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民族新唱法”尚存在“千人一腔”等现象提示我们:必须按照“依字行腔”的规律强化对于“字腔”内部的润饰,才能有效传达民族歌曲的声情韵味。而本文就将从优化戏曲、曲艺、“原生态”歌曲及传统唱论教学等多个角度,来阐述通过提升民族声乐“微观”层面“润腔”技巧的教学来强化演唱声情韵味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新唱法;教学;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从广义上讲,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包括民间歌曲、戏曲、曲艺说唱、歌舞乐等多种形式。在这些艺术形式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在艺术实践方面演化、传承并积累下了丰富多样的歌曲写作手法和演唱技法,而且还发展出了诸多能够精辟归纳民族声乐演唱规律、探析民族声乐审美心理的传统唱论。可以说,实践性的民族歌曲写作手法和演唱技法以及理论性的传统声乐唱论著作,就像理论和实践的“两翼”一般,共同构建起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宝贵遗产体系。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展,这种新型的演唱方法被引入中国,并逐渐的占据了声乐演唱的主流地位,随之出现了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土洋之争”的問题。改革开放以来,声乐学界按照“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理念,在借鉴美声演唱呼吸方法及共鸣技巧的基础上,适当融合传统民族唱法的“咬字行腔”技巧以及口、鼻等上部腔体的共鸣方式,发展出了以“真假声混合音”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新唱法”,形成了我国演唱方法的新探索。随着“民族新唱法”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基本定型,標志着解放以来美声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对于传统的民族唱法,“民族新唱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借鉴了美声演唱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以及高位置的头腔共鸣技巧,能够以充沛的气息支持从真声到假声的顺滑转换。在结合、融汇了传统民族唱法口、鼻等腔体共鸣方式以及汉语演唱特有的“咬字行腔”技巧之后,能够唱出既有民族唱法真声之甜美脆亮、又有美声唱法假声之辉煌润泽且富有高频穿透力的“真假声混合音”。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民族新唱法”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千人一腔、千歌一味”。这说明“民族新唱法”在美声——民族演唱技巧及审美规律的融会贯通方面还存在着不到位、不细致之处。笔者认为“民族新唱法”在呼吸、共鸣等比较“宏观”的层面实现了与美声演唱相关技巧的融合,但在“字腔”内部“微观”层面的演唱,尚未能有效地体现出民族化的声情韵味。有鉴于此,当前民族声乐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探索,来推进“民族新唱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
其一,积极引入对于传统戏曲、曲艺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民族声乐的“润腔”技巧。汉语演唱与美声演唱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汉语基本是由单音节词构成的,而且音调发挥着主要的辨义作用。这就决定了汉语演唱的旋律是分布在一个个字的音节发声过程中的,在演唱中必然要“依字行腔”。可见“字腔”就是民族声乐演唱旋律的基本组成单位。那么对于“字腔”内部旋律片段的艺术处理和修饰,就能从“微观”层面表现出特色化的民族声乐情韵。这种对于“字腔”内部旋律片段的修饰手法,就叫“润腔”。因此“润腔”是从细节层面润饰、展现民族声乐声情韵味的基本手法。而传统戏曲、曲艺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生并传承、积累下了诸如“拖腔”、“嗽音”、“刚音”、“橄榄腔”等丰富多彩的“润腔”手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法体系。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艺术遗产。因此当前高等院校的民族声乐方向应将传统戏曲、曲艺的教学升格为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并积极引入“微课”等现代化教法来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率,以此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润腔”技巧,从整体上提升民族声乐演唱水平。
其二,强化民歌“采风”实践,积极学习“原生态”民族民间歌曲的特色技法与艺术精髓。严格来说,当前“民族新唱法”所吸收的传统演唱技巧也只是南北方汉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演唱技巧。而在边远地区(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曲中尚包含许多特色化的呼吸、共鸣方法、真假声变换手法以及咬字、“润腔”的技巧。因此高等院校的民族声乐方向还应强化对于上述地区民间歌曲的“采风”实践,将“原生态”民族民间歌曲中的特色技法引入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演唱民族歌曲时的声情韵味。
其三,强化对于民族传统唱论的教学。在民族声乐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精通文墨的歌唱家与鉴赏家也撰写了诸如《曲律》、《度曲须知》、《乐府传声》等众多的民族声乐唱论。这些古典唱论不仅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咬字”、“行腔”、“收音”、“归韵”等汉语“字腔”的演唱发声技巧,而且精要地归纳了民族声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审美规律,这对于当前民族声乐的教与学来说无疑能够发挥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因此笔者建议按照“模块化”的思路,将传统唱论和音乐美学整合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从深层面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理论修养,与“润腔”的演唱实践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声乐方向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可见,汉语“依字行腔”的演唱规律决定了当前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必须重视润色、修饰“字腔”内部旋律片段的演唱,这样才能从细节、微观的层面来有效传达民族声乐特有的声情韵味。有鉴于此,高等院校民族声乐方向的教学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增加对于传统戏曲、曲艺及原生态民歌的教学课程比重,同时强化传统唱论的教学,以这“三驾马车”来有力地推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实践的改革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康良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艺术情缘[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
[2]周伟娟.浅论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戏歌[J].大舞台,2011(05).
作者简介:杨真真(1986—),女,河南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