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乐课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从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音准问题入手 ,对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声乐;音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随着国家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越来越蓬勃地发展起来。声乐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各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在教师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如:疲劳、疾病、情绪波动、漫不经心、用力过大、声区不稳或者错误的母音概念等等导致音准不准的问题,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将从音准问题的这些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和解答。
作为学器乐专业的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阻力恐怕主要来源于音准问题。当然也有例外,钢琴专业的学生只要能够选择一台音准完美的钢琴就能解决问题。即使钢琴中存在极个别声音不准的情况,也不会影响整体效果。但是对于弦乐专业学生,如果平时的学习不够勤奋再加上天生的音乐感觉不好,那光去练好技巧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最夸张的也许就是泛音的无处不在。跟弦乐专业最相像的也许就是声乐专业的学生了,虽然出现的问题并不都一样,但还是应当检查学生所唱的音高,也有时提醒他的差错反而使他唱的更糟。歌唱中跑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声乐专业的人也许不能够理解。
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最容易受到的影响就是情绪。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严厉的批评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情绪的恶化。不友好的情绪气氛会损坏声音。如学生受到批评而导致心情低落,可能会出现声音偏低的状况,盲目的指出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使学生心情焦虑紧张就会导致声音莫名其妙的升高。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引导學生放松心情,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情緒不好和音准问题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态度问题造成的,但是如果学生的天生音乐感觉就比较好,那么音准也不是多大的问题,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学生的先天条件都很一般,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留意这方面的状况。没有掌握绝对音高能力的音乐学生,都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够达到要求。善于辨别乐器音色的人,歌唱音色都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尤其当他听自己的声音时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辨出学生在歌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是由于情绪方面还是由于态度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第一种,就要加以安慰和指导。如果是第二种,一定要严厉批评和指正,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当然,除了刚刚讲过的那些原因,其他能够导致音准出现问题的就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了。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要及时的给学生指明原因。如果是由于学生在歌唱中用力过度导致的声调变高,那就可以让学生轻声哼唱,使音准稳定。那么他必须用比较重的声区来唱,把喉头肌肉锻炼的更加结实,才能音高达到正常。前一种技巧可能容易学会。当然,要同时能够做到这两方面,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必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耐心的学习和练习。再有明显的进步以后,以歌唱哼唱高音不费力,而且还能够轻松掌握歌曲的力度速度变化,声音的响度并不仅仅是由力度决定的。以最终达到不费气力就能到达歌曲的最高音效果为佳。
刚才已经讲到,在歌唱中还存在一个关于力度问题的要素,那就是声区的调整问题,如果声区调整的不稳定,在换音点会经常出现音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这通常与音量没太大关系。与学生注意不到声音的变化和环甲肌的变化有关,只习惯使用一个声区来发出声音时,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用手指可以明显感觉出喉头下面的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的空隙。如果想感觉这个空隙的闭合,也就是环甲肌肉收缩的效果,直接唱一个低音再加上一个高音就可以啦。同样的,如果想使缝隙变大,先用胸腔发音再使用假声发音也可以做到。也就是说,如果音高具有一致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使用一个声区,环甲肌肉会保持一种过于紧张的状态,因为高音区比低音区紧张度小,所以,一旦学生在歌唱中使用很少接触的多声区,他就会估算不到环甲肌肉所需要的闭合程度,从而导致音准的变化和不准。
如果学生在歌唱中遇到的歌曲出现从重音区往轻声音区过渡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由于环甲肌崩的太紧而导致造成声音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男声首次使用假声和女生学生首次使用胸声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换句话说,学生们对自己的声音调控机能不自信,如果他在重声区唱一个太高的音,仍然像用重机能时那么用力,那么他极有可能就把声音唱的偏低了。这方面困难最大的是那些使用多声区的学生。如男高音、女低音和戏剧女高音。男低音和花腔女高音一般来说大多数只使用一个声区,问题就少的多,虽然,前面曾经提到的当男低音试用假声时,为了取得喜剧效果,他的音准就把握不住,解决这种困难,首先就得承认这个问题,然后练习声区的控制。学生的听力会对这有帮助,不过也必须由教师来校正音准上的差错,曾经有一些具有绝对音高听力的歌唱者,除非他加以警惕,否则就会在声区的换音点上发生难听的偏高现象。而在换音点的上下,音准都非常好。有时,声区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不同音之间移动,随着学生技巧发展的完善而最后消失。对于声区划分的概念应该是能动的。
现在提出第三个技术上的观察问题,有些学生的声音容易“散”,这样的声音令人听起来像是降低了,即使学生的听力非常精确并且自以为唱准了。在听到这样的发声时,是从音色的角度而不是音准的角度来听的,往往对学生的音准还能放心,但不能赞成他的音色。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让一个提琴学生来听这位学生的歌唱,他会认为他把音唱低了。没有人进行过试验来解决这样的争论,但是可以有理由相信那个基音是准确的,而是由于不协和的泛音和基音所形成的混合音响难以确定在一个指定的音高上,比如说,钟声有不协和的泛音,对于听力缺乏经验的人来说,听起来像是走调了,至于歌声,将意味着喉头发出了一个正确音高的声音,但是由于共鸣腔体调节得不合适,而产生了不适当的泛音而已。
让我们对这问题脱离理论范围,并且少用专门术语来说明。要是学生母音发的不准确,听起来就会走音,也可能真的走了音,往往是低了。“呼呼”方式的发音,发声在喉咙里多于在口腔里,使高音偏低。要是告诉学生他把音唱低了,他自已也听出来,但听出来却纠正不了。他将收紧肌肉来升高基音,其实基音本来是正确的,于是他唱出的音实际上是升高了,还同样有那种不协和的泛音(或者是“散”的音质)。这样,一种毛病倒变成了两种毛病,还可能加上心里的问题。纠正的办法是对音色要有一个新的概念。正确的音色可以描绘为更华丽或者是更漂亮,或者用别的更抽象的说法,如焦点、反射或者位置靠前。每个教师都有他自己的词汇,但是,在考虑音高之前必须先改进音色。
唱不准音可能由于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疲劳、疾病、情绪波动、漫不经心、用力过大、省区不稳或者错误的母音概念等等。有时直接去纠正音高可以生效,有时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才能成功。但是,如果经过测验,能够证明歌唱者的听力良好。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寻找办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声乐教学过程中关于音准问题所出现的各种不同个例以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出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全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多元化,形成“小课、大课、联合课”的课堂模式。加强声乐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同时,还应该加强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通过交流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声乐教学的水平和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辉.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0(05).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潘春荣.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周铮(1982—),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原河南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