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较为传统的阅读方法,建立起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灌输式。
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充分,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可以吸收、能吸收多少。这逐渐让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一个旁观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习题式。
而应试背景下所产生出来的另一种教学模式——习题式,也是不可取的,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还束缚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注重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
在指导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自身不仅要投入诚挚的情感,还要让自己的热情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的情感。情感会诱导出一个人的特定状态,其感受的深浅取决于他所灌输的情感的浓郁程度,投入越多,所感受的也必然越深。所以在文本的解读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更要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那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感天动地的真情,体会热血奔涌的愤怒与手舞足蹈的欢欣等;让学生去辨别文章当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导他们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情感的对话。当学生们从文章中获取的感受与自身的心境一样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一场情感上的波动,达到与文本对象形神交汇、物人合一的状态。
例如,学生读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通过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感受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读到陆游的《游山西村》时,通过诗人描绘的一幅和平、富饶的农村风俗画卷,感受出诗人热爱家乡、留恋农村生活的情趣。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相同的感受,这种阅读的教学方式才能震撼到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美感效果,净化学生的心灵。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它属于阅读教学中的灵魂。具备正确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能把文章正确地朗读出来,这是理解文章的表现,若不将文章理解通透,是读不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的。
有的课文比较适合去指导并训练朗读,则教师需要将朗读指导作为该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朗读,根据朗读的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若是人物比较多、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将其演变成话剧,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进行对话。而对那种有着浓郁色彩的抒情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让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在朗读中发现诗歌里带有乐观激昂的基调,引导学生尝试逐步提升感情,最后引出高潮部分。
3.联系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积累进行阅读教学。
对课文的理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言属于一种较为抽象的工具,它需要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组建成为一个较为具体的情景,并理解其中抽象的含义,因此,阅读文章是需要个人经验积累的。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激励学生解读出课文中的一些语言与文字,用自己的语言将其中的意义表达出来,這属于一个解构接着重构的过程。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一旦学生能运用自身知识了解文章的内容,他们将会拥有愉悦的体验,那么今后的阅读也会变得顺畅。
但是,对于怎么去应用这种感情积累的知识,初中生还不是很熟练。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去好好挖掘一下这方面的资源,使得学生在阅读并解读课文方面有更多的期待,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生活,谈谈爸爸陪自己长大的过程中,与爸爸之间的情感和一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爸爸对作者的深情和盼望的情感,以及作者失去爸爸的痛楚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