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宝娟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后感
姚宝娟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由下而上的妖术大恐慌。文章从百姓、官僚、皇帝三个角度来阐述对于这场妖术的不同反应。
首先,第一个角度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人们相信灵魂是可以被偷盗的,至于形式则可以是多样的,从而不免被一些有心之人利用。仁和县石匠吴东明承包德清县城东修建桥梁的工程,因为德清县城外两座寺庙,观音殿和慈相寺因争夺香火问题,而被香火较差的慈相寺和尚利用此事来造谣,说因为竞标失败的海宁工程队为报复吴石匠在去城外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过的人都会遭殃。更有无知的人找上吴石匠来帮自己将写有仇人名字的纸条打进河里的石桩,以此来害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建立这件事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第二个角度是从各级官僚的反应来看:官员们一开始是力图息事宁人,安抚民间的恐慌,制止谣言的流传,打击无事生非,挑起事端的衙门胥吏和地方棍徒。但是随着乾隆皇帝卷入这一事件中,在皇帝的督促和压力之下,各级官员动员起来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由北到南的对妖党的清剿活动。
最后,第三个角度就是乾隆皇帝对于此事的反应:皇帝认为妖术的背后隐藏着一场重大的政治阴谋,尤其当叫魂和剪辫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就使整个事件带有政治色彩,皇帝会认为这是一场对自己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权威的挑衅,就像清入关时的削发一样,削了就代表归顺,不削就代表不忠。当乾隆皇帝得知叫魂案后,一方面,他发动了一场清剿妖人的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官员们的隐瞒不报,对官僚也产生了不满、怀疑、甚至不信任。
为何会在社会下层兴起这样的一场恐慌?十八世纪,从1700年到1794年人口的增长从一亿五千万左右增长到三亿一千三百万左右,人口数量大约翻了一番。人口的增长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的流动,财富分配的不均匀,总有一些人被完全排除在生产性经济之外,使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相对而言没有收入的社会地位低下的僧人、乞丐也加入到人口流动的潮流之中则更加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老百姓对于这些外来流动人口是抱有一种怀疑的、不信任的、甚至恐慌的态度。人们对社会地位低下的僧人、乞丐的态度更是是排斥的,甚至是厌恶的,其心态则是看不起,鄙视,甚至将其作为发泄欺负的对象。
在《叫魂》一书中,官僚态度的转变也是极令人回味的。从一开始官僚间的相互默契,到后来的妖术清剿迅速展开,关键就在皇帝的加入,使妖术恐惧与叛乱谋反联系起来,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转变,官员没有人能够承担起谋反所带来的后果和责任,当然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官员对责任的推脱及有不免在皇帝面前的表现的嫌疑。
最后说一下皇帝对于官僚们的不信任。一方面体现在在发生叫魂危机的两个月后,皇帝获得消息的途径是通过自己在各省的眼线得知此事的,而非地方官员,这使皇帝不免会产生有被欺骗的心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官员们不满;另一方面,皇帝通过清剿活动,也是一场与地方官员们的暗中较量,通过向官员们施压,从而证明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合法性。最后在整个叫魂事件的结束,不管事件的结果如何,作为最大赢家的皇帝都可以以各种说辞来对官员们进行惩罚,不免有秋后算账的嫌疑。不管是这是一场皇帝和官僚的较量也好,还是皇帝对官僚的惩罚也罢,在这场叫魂危机这一大背景下来看,这都不是皇帝与官僚之间一种该有的正常现象,都是一种皇帝对官僚的不信任。
[1] 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D920.4
A
1672-5832(2017)10-0040-01
姚宝娟,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