园林所缺失的。当今许多园林形式或无可挑剔,但对人们的情感因素的考量却还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环境设计师认真学习古典园林的特色,将其瑰宝应用到现在及将来的园林的规划设计中。
经以上分析研究,我对园林的情感化设计策略总结如下:
1.色彩带来的情感效应非常可观,不同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植物的色彩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化设计要素,如红色给人喜庆、吉祥的印象,那么园林中选用红色植物就能给人带来热烈、激动、积极的心理体验,而蓝色作为冷色调的代表,则会给人带来沉静的心境,如鼠尾草、勿忘我等。故园林规划中应重视植物的色彩选用及搭配,适宜的色彩搭配可使园林的情感化设计事半功倍。
2.在园林规划中适度灵活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的景致组织到园中,这种借园外景来丰富园内景的手法非常巧妙,可使人有种意外惊喜之感,观赏者发挥想象力,新鲜感层出不穷。但要注意适度,借景的手法运用太多会带来人们心理的疲惫感。
3.框景与漏景是古典园林中营造景观的常用手法,在现今的园林规划设计中也应多加借鉴。一片景观乍看平常,从门洞中、窗洞中、树杈间看去却会有种不同寻常的美,像是框出了一幅风景画,且这幅画是由观赏者的心创造出来的,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有不同的风采,每个人内心的那幅风景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可以满足不同人的独特心理需求的造景手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框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山水画。
4. 江南古典造园手法中的障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手法,在一主要景观前路上布置障景,即可营造欲扬先抑的氛围,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而在面积不大的园林里制造曲障,也就是迂回曲折的园路、假山等,可给人移步换景的特殊心理体验,两三步间所见景象大不相同,弥补了私家园林面积小的不足,在小面积里打造大空间,这一点也利用了心理学中的视错觉原理。障景若运用得当,可说是各大造景手法中对人类心理因素把握最彻底的一种造景手法。
注重借鉴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精髓,不论是植物配植还是造景手法,古人对于把握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验和智慧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以观察法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对江南古典园林传统造景手法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江南古典园林中各式各样的手法映射出了设计者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体现出了造园者们对于观赏者心理理解的透彻与用心。如江南古典园林一般,在园林设计实践中,融入情感化设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使园林意境的高度更上一层。上述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待后人讨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