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有春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区域专家学和专业工作人员的重视,而丧葬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受到地域、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影响,其内涵以及特征开始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礼仪的影响,本文就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开路送行"人文关怀要素展开论述,并以安龙县栖凤街道办者跃寨子丧葬习俗为例,更好地论述了"开路送行"相关丧葬习俗,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布依族 丧葬习俗 开路送行 跃寨子丧葬习俗
《论语》为政第二篇第五章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栖凤街道办的布依族聚居地者要寨子,只要有人家过世老人,都要按当地习俗请“摩公”用《摩经》对死者进行超渡,以达到“子望父升天”的心愿。在布依族丧葬习俗超渡亡人的诸多环节中,“开路送行”环节中“忠”“孝”“爱”充分体现了布依族的人文关怀要义,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忠”字贯穿者要布依王家为亡人“开路送行”的渊源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是者要王氏家族在超渡亡人时“开路送行”的历史渊源。据《者要王氏族谱》记载,最先到者要定居的先祖名叫王发昇,原藉江西省。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即位后,由于南方的“徕子”(布依话对当时居住在南盘江一带少数民族的称谓)不断扰乱,南方地区百姓难予安宁,疆土难予巩固。于是,朱元璋遂从北方调集精兵强将到南方征讨并平息闹事南蛮。当时,王发昇担任江南省宁江府都司之职,亦被洪武皇帝钦点为“北调南征”的战将之一。王发昇南下后,主要负责南盘江流域一带的征讨。由于王发昇骁勇善战,很快将闹事的“徕子”主力镇压下来,余部也被赶到了当今的越南、老挝、泰国一带。由于蛮人残部逃至越南、老挝、泰国一带后仍继续“复辟”,给洪武皇帝巩固江山造成了隐患,故命将士长期驻守南国边境。王发昇的战绩得到了洪武皇帝的肯定,被赏赐一品顶戴,在黔省南龙所(今贵州省安龙县)插草为标驻守洪武皇帝的南疆边戍,在者要寨子安居。南盘江流域从此得到安宁。时至今日,王发昇的子孙后代已经在者要寨子繁衍生息了650多年!
二、“孝”字贯穿者要布依王家为亡人“开路送行”的历程
孝亲是者要王氏家族在超渡亡人时“开路送行”的由头。据《者要王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癸酉年)九月初六,王发昇(其出征时两位兄弟在家定居)回江西故乡找到两兄弟后,回转广东省高州府认宗、祠亲、找祖、思儒、思贵,将历代祖坟墓葬于坡歌坎一个名叫庞况的地方,后世兄弟失散难得寻找,殁后均转至归宗:“烘州大堂,行州大地,义州玲玲,瀛州庞况!”王发昇兄弟三人择吉月吉日,儒教超渡先祖后,九月十四日,回武刚州,意欲回江西,行至广西,沿广西泗泗城府顺河岸而上,兄弟三人在三岔路口分散,将字辈开列,不得混乱宗支,倘有天地恩佑、神灵扶持,自有兄弟相会之日矣!盖闻吾先祖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荫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戴天行,化事慈祥,为救民忠君,孝亲、敬兄、信友、和睦乡党,教子孙怜孤恤寡,敬老怜贫,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体之露,家富提携亲戚,戚饥周急邻朋,称要合理公平,并不轻出重入,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天地恩佑,弟兄若能相会,必答谢天地矣!王发昇回转者要安居落业后,开垦农田,多筑河堤蓄水,升高水位等灌溉纽带,修水碾,平道路。子孙世代绵绵繁衍矣……
尽孝是者要王氏家族在超渡亡人时“开路送行”的目的。据布依族人家的说法,人死亡后灵魂要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家中成为家神永远留在子孙的身边享受人间香火,一份上升到天堂待条件成熟时转世轮回做人,一份回到广东坡歌坎庞况跟老祖先们团聚并继续履行当儿孙的责任与义务。为使亡人能顺利回归广东坡歌坎庞况和升到天堂,“摩公”通过一定的仪式告诉亡人回归广东坡歌坎庞况和升到天堂的路径,这种仪式就是当地俗称的“开路送行”,即在亡人的灵堂前,孝子跪在亡人的灵堂前,不停地给亡人烧纸钱,让身背长剑、手握长矛的“摩公”,不停地念着摩经,引导亡人的灵魂一步一步地向天堂和广东坡歌坎庞况走去的过程。“开路”的时间按规定都定在凌晨两三点钟。那时,夜非常静寂,且情景十分诡秘和令人恐怖。由一位懂布依话的老人(要求身强力壮,声音洪亮)手握一把镰刀,头戴一顶篾帽,肩搭一块白帕,面朝大门,背对灵堂。“摩公”的声音比平时提高了八度,高声念一段“开路”专用的摩经后,就开始念者要寨子王家专用的“开路词”。“开路词”共有六句:塞妮捏拜纳努,播哝(男老人)/墨哝(女老人)——!“摩公”用尽力气大声喊出“开路词”的第一句。接过“摩公”的尾音,老人也大声地喊同样的开路词,同时迈开脚步向前跨出三大步,跨出了堂屋的门槛。塞妮麻拜菜,播哝(男老人)/墨哝(女老人)——!拜红收大堂努,播哝(男老人)/墨哝(女老人)——!拜行收大地努,播哝(男老人)/墨哝(女老人)——!拜义收玲玲努,播哝(男老人)/墨哝(女老人)——!拜行收庞况啊,播哝(男老人)/墨哝(女老人)——!“摩公”用同样的方式大声地分别喊“开路词”的第二至第六句。接过“摩公”的尾音,老人也大声地分别喊出同样的“开路词”,同时迈开脚步向前各跨出三大步。念完一遍“开路词”后,“摩公”与老人又重复刚才的做法再念一遍“开路词”,此时老人是站在第六句时跨出的最后一步的位置保持不动跟着念“开路词”。老人在喊完第二遍“开路词”的最后一句时,随手用力将手中的镰刀和头上的篾帽甩出去。在静谧的深夜里,“摩公”和老人所喊的“开路词”格外洪亮,传得很远很远,每喊完一句,都会惹得周围的狗“汪汪”地叫,一声声悠长且凄切而苍凉的喊声,在“汪汪”的狗叫声的伴和下,让人听后感到毛骨悚然。
“开路”的整个过程形式上是给亡人指明回到广东坡歌坎庞况的路径,实质是给生者传授“孝”的道理。亡人生前未能为祖先尽“孝”,死后“摩公”都要通过开路的仪式指點亡人沿着祖先的来路回到广东坡歌坎庞况继续为祖先做儿做女,继续履行在生之年没有尽到赡养长辈的义务。何况生者呢?布依族人民善于通过各种仪式无声无息地传授“孝”文化。endprint
三、“爱”字贯穿者要布依王家为亡人“开路送行”的始终
爱是催促亡人魂魄上天堂等待机会下凡人间投胎转世的动力,体现了生者对亡人的大爱。“开路”结束后,通过“摩公”继续念摩经为亡人送行,催促亡人通过奈何桥升到天堂,让亡人的魂魄在天堂等待机会下凡人间投胎转世。此时生者是不愿意与亡人分离的,因为亡人的魂魄即将离去,一去不复返。若不催促亡人的魂魄离去,错过时辰后,它将得不到安身之所,游离于天地之间得不到投胎转世,因此催促亡人迅速升到天堂也是对亡人的大爱。离家一去路茫茫,生则同居死别乡。离家一去不闻言,亡者直往大罗天。离家一去往天锡,男女立室舍衾衣。离家一去往西天,孤男哀女泪涟涟。离家一去往真宫,别了亲朋永不逢。离家一去别荣华,安落山岗并离家。离家一去别儿女,执盏连杯酒三盅。今有孝眷若干人,执瓶举杯酒初奠。人死好比水流不回头,来饮一杯断肠酒!一醉解千愁,一别万古存。今有孝眷若干人,执瓶举杯酒二奠。二奠哀哀泪满堂,惟见椿庭升往苍。金童玉女来接引,接住亡人往冥乡。今有孝眷若干人,执瓶举杯酒三奠。莫非北斗泉曲府,皈三跨鹤妙严宫。一度思量一度宽,二度思量泪双流,三度思量难得见,四度思量难得归。五更清早细思量,思量亡人痛肝肠。横身埋在山岗上,灵前只见一炉香。十呈功德已团圆,十恶天愆接善言。十恶天仙来接引,十万童子引升天。一日三餐来上饭,何曾见你亲手狄……
爱是帮助亡人解除冤孽在天堂创造机会下凡到人间投胎转世的期盼,体现了生者对亡人的大爱。通过“摩公”用“二十解”的办法为亡人解除各种罪冤之后,让亡人的魂魄在天堂创造机会下凡到人间投胎转世。有钱之人凭火化,解除亡人消罪冤。一解欺天灭地,亡人解了家豪富;二解日月风云,亡人解了赴冥乡;三解忤逆不孝,亡人解了罪无道;四解大称小斗,亡人解了离地府;五解瞒昧良心,解了亡人正家业;六解磕害良善,亡人解了往上照;七解杀生抢功,亡人解了罪孽灭;八解辱身肉体,亡人解了魂魄离地府;九解解了万年冤,十解解了千年罪,解了冤仇灭了罪,亡人念时赴冥乡。有钱之人凭火化,解除亡人消罪冤。一解解了千百罪,二解解了万年冤,三解三魂离地府,四解四生上天堂,五解五苦言解脱,六解大道得生香,七解七魄出地府,八解八难变为龙,九解九苦升天界,十解十地花红莲,消孽灭罪大尊天,消孽灭罪大尊天。亡者不起,等待何时?……
通过“摩公”告诫亡人“七个离家”的情形,警告亡人不要回头,避免看到生者“举杯三奠”和“四度思量”的生死離别情景后不忍心上天堂,实质是生者不愿与亡人生死离别的人间真正的至爱。通过“摩公”“二十解”的办法为亡人解除各种罪冤的情形告诫生者,人死后不是一了百了。因此生者在为人处事等方面要做到防微杜渐,宽容大量,不生事非……即是对生命的爱。
参考文献:
[1]《者要王氏族谱》;
[2]《家园长歌》(王沾云著)正卷 长歌当哭第十章 一,华夏文化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