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人生经历透射其精神特质以及人格魅力

2017-10-14 07:00杨帆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莱茵黑格尔恩格斯

杨帆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早就在革命时期被无数次有力地论证过,所以在建设中国的事业上,我们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个伟大的理论的产生一定与创造它的人的人格魅力有必然的联系。了解马恩的精神特质与人格魅力,可以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鲜活的生命色彩,更加有利于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关键字:马克思;恩格斯;人生经历;精神特质;人格魅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早就在革命时期被无数次有力地论证过,所以在建设中国的事业上,我们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个伟大的理论的产生一定与创造它的人的人格魅力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精神特质是在人生经历中不断沉淀而来的,探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少不得对他们的人生与思想经历进行一番梳理。

一、马克思的求学经历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利尔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他才华横溢,在家里备受宠爱。中学时的马克思成绩优秀,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十七岁时,他就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的马克思,没有在波恩大学法律系好好学习,而是大手大脚的花钱,经常泡在酒馆里,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还成为了一个叫“特利尔同乡会”的组织的头儿。他们在波恩各地的酒馆里,组织一些聚会活动,酒后他们偶尔还要和其他学生打架决斗,甚至还曾被学校关过24小时的监禁。

老马安排马克思转学去了柏林大学。转学后的马克思及时反思,总结父亲为他转学的原因,并且立即做出改变。在转学后,马克思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从无望的酗酒文青变成了靠谱的学术宅男。这也让世界上少了一个诗人,多了一个大神级的大牛思想家。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大量读书,并且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那个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希臘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他甚至还想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为此他写了三百多页的书稿,翻译了大量的著作。马克思的求学经历的华丽转身, 说明年轻时候的马克思看似叛逆,颓废过,但是他从未丢弃过他的青春理想,从未放逐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他一旦寻找到探索知识的正确道路,就开始在追梦的道路上奔跑领航,散发出人生灿烂的光芒。

二、《莱茵报》主编时期,从坚定的青年黑格尔派到超越黑格尔。

踏入社会,马克思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记者。但马克思最心仪的工作是当一名教师,没找到教师的工作,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信奉黑格尔思想,而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思想触及了封建普鲁士政府的利益,普鲁士政府维护封建制度,坚决打压黑格尔思想。当时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自然就进不了普鲁士政府的公立大学。普鲁士政府不喜欢黑格尔,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商业资本家喜欢黑格尔。《莱茵报》背后的大股东都是一些商业资本家,他们与普鲁士政府是对抗的,所以他们喜欢马克思,这样的一种机缘巧合就使得二十四岁的马克思成为了《莱茵报》的主编。加盟《莱茵报》更是让马克思从一个有着活动家倾向的学者变成了一个带着学者风范的活动家。

如果说大学期间是马克思苦练内功的时期,那么在《莱茵报》工作的那个阶段就是他在现实工作中检验能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经历让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写了大量的文章,触及了社会中的很多现象。但在解释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时候,马克思发现,自己在大学里跟黑格尔一直研习的学问,并不能做到应对自如,甚至有些捉襟见肘之嫌。例如:当时莱茵省议会正在讨论一项名叫《林木盗窃法》的新法案。再例如:1842年马克思回应莱茵省的指责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其中马克思就不再对私人利益进行单纯地指责,因为他发现了国家本身就有很多“缺陷”。由此,在实践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完整的哲学思想与貌似强大的概念辩证法之间的内在矛盾。从这个阶段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抱着朴素的同情。因为这种对无产阶级情感上的认同,让他一走上社会实践的舞台,就在实践中发现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的站不住脚的问题:它不是从现实派生出来的辩证法,而是从绝对精神里面辩证运动。马克思学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利用他把握实践的高超能力,发现了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对立。

三、巴黎生活时期,马克思新的朋友圈

马克思在《莱茵报》只工作了一年的时间,因为激进的文章内容得罪了利益集团,招来了很多麻烦,1843年,他不得不辞去主编的工作。几个月后,马克思就和燕妮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占据马克思大部分时间的并不是蜜月的甜蜜,而是更加紧密的创作。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来到巴黎。初到巴黎的马克思,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巴黎的生活大大扩展了马克思的朋友圈,除了和伟大诗人海涅成了忘年交,恩格斯、卢格、鲍威尔、威廉·沃尔弗、魏德迈等等大咖云集在马克思的身边。马克思还积极关注社会群体组织,如“正义者同盟”。这个群里的成员都是从德国流亡到法国的工人和手工业者。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也是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马克思和这个秘密组织有着很深的渊源,《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还有“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群”,这些历史学家最先使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法国大革命。也正是从这些历史学家身上,马克思学会了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通过对这些社会群体组织的关注,更加详细真实地了解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这使得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有了更加清醒的理论认识和温暖的情感认同。马克思对他那些盛名在外的朋友,并不是亦步亦趋,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随着马克思和工人运动越走越近,他在思想上必然就会和一些声名显赫的朋友分道扬镳。例如马克思和卢格,就是因为在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问题上他们各持截然不同的意见,导致两人的亲密关系彻底决裂。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择友标准非常简单,不唯利不求名,仅仅一条就够了,那就是思想的同步。endprint

四、流亡生活中的绿洲

1845年-1848年的布鲁塞尔流亡的三年期间,马克思不是那么缺钱,他有何恩格斯共同发表的《神圣家族》一书的版税,朋友为他募集到的大概1000法郎,有恩格斯赠送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版税,所以这期间就算马克思相继迎来了三个孩子,家里生活也还算稳定。但马克思没有安于稳定,而是积极地关注着不稳定,关注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三个孩子的家里,要坚持学术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时候,马克思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几个孩子把绳子套在马克思的脖子上,把他当做一批拉车的老马。但是如此艰难,却是马克思理论成果集中爆发的时期。大家熟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都诞生在这个马克思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这是因为马克思拥有坚定而崇高的价值追求,只能如此,方能讓他拥有如此执着的信仰力量。

五、长达四十年的流亡之痛

1848年12月,普鲁士政府剥夺了马克思的国籍,马克思开始了长达四十年没有国籍的生活,直到去世。对于这四十年流亡生活的窘迫,马克思有过这样的描述:“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到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1]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基本就是穷死的,但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一生当中是有很多机会奔小康的,只是他把机会拱手献给了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其实还有很多升官的机会,但同样也被他扔到了垃圾堆里,1867年,当马克思一家在伦敦挨冻受穷的时候,普鲁士政府觉得是“招安”马克思的机会了,俾斯麦首相派人接近马克思劝说他用自己的才华为德国人民谋福利。这件事是在恩格斯与马克思的通信中得知的,马克思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朝着我的目标前进,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一家赚钱的机器。”马克思一家不向反动势力低头,甘愿承受颠沛流离的生活,拒绝被优厚的物质利益吸引,对于马克思来说,“升官发财”永远是被排除在他的人生中的。除了“贫贱不能移”之外,马克思越挫越勇的个性,也让他在不辍学习的同时,还要坚持斗争,在直面对手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战士。在《共产党宣言》手稿寄往伦敦的同时,欧洲爆发了大范围的革命,波及到意大利、瑞士和德国等国。马克思和恩格斯随即参加到这场战斗当中。他们着手筹办了《新莱茵报》,常常一天出两次报,每一篇报道都直戳当局的脊梁骨,编辑部的作者们每天不光备着笔,还得配着枪,到了需要的时候就得放下笔提起枪来战斗。一年以后,《新莱茵报》还是被当局查封了,但这并没有让马克思气馁,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最后一期用红字印刷的诗歌[2]就能说明他的态度:“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的精神,兄弟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将立即披甲返程。”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在困苦充满危险的人生中,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永远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马克思的形象绝不是羸弱的,掉入故纸堆的学者,而更应该是一个充满力量,目光深邃的革命导师。

如果说马克思被世人尊敬是因为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征服了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改造世界的话,那么我们更应该从马克思所具有的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于苦难、危险的无私精神特质和他坚守精神追求的人格力量去感知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背景:人民出版社,1995。

[2][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三联书店,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莱茵黑格尔恩格斯
理发师的境界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理发师的境界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挂在树上的罐子(大家拍世界)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