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明
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提出,主要基于当下网络时代文化馆的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以实现“每家拥有一个文化馆”为发展目标,以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和官方微信、微博为基础,搭建马鞍山市群众文化网上服务平台,着力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和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数字信息服务,为广大市民、网民提供了更广泛、更精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文化馆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和参与文化馆的各项文化活动。
一、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初衷
1.顺应“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需要。
文化部在2011年第三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十二五”规划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纳入其中。
在这次评估定级中,马鞍山市文化馆在安徽省14个一级馆中总分名列前茅,连续第二次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各项测评指标基本都达到优秀。但在数字化评分项目中,离标准化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这次评估,马鞍山市文化馆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数字文化馆建设将是未来文化馆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马鞍山市决定先实先行,边实践边探索。
2.顺应创建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需要。
2011年6月,马鞍山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马鞍山市文化馆肩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一方面积极开展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另一方面,还积极探索数字化服务等群众文化外延服务内容,为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顺应马鞍山市文化馆发展实际需要。
作为国家一级馆的马鞍山市文化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依照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示范中心、指导培训中心、创作编导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定位,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
但是,在热闹的同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不满足”。有很多市民往往因为路途遥远、工作繁忙或不了解文化馆的服务功能而错失了很多享受服务的机会。这種“不满足”的声音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深受触动:传统的活动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群众多层次、多元化、覆盖多时段的需求,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应将文化馆的活动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创新运行模式,拓展和延伸服务功能。创建数字文化馆的设想油然而生。2011年,市文化馆抓住这一机遇,在创建以省钱办好事为原则,开始着力推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二、数字文化馆的马鞍山实践
1.较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能力。
自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马鞍山市文化馆一直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加工处理工作,专门引进2名技术人员立足本馆举办的所有群众文化活动,自行拍、摄、编和剪辑、制作、上传。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自2011年6月运行以来,累计发布信息4000多篇、图片34000多张,制作上传群文活动视频360G,点击量已逾200余万次。
2.丰富的数字化服务内容。
(1)改版升级文化馆网站。网站是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和10余次的改版升级后,马鞍山市文化馆建成了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群众文化信息化服务体系。改版后的网站除继续保持原网站的六大特点,还从互动交流、网页设计、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廉政文化展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增设了多种服务项目,如文化志愿服务和场馆免费开放的网上预约、开设网上远程辅导以及群众文艺视频点播、预约式配送服务网上申请、文化志愿者登记注册和确认等,为城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科学化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支撑平台。
(2)网站栏目设置特色化。马鞍山市文化馆在网站设计中,以互动性、便利性、直观性为出发点,突出群众的参与,增设了“免费开放”、“网上展厅”和“文化共享工程”、“群众文化信息视频点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自办报刊“《群星》电子报”等栏目,实现了群文活动内容、形式和服务多样性。
(3)网上展览展示常态化。“数字文化馆”实现了文化馆的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服务。通过“网上展厅”平台,对展厅展出的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进行二次资源加工在网上展出,对优秀作品进行精选,建设了优秀作品精选库,可以让市民随时随地了解展览作品。
(4)品牌文化活动数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马鞍山市文化馆已成功打造“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周末大舞台”、预约配送服务、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品牌文化活动。马鞍山市文化馆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加工能力优势,将每场的演出活动制作成高清视频并上传至馆网站,供网民欣赏。
(5)非遗保护传承多元化。马鞍山市文化馆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仅通过书籍、音视频资料记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还通过视频、图片的搜集及网络上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成果。多渠道宣传非遗保护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市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的风采,重点把2011年10月正式编辑出版的《马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的电子图书上传至互联网,扩大了非遗项目的知晓度。
(6)基层群众文化信息化。网站专门设置的“基层动态”板块涵盖了各乡镇文化站和县区文化馆的文化工作信息,不仅为基层文化馆(站)提供了工作交流的平台,也带动了基层群众文化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网站建成以来共采用各县区、乡镇1120条,方便了市民更全面地了解全市的群众文化工作,扩大了影响力。
(7)群文远程辅导便捷化。立足网络平台,突破时空界线,针对不同人群的爱好和学习需求,将根据馆内各业务人员专业种类,分别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器乐等课程项目,目前已制作上传时长达8个多小时的书法、中国画、非遗保护、心理健康讲座等6部专题电教片,依托“优酷网”和“马鞍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视频点播平台向广大网民免费开放,为大众的终身学习、随时学习创作条件、提供可能。endprint
3.全面的网络宣传教育功能。
马鞍山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在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服务效率全面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公益性宣傳教育阵地的社会效应。一方面,通过信息和宣传报道,积极展示市及三区三县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网站“廉政文化网上行”、“道德领域专项治理”、“每周一文”等版块,强化宣传舆论的正面教育导向功能。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在马鞍山市文明城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以及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阵地宣传作用。
4.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2012年,马鞍山市文化馆利用社会力量,在文化馆大楼墙体合作建成市区面积最大、画面最清晰的大型LED屏,不仅为广大市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生动的平台,也为市民在参与广场活动和休闲纳凉时免费观看中央台《新闻联播》、电影、公益讯息、重大赛事直播和了解全市文化活动动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更为马鞍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增加了一块很好的宣传阵地。据统计,每月免费观看文化大屏受惠群众近三万人次。
三、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现阶段存在问题和困难
1.科技手段运用不广泛。
目前,受场文化馆软硬件设备的限制,广大市民群众大多还通过图文、音视频等传统形式了解参与到马鞍山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缺少声光电等科技化、立体化的生动展示平台和现场体验。
2.硬件建设有待加强。
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现阶段未拥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主要依托优酷网和“马鞍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视频点播平台将视频资料实现共享。这样不仅不便于独立化、安全化、便捷化的资源管理,还时常由于服务器本身的原因,市民群众无法正常浏览视频。
3.推广平台亟待完善。
官方微博、微信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增强。手机网络作为新兴的服务手段,已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文化需求。目前,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的浏览量在逐步上升,但微博、微信的影响力尚小,且未有效利用APP这一手机平台,以供广大市民通过手机更好地关注文化活动信息。
四、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下一步发展思路
1.通过文化馆改造完善数字化功能布局。
在文化部公文司和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关心支持下,以标准化、示范性为目标,结合即将实施的文化馆改扩建工程,专门腾出500平方米场馆,尽快高质量地完成“数字文化馆”体验厅建成工作。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综合运用多媒体、3D技术、半景画、电子沙盘、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示我市群众文化的发展成果,展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文化让生活更精彩”的服务理念,让市民共享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成果。
2.通过科技手段强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开展与微信、微博用户的互动交流,提升文化公益形象,马鞍山市文化馆与马鞍山百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丰富细化市文化馆微网站项目建设方案,设计推出文化馆APP收集客户端。只要微信用户关注文化馆官方公众平台,即可访问市文化馆网站。这一服务项目的建成,将实现市文化馆信息资源通过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多媒体智能终端等的全媒体服务,使广大基层群众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收、使用文化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对城镇社区、乡镇农村的全覆盖。
3.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
手机网络作为新兴的服务手段,已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文化需求。为让马鞍山市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带来的实惠,马鞍山市文化馆正在筹划“市文化馆WIFI全覆盖”项目,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手机网络服务。这一项目建成后,任何人只要途径市文化馆,都可以畅游无线网络,并即时享受到文化资讯、文艺演出、书画展览、预约配送等多方面的惠民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造手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使文化服务真正融入到市民的生活当中。
4.瞄准青少年服务群体为“数字文化馆”造势。
一是探索“百度提问”模式在文化志愿服务中的新运用,争取建设文化志愿者网络在线“一对一辅导”的新模式;二是拟与KTV歌厅联系,把对习惯于包厢唱歌的青年人的优美歌声进行专门录制,通过虚拟网络汇集展演,评审出周冠军,再组织周冠军每月在文化馆门前的大舞台进行才艺展示和比拼,依次产生月冠军、季冠军、年冠军,策划开展“马鞍山歌王争霸赛”广场汇报演出和“马鞍山好声音”乡村巡演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文化活动。
5.实现传统服务和数字化服务“两条腿走路”协同发展。
数字文化馆的发展使传统的文化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成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多年来,马鞍山市文化馆已成功打造“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周末大舞台”、预约配送服务、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品牌文化活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给马鞍山市文化馆各项传统服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都可以通过数字服务平台展览展示,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报名参加各类活动、提出文化需求或参与交流互动。预约配送服务和文化志愿服务是马鞍山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探索出的特色服务,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曾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预约配送服务、远程培训和文化志愿者服务这几项工作尚处于发展初期,下一步,马鞍山市文化馆将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集成化服务平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出体现地域特色的体验式公共文化服务,大幅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做好技术、资源上的衔接,打造适用网站,推出一批资源,集合一群应用,开展服务推广。
面对新形势,马鞍山市文化馆将进一步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力度,牢牢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主导权,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发展尽可能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