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礼仁 柏纪荣
(1.连云港市黑林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22;2.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122)
网络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阻碍性因素及路径分析*
☆ 朱礼仁1柏纪荣2
(1.连云港市黑林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22;2.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122)
网络时代背景下,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留守儿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普遍较弱,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也较低。本文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了调研。调查结果发现电视、手机、网络等现行媒介并未发挥好“提取有用信息、帮助增长见识”的功能,媒介大多时候只是充当了留守儿童精神慰藉的陪伴品。笔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对策和方法,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网络时代;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移动数码等设备逐步走进农村,成为农村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媒介。农村留守儿童和普通孩子一样,渴望学习知识,希望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媒介技术来获取知识,充实生活,并通过媒介技术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由于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失亲情、生活单调、自控力差,很容易迷恋上媒介。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媒介的接触、使用及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媒介技术素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指导留守儿童有效利用媒介技术,突破媒介素养教育的瓶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我们申报了连云港市重大调研课题《网络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并成功立项。
为了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题组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了调查研究。
调研分家庭、学校、留守儿童三个方面进行,因此,分别进行独立统计与分析。
1.父母在家庭中为子女配备的电子媒体和纸质媒介情况
本项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向赣榆区、灌云县、灌南县、东海县四个县区的样本镇村各发放400份问卷,共计16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85份。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农村媒介主要有电视、手机、电脑、网络、刊物五个种类,其中,电视成为主流媒介,91.2%的留守儿童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其余依次为电脑约占75%、网络占61%、智能手机占46.03%、摄像机占1.55%、刊物只占17.7%,曾经在农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广播媒体已退居二线,成了村部用来下达通知的工具。网络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的媒介和传统媒介相比,内容更开放、操作更自由,因而电子媒介更易被留守儿童接纳,成为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元素。
图1 父母为子女置办的媒介情况统计
2.监护人对媒介内容的引导和评价情况
关于监护人对媒介的引导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30份,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使用媒介的引导与评价情况令人担心,只有20%的监护人会对电视内容进行引导评价;53%的家长对子女观看的电视节目持无所谓的态度;13.9%的监护人会对智能手机情况进行评价;对网络和报刊评价的比率稍大一些,“偶尔会”、“从不”评价媒介内容的占比为33.5%和36.3%。笔者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所谓的“偶尔会引导”多数只是简单地控制看电视、上网、玩手机的时间,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媒介内容进行解释和评价。
图2 监护人对媒介内容的引导和评价情况统计
针对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本研究选择了120名来自不同县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49.16%的教师对学生观看电视节目持无所谓的态度,100%的教师确定学校没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安排,只有39%的教师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感到担忧,26.5%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设置专项课程。家长和教师的这种漠然的态度使得学生看电视、上网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控制。
1.留守儿童对现有媒介的使用现状
不同阶段的孩子对媒介的需求有所不同,本项调查按6-7岁、8-9岁、10-11岁、12-13岁四个年龄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学生对媒介的使用率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留守儿童对电视的使用率有所降低,但电视始终是主流媒体;报刊、智能手机和网络的使用比例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加,其中,报刊的阅读率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十分显著。由于电视和网络的普及率比较高,本次调研特别针对96%看电视的留守儿童和29%智能手机及阅读刊物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偏好调查。
表1 媒介种类及媒介使用频率表
2.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偏好调查
(1)电视节目收看频率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留守儿童对电视节目的收看率可知,他们对动画片的收看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而对新闻节目、电视连续剧、体育节目和娱乐节目的收看比例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总体而言,电视连续剧的收看率最高,占了观看电视节目的很大一部分,而以获取新闻和学习知识为目的观看电视节目的所占比率相对较低,说明留守儿童接触电视的主要目的为休闲娱乐。
表2 留守儿童电视节目收看频率表
(2)智能手机使用率调查由表3可知,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留守儿童对查阅资料、利用平台学习的使用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提升,而玩游戏、追剧等娱乐休闲的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和电视相似,都是以休闲娱乐和消磨时间为主要目的。而相对地,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所占比率相对较低,进一步证实了留守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为休闲娱乐。
表3 留守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率表
(3)上网时间及活动调查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网络的普及,上网成为中小学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影响,我们对赣榆区具有代表性的黑林、厉庄、官河、海头四个乡镇中小学四至八年级的600名学生的上网情况做抽样调查,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从抽样调查中可看出:留守儿童上网娱乐型的占半数以上,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看电影电视、玩网络游戏、QQ聊天、发无聊微博为主,阅读或查资料学习活动为次。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上网的感觉是“开心、爽、刺激、我的天地我作主”。上网时多数不会顾及眼睛的调节和休息,只有4%的孩子意识到上网时可通过望远调节眼睛疲劳,7%的孩子能做到闭目休息,89%的留守儿童从不注意眼睛的保护。
图3 留守儿童上网活动情况统计
图4 留守儿童上网眼睛保护情况统计
(4)报刊栏目阅读率调查由表4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对童话书的阅读率有所下降,对于时事政治、体育娱乐、时尚、漫画及学习类报刊的阅读比率基本上呈增长趋势。
表4 留守儿童报刊栏目阅读率表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构成阻碍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发展的重要瓶颈。
留守儿童大多寄养在亲戚家或爷爷奶奶家,他们与监护人之间沟通困难,寂寞、孤独的情绪难以宣泄。大多数留守儿童把课余时间用于在家看电视,在电视内容的选择上,他们更喜欢幽默、搞笑的动画片、青春偶像剧和综艺选秀节目,对新闻和实用资讯的关注很少。他们基本是在电视的彩色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生活的,“电视”成为陪伴他们成长的“精神保姆”。
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并不匮乏,父母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缺憾,为孩子安装网络、备好智能手机或电脑,目的是为孩子提供学习及情感交流的条件。但事实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他们多数是利用这些工具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留守儿童对网络上的活动偏好和智能电视一致,追求消遣和娱乐的居多。他们借助网络和电视等现代媒介愉悦自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便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不快和烦恼。
访谈时留守儿童小韦这样说道:“不喜欢和大人们讲话,也不想出去和小伙伴玩,最喜欢看电视,看电视的时候最开心。”五年级的涵涵说,“喜欢上网,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上网都喜欢,在网上可以做到‘我的地盘我作主’”。内心世界的孤独让留守儿童在网络中找到了暂时的快乐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他们极易患上网络孤独症,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能力有较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指导和操作方面的技能教育。在学校,农村中小学师资紧张,除了语、数、英大学科外,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小学科很少有专职教师。一个教师要同时教授多门科目,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同时,虽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但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大多只是“口头旗号”,学校依然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随着网络等现代媒介的普及,农村留守儿童必然产生对新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渴望,可是学校非但没有媒介课程设置,就连仅有的一周一次的信息技术课也是偶尔上一节,媒介素养教育在农村学校得不到落实。
在家庭中,部分家长为保持和孩子的联系,为留守在家的孩子购买了智能手机、电脑等,但限于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他们多数不懂新型媒体的操作方法,更不会教孩子如何使用新媒介。座谈中了解到76%的留守儿童从来不会用手机等媒介进行拍照写作,17%的孩子偶尔会发发微信,仅有7%的孩子表示“经常”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在这点上,与城市孩子相比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农村留守儿童都处于劣势。农村媒介素养成为教育的“盲区”。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它不仅需要有适合孩子成长的公共设施,更需要有文明的精神环境熏染。目前,大多数农村没有提供留守儿童学习和玩乐的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乡村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文化精神内涵。而一些缺乏监管的盈利性场所,如网吧、游戏厅在乡镇随处可见。为了牟取利益,店主常常招揽中小学生上网、游戏,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监管不力,很容易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及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的荒漠,不仅仅是亲子分离造成的,也与乡村文化的衰落有关。
近一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指导他们正确运用媒介、理性解读媒介信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组一致认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当今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媒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着媒介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手机短信、QQ、徽博、徽信、移动电视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媒介辨识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笔者在与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感到很新奇,甚至从来没有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运用媒介,这也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如定期编印发放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手册,让教师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并通过他们指导和影响留守儿童。
2.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淡化,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无法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指导。因此,学校可以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之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以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专设素养教育课程,还可以尝试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媒介资源。
3.培养接触印刷媒介的兴趣
印刷媒介是指利用纸质印刷品进行传播的媒介。专业化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而言,内容往往更具针对性,对青少年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更有利于保护视力、防止网瘾。因而培养留守儿童接触和阅读纸质媒介的兴趣很重要。
首先,教师可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教师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其次,学校要定时开放图书室,图书室尽量配齐适合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的报刊、工具书等,定时向学生免费开放,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休闲活动,养成阅读的习惯。
目前,农村家长自身的媒介素养与对待媒介素养教育的态度令人担忧。大多数家长自身缺乏媒介素养,有的家长全盘否定新媒介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制止孩子使用新媒介;有的家长一面制止孩子上网、看电视,一面自己整日与网购、朋友圈打交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应从家长做起。
远程指导:在外打工的父母可通过写信、通电话等形式,向孩子传授媒介的使用方法,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引领:家长不要做低头族,在陪孩子谈心、吃饭或聚会等场合做到不看手机,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时,要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当发现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进行干预,规避负面影响;从小做起:两岁之前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避免孩子过早地接触网络。
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处于初期阶段,政府部门应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由政府出面,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
1.政府做好宣传和监管工作
首先,政府部门要在镇村、学校等地方建立宣传栏,做好媒介素养的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其次,对地方网吧、游戏厅等严加管制,消除庸俗内容,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再次,政府部门要对电视、网络等内容严格把关,创建绿色网络环境,安排适合儿童观看的节目。
2.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在乡村规划适合孩子成长的公共场所,提供留守儿童学习和玩乐的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创造文明的精神环境,提升乡村文化精神内涵。
3.建立法规专设媒介素养课程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规设立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将网络安全、媒体使用等媒介素养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加强农村青少年群体的安全教育,营造安全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4.招商引资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农村经济收入低下,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前往经济发达的城市赚钱养家。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关键一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在当地建厂,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也可以通过帮扶农民种植、养殖发家致富的方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使更多的农村儿童得到家庭关怀。
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部门来推动还不够。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并积极加入到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他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大学生志愿者和民间公益人士可组成志愿者队伍或社会实践团体,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普及媒介知识;当地机关公委可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宣传健康积极的娱乐活动,减少留守儿童对电视、网络的依赖,引导他们建立健全信息接受体系;适当吸纳专业人员参与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比如:可以请广播电视专业人员、高校新闻传媒专业教师、对口大学生等参加编写适合农村青少年阅读的媒介素养教育读本,政府或教育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免费发放给农村中小学生使用。媒介素养教育是终身教育,这类公益活动应长期坚持,而不只是“一阵风”。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存在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之中,就中小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强烈呼吁学校、家庭、政府及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1]杨靖,黄京华.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四级阶梯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06):30-33+43.
[2]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2,(02):157-160.
[3]宁莉.论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2):12-13,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04):108-114.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7)17-0006-05
本篇文章是连云港市教研室批准立项的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ygJK11-XZ430,课题名称:《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