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 新(本刊记者)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文/华 新(本刊记者)
产业发展+扩权赋能+城镇建设,是我省县域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基本方略。
“陕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难点在县域 潜力在县域 突破口也在县域。”这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县域发展的论断。报告从推动“五新”战略的高度强调 把产业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支撑 把扩权赋能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抓手 把城镇建设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基础 有效提升县域活力。
郡县治则天下安 县域兴则陕西强。当前 我省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新阶段兴县强县意义重大。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按照“壮大一批经济强县 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 帮扶一批经济困难县”的系统思维 破难点、挖潜力、求突破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从而加厚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座。
2016年 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438亿元 与此同步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440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96元 与2012年相比 分别增长1.4倍和1.6倍 形成兴县与富民协调一致的格局。
进入2017年 县域经济增长势头更为强劲。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上半年全省78个县 市 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 这是自2015年以来县域经济首次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一扫持续数年的县域经济增长缓慢的颓势。
近年来 我省面对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增长放缓、结构不优等短板 不断在兴县强县上加动能、增活力 主攻现代农业、县域工业、搞活三产 县域经济连续升级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县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6年 全省县域经济总量接近万亿 达到9438亿元 是6年前的1.8倍。2011年以来 县均生产总值由78.72亿元增加到111.6亿元 34个县 市 GDP超过百亿元大关 县域GDP最高水平从771亿元发展到904.8亿元县域人均GDP增加了11102元、达到38898元 4个县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12个县入选西部百强县。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县域发展的重要马车。2016年 全省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5.62亿元县均119.57亿元 是2011年的2.4倍 年均增长达到19.1%。其中 39个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 比2011年增加31个县。
随着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县域财政实力有了明显提升。2016年 全省县域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1.4亿元 较2011年增加了62.62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4.27亿元 较2011年增加0.79亿元。有8个县 市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较2011年增加2个。
——县域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到2016年 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为14.5∶53.9∶31.6 与2011年相比得到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有26个县的三产占比超过40% 比2011年增加12个 第三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工兴县、以工强县 仍是各地首选 县域工业也是县域经济的大头。2016年 全省80个县
市 实现工业增加值4298.08亿元 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48.1% 比全省工业占比高9个百分点。县均工业增加值53.72亿元 较2011年增加10.28亿元。其中 有28个县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 比2011年增加了11个 突破百亿元的县 市 也由2011年的8个增加到2016年的11个。县域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然突出。
县域非公经济接近半壁江山。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 鼓励全民创业 加大招商引资做大市场主体 各地从强化鼓励、引导和扶持入手 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2016年 全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 达到4258.89亿元 占全省县域GDP的比重为47.7%。
围绕农业增效 全省加快建设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特色产业已具规模。全省有30个苹果基地县、10个梨基地县、6个猕猴桃基地县、2个柑橘主产县、5个红枣主产县 全省园林水果1713.96万吨 苹果、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前不久 2016年全省“十强县”出炉 多年占据十强席位、以油气为主的志丹和吴起 被以制造业为主的凤翔和岐山取而代之。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张烨说 这个结果表明 过去“十强县”资源县独大的局面 正在变为资源依赖和制造业并进。这个超越 是通过结构优化完成的。
——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以加快重点县城、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为切入点 以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为抓手 加快建设农民幸福家园。2016年 全省县域城镇人口1001.5万人 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3.4% 有15个县 市 城镇化率超过50%。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累计开工项目3569个 完成投资561亿元 蓝田汤峪镇、耀州照金镇、眉县汤峪镇、宁强青木川镇、杨陵五泉镇等5个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产城融合迈出新步伐。我省坚持产城互动发展 把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培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园区成为城镇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0多个 2016年全省重点建设的19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9600亿元 同比增长9.8% 总产值超过全省的1/3 对承载产业、聚集资源和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木县尔林兔镇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大牛地气田
—— 百姓生活得到新改观。兴县、强县 核心是富民。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大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和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力度 把民生“八大工程”扩大到民生“十大工程” 2016年 全省县域财政总支出1746.8亿元 比2011年增加739.32亿元县均财政支出21.84亿元 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
同时 城乡百姓在收入上的感受更加直观。去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396元 较2011年增加了4368元是2011年的1.9倍。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40元 较2011年增加了10195元。
——扩权赋能激发新活力。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实行县域发展激励政策 培育县域发展动能。2016年 瞄准县域经济“追赶超越” 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办法》进行第三次修订 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五个方面完善考评指标。今年8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若干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32条政策措施。
我省加大扩权强县力度 深化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扩大小城市培育试点范围 加紧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随着韩城实行省内计划单列市 高陵县、华县、横山县、安塞县、户县、南郑县撤县设区 神木县撤县设市 以及省直管县试点等实验探索和区划调整全省形成10个设区市 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0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 73个县的行政区划格局。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的增加 带来发展效率、规模效应和辐射能量的爆发。
——区域协调展现新气象。在我省“强关中、稳陕北、兴陕南”政策驱动下 县域经济“北强南弱”的不平衡现象得以改观。过去6年 陕南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 分别快于陕北、关中4.9和0.5个百分点 2016年增长9.8%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高于关中、陕北1.1和5.6个百分点 成为全省发展的新动力。
虽然县域经济在体量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且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增速缓慢、结构不优、财力困窘、南弱北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问题持续多年没有大的改观。与周边省份和全国水平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发展滞后、增速放缓。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东部、中部省份有较大差距 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 全国百强县 仅有神木、府谷曾经入围。2015、2016年 县域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两年慢于全省GDP增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处位置不相匹配。
——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县域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不足一半 县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县均水平的80%、内蒙古自治区的73.9%、安徽省的58.7%、江苏省的14.77%。县域经济尚未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服务业弱县”的特征 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10.6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生产总值前10位的县市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34.9% 后10位的县仅占2.2%。2016年 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县域经济分别占全省44.7%、32.1%、23.2% 县域人均GDP分别为69327元、32836元和31838元。实行县域经济监测12年里 陕南11年无缘“十强县”。2016年排名第一的神木县 生产总值是排名最低县佛坪县的105.7倍 人均GDP是排名最低县大荔县的11.9倍。三大板块之间、县与县之间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即使在同一区域内 不同县差异也很大。例如 2016年周至县GDP114.99亿元 仅为雁塔区1235.43亿元的9.3%。再如陕北北部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能源县发展迅猛而靠近黄河的南部县由于没有煤炭石油等资源 经济发展不容乐观。
——县域财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县域财政实力整体较弱 中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占县域财力的60%以上 有47个县市占到70%以上 非税收入占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底县级政府仍有1499亿元债务。2016年县域存贷比仅为45.24%。同时 城乡居民收入同全国比明显偏低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440元、9396元 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76元、2967元 排在全国第19位、26位。
——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欠账多。全省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 超过10万人的县城只有19个。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90%的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目前在省内就业的近400万农民工中60%以上在县域外大中城市就业 县内就业的仅为1/3。另外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够完善 县城市容市貌、投资环境、人居环境都有待改善。
——农民收入靠后、城乡差距拉大。2011年以来 我省地区生产总值由全国的21位上升到15位 但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徘徊在全国26位左右 与我省在全国所处的位次不相符。近年 虽然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相对差距逐渐缩小 但绝对差距在不断拉大 从2011年的15254元扩大到19044元。
县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都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问题 是成长的烦恼。在追赶超越和“五新”战略的背景下 省委、省政府坚定实施兴县强县思路 省党代会提出了兴县强县的基本路径 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措施。
——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兴县强县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集聚功能 立足资源禀赋 突出发展特色 形成一批实力强、人气旺、环境美的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魅力旅游名县。
重点是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统筹推进稳增长与调结构、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动能培育 抓业态促增长、抓园区促聚集、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投资 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今年 全省将优化县域工业生产结构 坚决淘汰违规和低效产能 加快能源资源类产业深度转化、向中高端发展。强化招商引资 推进科技与企业深度融合 以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顺应消费升级需求提高县域服务业水平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抓好知名电商引进和本地电商培育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加快发展。打造5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22个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 支持50个标准化示范性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
——把扩权赋能作为强县兴县的重要抓手 鼓励探索创新 扩大县一级自主权 支持有条件的县改区设市、特大镇设市。
重点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快破除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切实发挥财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严格落实省委“三项机制”构建有利于效率提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把城镇建设作为兴县强县的重要基础。增强承接产业、聚集人口的能力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和一批特色小镇 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相得益彰的城镇体系 确保全省城镇化率超过60%。
重点是以“县城建设彰显特色、特色镇富有活力、承载功能明显提升”为目标 加大县城扩容提质力度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城镇承载产业、聚集人口能力 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相得益彰的城镇体系。
县域治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县域发展既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主战场 也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增强政治担当 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兴县强县和惠民富民有机统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