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红
情感态度是伴随着学习过程中而产生的体验,类似的体验积累多了,就形成稳定的倾向性。原则上讲,情感态度不是“教”出来的,它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应注重情感培养,帮助幼儿积累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和谐环境,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我们一个充满爱意的目光、一句诚恳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关怀的手势、表情都会让幼儿有所反应。情感互动了,师幼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有和幼儿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摒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来同幼儿说话。还应关心、理解、鼓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幼儿,及时准确地评价幼儿的优缺点,让幼儿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不是焦虑压抑。多组织讨论式、探究式、表演式的教学形式,使这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扮演好自己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的角色,形成一种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融入多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数学学习中融入音乐、美术、儿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师承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鉴于幼儿的无意注意等心理特点,幼儿园数学教学需要一种驱动力,而作为行为驱动系统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兴趣,是驱动教学最有效的因素,所以兴趣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学起来单调和枯燥,教师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渗透艺术手段,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如多给幼儿操作机会,并配上轻松优美的背景音乐,制造愉悦的氛围;再如在中班复习几何图形时,引导幼儿用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以表达心中的情绪;在探索数、量、形等过程中,教师用儿歌的形式概括其特征或规律,或者是编一些有节奏的简单儿歌,指导幼儿用对歌的形式回答问题,既能渲染学习氛围,又能集中幼儿注意力。
2.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游戏的形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感到欣喜若狂,情绪高昂,兴趣倍增,从而使幼儿毫无压力地在想、玩、做中理解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互联系,通过游戏幼儿能轻松自如地获得数、形经验和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但是我们在设计和使用游戏时,首先应注意学习目标的隐蔽性,在玩的过程中将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其次是要让幼儿感兴趣,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和更多的参与性;再次是游戏的难易程度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之能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最后,游戏规则应该简单,以免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
三、运用多种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1.安排内容的渐进性,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幼儿期学习的数学内容,虽然只是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但这些简单的内容也有着由易到难的内在联系和多种数量关系。如:先要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才能进而理解数不清的内部结构,由了解相邻两数的的关系到学习相邻数和倒数,才能熟练掌握数序,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存在着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学习排序的过程中隐含着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等等。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逐步、合理、巧妙地将教学内容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去探索新知识,就能让他们感到所学的是自己发现和找到答案的,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遵循发展的规律性,让幼儿在乐学中主动建构知识。
幼儿的发展须遵循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性,一切外在的社会要求和知识体系,离开了幼儿发展的自身轨道。是难以内化为幼儿的素质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尤其如此。数学不是光靠“教”就能“会”的,他需要个体的认知,惟有认知冲突发生,个体才会有追求平衡的需要,这时在教育和环境的支持下,幼儿才会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化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教师的责任在于把握“教”的时机,即在幼儿认知冲突发生的时刻,利用内在需要的能动性,让幼儿在乐学中主动建构知识。
3.注重幼儿的差异性,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
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包括了发展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特点两个方面,如有的孩子喜欢尝试错误的方式来学习,有的则喜欢用模仿的方式来学习;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有的孩子能较快地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却只能找到一种方法,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和能力的倾向的差异。过去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采用了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分层指导,这种做法仅仅考虑了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但幼儿在不同特点上的发展,仅靠一次有限的集体教学活动是难以照顾到的,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创設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教师在其中通过观察发现差异,实施个别指导。如数学区域的活动,就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学习的环境,它能让有差异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感、成功感。
4.体会数学的生活性,让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获得快乐。
将数学融于生活,能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大班第二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活动前我告诉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到春游结束,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到时看一看谁的本领大。于是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即备钱、购物到买门票、游玩,都由自己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应用了10以内的加减等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当幼儿走进“超市”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千差万别的商品价格,幼儿必须根据自己所带的钱合理地选择商品,这就需要具备十分熟练的计算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