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姣 祝燕琴
(江苏理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图1 海昏侯墓出土的车马器
图2 汉代马车示意图
图3 车衡
图4 自行车车把手
车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在古代人们的战争、生活、生产等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汉时期的马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各种适合不同用处的车型,而海昏侯墓出土的车马器正是属于王公贵族所使用的车马类型。
2011年,位于江西南昌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被发现,经过5年小心翼翼的发掘,于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重点考古项目。海昏侯墓是一座出土文物数量极多、种类极丰富、工艺水平非常高的墓葬,并且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1]。在海昏侯墓的车马坑中出土了实用高等级的马车5辆,每辆马车配有4匹马,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青铜车马器3000多件。
车马器是配备于马车上的青铜配件,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车马器主要包含车器和马器两类(图1)。车器也被称为车具,主要有盖弓帽、杠箍、龙虎首轭饰、辕首饰、衡饰、车轙、车軎。马器也被称为马具,主要有络饰、衔镳和当卢等。经过清理和修复后的车马饰品能够看出这些青铜器物都蕴含着极为复杂的工艺水平,包括错金银、包金、鎏金等极其考究的工艺,金银的华贵与青铜的光泽相互映衬又相互交融,使得这些车马饰品显得高贵典雅[2]。下文将对其中的车器造型进行分析研究。
海昏侯墓出土的车马器主要是各种青铜饰件,为达官显贵乘坐所用,大量使用错金银、鎏金等复杂工艺的手段显示出了奢华的感觉。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的车马显示每辆车配有四匹马,古代有严格的车马礼仪,墓主刘贺的诸侯身份与四马驾车的级别也正好相配。如图2所示的是展示在河北省博物馆的汉代马车,对本项目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而海昏侯出土的青铜车器主要位于车轴、车辕、车轭、车衡、车伞等部位,根据图2示意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各部件特征。
下文将以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车器所在马车部位为单元,对各个青铜饰件的造型进行分析。
1. 车衡
“衡,辕前横木也。”此句出自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说明衡是车辕前端的横木[3]。车衡连接于车辕,通过车轭绑于马颈处。车衡是马车上面的重要部件,从商周时期起马车的车衡开始分成直衡与曲衡两种。直衡指的是平直形状的车衡,如图3所示。曲衡指的是衡木呈上翘的弯曲形,有相外延伸之感,或者是在直衡的两端再加上一些附属的构建,一般用曲衡饰等物件来使之具有弯曲上翘的形态。车衡在驾驭马车行进时起到控制方向的作用,好比现代自行车的车把手,如图4所示。
从图3中标示的数字“1”处可见在车衡端面的圆筒状部件是衡端饰。数字“2”处是装于车衡上方并且位于左右对称部位的车轙,车轙是用来穿缰绳的圆环,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车轙造型为精美的弧形,并非简单的圆环。如表1所示是对衡端饰和车轙从功能、外观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的造型分析。车衡中间的位置是用来连接车辕的部位,在下文中将会对车辕的部件进行详细分析。
表1 车衡上的青铜饰件造型分析
图5 车辕
图6 车轭
表2 辕首饰造型分析
表3 轭首饰造型分析
2. 车辕
车辕也称谓辀,是连接车厢与马匹的长杆,从车厢底部延伸到马匹肩部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曲度,如图5所示。车辕的前端连接车衡,车衡通过车轭绑住马颈,而车辕的尾端位于车厢底部。可见车辕的前后两端无法保持在一个水平位置,所以一般车辕尾端从车厢底部向前逐渐向上昂起,到达一定高度后有的车辕保持原状,有的会重新完成水平状态。从力学角度分析,车辕的弯曲度越大,弯曲处越多,强度就越降低。
车辕的顶端也常伴有精致的青铜器件辕首饰,如图5中放大图所示。海昏侯出土的辕首饰是装于车辕顶部的青铜饰件,采用虎首造型,生动逼真。兽面超前,用以保护辕首。该辕饰后部的长方形孔用于连接车辕与车衡,具有固定车衡的功能。并且,虎首的造型除了具有美观的装饰效果,还具有出行时象征吉祥的祝愿效果,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表2所示是对辕首饰从功能、外观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的造型分析。
3.车轭
车轭是缚在车衡上面的“人”字形驾马器,如图6所示。贾公彦疏云“轭者,厄马领不得出也。服马有二。一马有一轭”[4]。其句所描述的马车中的车轭正如图2所示,车衡上面绑了两个车轭,每个车轭系于一匹马。车轭装在车衡的左右两侧,再架于马匹的颈部。车轭与车衡搭配起来使用,方便控制马匹行进。
“人”字形的车轭,顶端套有轭首饰,一般为青铜器件,如图6中放大图所示。海昏侯墓出土的轭首饰别具一格。从造型来看,该轭首饰为兽面外观,怒目凸眼,整体形态简洁而又富有力度。整体采用鎏金的方法,整体光泽感强,华丽富贵,故能保存几千年后再出土仍然保持了金光亮丽之感。正是由这些不易腐烂的青铜装饰件的存在,才使得考古学家能在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判断出每个古物的特征与价值。如表3所示是对轭首饰从功能、外观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的造型分析。
4.车伞
车伞位于车厢之上,具有遮风挡雨的效果,如图7所示。《考工记》中,对制作古车伞盖的尺寸、材料和工艺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如“部广六寸”要求在周长仅六寸的伞帽上凿出28个孔用以置弓,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艺,在长沙浏城桥春秋墓中发现的车伞盖,至今保存尚好,为我们提供了实证[5]。古代君主出行多有伞随行,也代表了身份的尊贵。[6]《汉书·循吏传·黄霸》记皇帝恩准扬州刺史黄霸“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7]。可见汉代对车舆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针对车伞的规格都有严格等级区别。汉朝规定,一般大臣的车伞不得超过一丈高,只有皇帝特别恩准才行。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车伞上面的青铜饰件做工精美,工艺复杂,凸显出了海昏侯的身份地位。
图 7 车伞
图 8 车轴
表4 车伞的青铜饰件造型分析
表5 车轴上的青铜饰件造型分析
《周礼》中说道“王式,则下,前马,王下则以盖从”,说明出行时,伞盖是寸步不离的。在马车行进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风或者是战事,都要立刻收起伞盖,所以伞柄需要设计成几段,以便拆装。普通马车的伞柄使用的是木料制作,而海昏侯墓出土的伞柄是青铜的插接件,如图7中数字“5”所示。采用青铜包金的工艺,说明该马车的用料考究,使用者级别较高。车伞的边缘装有一圈盖弓帽,如图7中数字“6”所示。盖弓,古时称为“金华”,主要用于支撑伞骨,和现代雨伞的撑骨作用类似。汉代的盖弓一般有28根,象征着28星宿,也有14根、16根、19根等规格。而盖弓帽是位于盖弓的顶端,顶部做成圆形,海昏侯墓出土的盖弓帽顶部为花瓣形。在中小部有一个凸起的棘爪,主要是用来勾住盖布的边缘,将伞面撑开。如《后汉书》里说提到的“金华蚤”就是指的盖弓帽,而海昏侯墓出土的精美的盖弓帽更彰显了墓主身份的显贵华舆。如表4所示是对车伞上的青铜伞柄和盖弓帽从功能、外观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的造型分析。
5.车轴
车轴是贯穿于轮子与车厢的中轴,如图8所示,在马车的功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防止马车翻车,马车车厢两轮之间的距离会超出车厢宽度一定距离,所以车轴也会相应较长。
车轴的两端穿于车轮中间,为了防止车轮脱落,会在车轴的端面装上车軎,如图8中数字“7”所示。“軎”,车轴端也,象形字。车軎是古代车上的零件,圆筒形。軎上的两个孔,用于栓“辖”。而“辖”是穿过軎与车轴的一个销子,用来防止车軎从车轴上面脱落。今天所说的“直辖市”、“管辖”等词汇都用到了“辖”字,表达了管束的意思,就是源自此,故而为“车”字旁。在行车的时候,暴露在外面的一段木质车轴容易遭受泥水的侵蚀,西汉时期的贵族马车常会采用精美的青铜轴饰。海昏侯墓出土的轴饰在首都博物馆的展示过程中,也有配合放大镜专门用于观察该轴饰上面的精美图案。通过错金银的工艺,将极其曼妙复杂的图案刻画在了如此小巧的一个青铜件上,可以用奢华来形容该轴饰给人的感觉。如表5所示是对车轴上的车軎和车轴饰从功能、外观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的造型分析。
海昏侯墓出土的几千件车马器是历史上留给现代人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们凝结了先人们的智慧与汗水。从功能、外观、材料工艺等方面对车器主要部件进行造型分析,能够让人们清晰地认识西汉时期贵族阶级使用的车器的实际情况。对这些车马器的造型艺术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物品的功能、外观和材料工艺所承载的文化意识与社会使命。现代设计注重探索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更关注创意、个性与价值。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并继承先人们优秀的设计传统,才能从本质上让现代设计走得更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