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玲
【摘 要】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是幼儿园的职责,更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的职责。《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课程和途径之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201
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策略,以求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一、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是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被认为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开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担负着学前教育重要责任的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師队伍”的战略目标。
然而,随着社会媒体不断爆出的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一系列消极的幼儿教育现象,使得幼儿园教师师德问题成为幼教界的又一个热点话题。而幼儿园教师师德的培养和提高,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职责,更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的职责。从目前幼儿园教师师德的现状可以看出,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师德的培养效果并不乐观,而《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的重要课程和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使其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师德标准,是当前师范院校教授《职业道德》课程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期是人生最初的几年,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教育阶段对个体来说是其一生教育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儿童,受教育质量的好坏优劣,不仅决定了他幼儿期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影响着他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与效果。而幼儿教师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以“师德为先”,“只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2]
因此,认识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性,探寻幼儿园教师职前师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职业道德》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那么,如何发挥《职业道德》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是当前师范院校所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实践研究,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有效性,而且对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比较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课的学习,而对于《职业道德》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加之教材内容是面向所有职业院校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常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职业道德》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衔接,难以满足职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亟待改革和创新。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
《职业道德》课程,如果只“单纯依靠理论框架,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灌输,是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会因为理论知识本身具有的枯燥、单调,理论性太强听不进去,接受困难,从而使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在课堂设计上下点功夫,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关注社会,注意收看电视、报纸杂志,善于发现关于学前教育的社会热点新闻。其次,善于从众多的新闻报道中,挑选出典型案例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
例如,针对没有耐心、缺乏爱心,对孩子大呼小叫、大声斥责的行为,可以借助2012年发生在浙江温岭的幼儿教师颜某的虐童案,利用多媒体,通过展示案件的相关报道,以及后续处理结果,让学生思考讨论:你认为幼儿教师颜某为什么会发生虐童行为?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对此的反映说明什么?你认为虐童幼师行为失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公众的反映,司法机关的处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有爱心,要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否则,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社会上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各种不良现象对幼儿教师的价值观或多或少地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一些师德素养较低的幼儿教师,以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作为交换条件,要求家长请吃饭、送礼物,利用家长给自己办理私事。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例,筛选相关资料,对学生提出问题:身为幼儿教师能够这样做吗?不这样做是否就是很傻呢?如果工作后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呢?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通过学习,让学生消除头脑中的一些糊涂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将承担起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历史重任,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职业道德》课程时,要利用社会热点,让学生直面现实,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建立起作为幼儿教师的是非观和荣辱观,激发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二)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善美与假丑恶
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都凝聚着语言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能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品位的广度、深度和美度。例如,儿童文学往往被运用于品德教育中。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被带入主人公所在的情境之中,感悟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如诚实、友善、感恩、勇敢、公正等。相比成人的说教,更容易接受包含在故事中的价值观念,更乐于向故事中具有优秀品格的主人公学习。阅读一本优秀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個享受的过程,他们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接受道德“洗礼”,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优秀作品的“润泽”中逐渐提升。
教师根据讲课需要,让学生挑选出经典的文学作品,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深入体会幼儿的心理感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使心灵受到洗礼,感情得到升华,人格得到提升。
(三)利用特定的情境设置,考察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师根据幼儿园中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在园中可能出现的日常行为,拿到课堂上进行研讨。如孩子不愿入园而哭闹你该怎么办?看到孩子不合群,你又该怎样呢?班上有孩子不愿午睡,你是应该顺其自然还是强迫孩子睡觉呢?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设置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从幼儿园的真实环境入手,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选择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此深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理解和掌握。
言为心声。通过讨论发言,我们既可以听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道德素养,又可以提升他们处理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原则和内涵,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建立起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了职业认同,才会真正把自己和未来的幼儿教师职业联系起来,发自内心地热爱幼教事业,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师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本文系2017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JSJYYB-17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EB].百度文库,2012-09-07.
[2]高级教师考试文件201208[EB].百度文库,2012-08-25.
[3]郭 楠.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