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环境治理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2017-10-13 03:29杜焱强包存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发文领域

杜焱强,何 佳,包存宽

(1. 复旦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433 2. 复旦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乡村管理与环境整治研究所 上海 200433)

基于文献计量的环境治理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杜焱强1,2,何 佳1,包存宽1,2

(1. 复旦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433 2. 复旦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乡村管理与环境整治研究所 上海 200433)

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0—2015年的环境治理文献为数据源,利用Bibexcel、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对其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近25年来,国内外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数量呈整体递增趋势,国外核心学者明显领先国内作者且两者差距较大,前者在环境治理领域处于前沿地位,研究力量雄厚机构为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格罗宁根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具较强实力及各具特色,但国内研究机构在WOS发文尚少.国际聚焦环境规制、环境内涵外延以及全球环境治理等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国内该领域发文项目支撑少并侧重自科基金,在环境法、资源经济、环境绩效和参与主体等领域较活跃,治理思想未融合环境学科并协同演进,交叉学科研究尚少.未来环境治理领域热点趋向环境社会治理,尤其是多元共治和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

环境治理; 文献计量; 发展趋势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具公共性的系统工程,其问题识别、影响机理和方案优化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与交叉[1].20世纪后期以来,诸多国家对环境领域认识逐渐从依赖及迷恋工程技术、治标不治本的局限跳出来,转向“治理”寻求出路,本质上要求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思想观念等改变[2-3].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32字方针”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着重提出多元共治和环境质量改善,相应体现我国环境领域的治理理念、模式与实践已出现较大转换,特别是由污染总量控制到环境质量获得感,工程技术到全民行动等日益成为政府的关键议题[4].学理层面,环境问题既具技术性与政策性,也有系统性与公共性,本质上决定了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一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调适及治理问题[5].鉴于此,近些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环境领域的人文化与立体化等展开大量研究,尤其是依据西方治理理论对环境问题重新考量,环境政策与制度、参与主体、治理工具和绩效等成为环境学科的热点问题[6-7].

自1969年著名情报学家Alan Pritchard正式提出文献计量学[8],作为一种基于统计和数学的定量文献分析法,被迅速广泛应用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地球科学[9]、数学学科[10]、遥感科学[11]和化学学科[12]等.环境学科中污染源、工程技术、环境因子等自然工程已有计量研究来理清其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13-15],而环境治理相关研究20余年,国内外发文量呈暴增趋势,但全面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概况目前尚未相关报道.因此,本文拟通过文献计量对国内外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等做简要分析,以期为环境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与帮助.

1 数据与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两部分,英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子库为数据源(SCI-EXPANDED和A&HCI发文不多,故主要以SSCI子库为主),中文文献来自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跨度为1990—2015年,中文检索方式为“篇名=环境治理/管理/管制/善治/自治”;英文检索方式为“标题=‘environmental governance’”.检索后导出题录,使用Note Express 3.2进行筛选、剔除一稿多发、征稿简则及会议通知等操作,最后选取中文12028篇和英文436篇运用Bibexcel、Citespace和Ucinet等软件进行分析.由于环境治理内涵丰富且相近或雷同词汇较多,甚至同一名词但内涵却不同,如侧重于技术性的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或污染物处理处置;还存在污染治理、大气治理,流域治理等同义词.因而,本研究侧重从“治理”角度探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环境学科的延伸与拓展,是通过调适人类社会行为方式、偏好和价值等从而促进环境福利的优化,是多元主体在不同层次利用多种手段对环境问题的管理.

文献数据库获取主要有以下考量: (1) “治理”(governance)概念起源20世纪90年代,国内长期将环境治理与环境管理等同,抑或将管制、善治、自治等词语套用在环境领域,结合其他学者研究[16],对国内环境治理领域研究需将其扩充,并选取了管制、管理、善治和自治等词语;而国外“环境治理”本身强调“governance”,且与“管理”(management)、“处理”(treatment)有很大区别,故未对国外文献扩充.(2) 以“环境治理”为篇名而不是主题或关键词,由于国内以“环境治理”为主题(关键词)的文献十分庞杂,为考虑分析样本质量及学术主流代表,故在文献检索只取其篇名.(3) 环境治理领域涉及较广,不同的检索式得到的结果有所的差异,文献的量和质很难考虑全面;文献计量方法不力求覆盖领域所有文章,其核心是依据已有材料通过科学方法挖掘潜在内容[17],因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对其深入与系统分析.需说明是,国内外选择样本有所不同,本文的对比分析更多是考虑两者均值而不是总量.

2 结果分析

2.1文献年代分布

由1990—2015年间发文(图1)可知,复旦大学潘丹榕是我国较早基于治理层面分析环境问题的学者,即于2000年探析国际环境治理中“搭便车”现象;国外最早的环境治理文献为1990年,其主题是全球环境治理中治理工具应用.通过对比国内外发文增长趋势发现,国内呈稳步递增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2%;国际发文量相对较少,但递增趋势强劲有力,年平均增长率为27%.

进一步深入分析发文量及其研究内容,国内环境治理领域大致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年均发文147篇,此阶段发文量少,环境治理研究尚于初级阶段,研究内容集中在工程技术、污染防治或环境管理体系;研究对象侧重环境污染应用性、环境治理理论性和概念性分析;第二阶段是2001—2010年,年均发文量637篇,呈现暴增趋势且持续增长,特别是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元年(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城市环境治理成为热点问题,雾霾和跨区域水污染成为其焦点;研究内容集中环境管制与经济发展关系、环境管理局限;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且对参与式、合作式初步研究.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年均发文808篇,虽发文量有所增加但其增长率出现下降且呈波浪式.随全球变化及环境事故频发,多元主体成为环境治理中研究的重点对象;研究内容集中过程治理和社会治理,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社会机制、环境公共健康和碳排放等.

图1 国内外环境治理研究文献数量年变化(1990—2015)Fig.1 The overall growth trend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search papers in 1990—2015

2.2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在期刊发文较多、影响力较大及某领域的领军人物.依据普赖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公式:M=0.79(Nmax)1/2,其中Nmax为统计时期最高产作者所发论文数,从而对应的M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国外核心作者方面,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为8篇,依据普赖斯定律可知,核心作者最少要发2.5篇以上(即3篇).表1列举国外前10位核心作者,其中最多是荷兰的Mol Apl,总共发了8篇,累计引用高达291,个人指数为8.篇均引用次数超过9次以上有8人,h指数4以上有6人,从核心作者所处国家地区来看,欧美国家在环境治理研究领域处于前沿地位.依据公式得出国内核心作者需发4.9篇(表2),姜爱林发文量最多,发文量为39篇,篇均引用次数为2.49,h指数为5;国内核心作者中篇均引用次数超过10次仅2人,明显低于国际该领域学者.

表1 SSCI数据库发文量前10作者(仅按发文量排序)

表2 CNKI数据库发文量前10作者(仅按发文量排序)

由此可知: (1) 国内环境治理领域学者与国际核心作者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篇均引用次数和h指数上,从国内学者环境治理领域发文量占本人总发文量来看,环境治理只是自身边缘领域抑且持续性研究不强,如发文较多的姜爱林、肖序和王永生的环境治理文献比重为30%、8%和6%.(2) 国内核心作者研究方向集中经济学或法学,且较多局限自身学科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研究尚少见.实际上,环境学科是一个立体问题,最高层次到哲学,最低层次可以到技术,中间有管理、政策、制度和文化等,单一领域研究的“碎片化”易导致环境问题的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环境治理实践中工艺技术、管理手段等因成本收益不匹配、机理不明、忽略人能动性和社会系统性等原因致使环境问题难以长效解决及其方案难以复制与推广.

2.3主要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

在文献计量中,发文量与被引频次是分析研究力量的2个关键维度,发文量从量角度表征研究机构对领域的关注度,论文被引侧重从质的角度反映研究水平高低及影响力.为较全面论述主要研究机构力量强弱,本文设计一种相对投点现象图(见图2,以研究机构发文量为横轴,以其篇均被引频次为纵轴,以发文量和篇均被频次的平均值作为坐标原点),位于第一象限的科研机构研究力量最强(其发文量及被引频次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他象限顺推之.

图2 主要国家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对比Fig.2 Comparison in research strength of major countries and institutions

从英文文献来看,投射在第Ⅰ象限未有,说明国外环境治理领域研究力量仍所缺陷,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均具较高的研究水平,因此投射在第Ⅱ象限.而发文量排第1位的东安格利亚大学投在第Ⅳ象限,其研究力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文文献中,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投射在第Ⅰ象限,说明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相对存在研究水平较高的机构,而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投射在第Ⅱ象限,尤其是复旦大学篇均被引达12.1,与北京大学处同一等级(北京大学篇均被引为12.6),唯独发文量有欠缺.而发文量较多且以海洋环境治理的中国海洋大学处于第Ⅳ象限,其原因可能是国内关于海洋治理的其他研究机构较少,从而阻碍了文章被引及扩散.

为深入了解国内研究机构情况,对其主要机构在国内外发文进行分析.(1) 如表3(见第284页)所示,在CNKI数据库中,各研究机构在自身学科优势基础展开大量研究,各具特色: 武汉大学侧重环境经济的研究,尤其是对环境管制经济增长关联研究,如李雪松较多从治理角度探讨环境复杂性、系统性与公共性问题.中国海洋大学聚焦海洋环境研究,如沿海滩涂、围填海工程、区域海洋生态等环境治理;北京大学的研究比较综合,从制度机制、环境要素、环境区域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最近承担了一些国家层面的环境治理课题,如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整体政府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等;复旦大学在环境领域逐渐形成综合、交叉的研究平台,如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集自然社科人文一体,就大气和流域水环境开展大量研究.(2) 如图3(见第284页)所示,在SSCI数据库中,中国学者发文不多,仅19篇.前三的研究机构是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其次就是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发文时间基本集中在最近两年,研究内容侧重中国环境治理政策评估和国家、市场和公众的三者权责利的关系.文章引用率都不高,最高是20,来自清华大学Zhong, LJ于2008年发表的写的“中国参与式环境治理: 城市水价中的公共声音”.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发外文较少,国内研究机构及学者在国际环境领域发声有待进一步增强.

表3 CNKI数据库前10科研机构及相应作者(仅按发文量排序)

图3 中国研究机构在SSCI中发文情况Fig.3 Chinese institutions of published articles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SSCI database

2.4项目支撑

CNKI中12028篇文章总获540多个项目支撑,资助类型以国家自、社科学基金为主.其次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而省级层面较多只有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从项目属性来看,自科基金比社科基金多20个,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环境治理仍处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且由于传统的环境学科交叉不够和部门壁垒,这为数不多的环境治理研究的成果、结论、观点“传递”至传统的环境学界和环保部门的渠道也不通畅.

图4 CNKI数据库环境治理领域研究论文的项目支撑Fig.4 Project support of domestic research papers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NKI database

为进一步了解近几年环境治理领域基金立项情况,以“环境治理”、“环境管理”及“环境管制”对2011—2015年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进行检索.国家自科基金共计7项,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①农村区域: 中国农村环境治理效率实证研究(2014);②环境治理与经济: 环境管制影响下的产业空间组织演化机理与地方产业重构研究(2013)等.③治理机制: 流域区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机理及治理机制(2013)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较多,总计17项,立项学科分布在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其中以“环境治理”为主题2015年最多(7项),具体如图4.其研究重点如下: ①治理机制: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驱动机制与减排效应研究(2013);“十三五”时期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协调机制研究(2015重大).②制度或模式: 低碳发展下中国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与制度建构研究(2013);我国环境管理转型路径及政策创新研究(2014重大);公私合作开展环境治理的模式创新与法律保障研究(2015).③治理体系: 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研究(2014);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构建(2015重大).④治理政策: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2015);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法律问题研究(2015).

2.5高影响力文章分析

通过分析某领域高影响力的文章,可从其中了解不同地区或机构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抑或探析环境领域外延及学科交叉方向.表4中,国外前10位高影响力文章中全来自欧美国家,这些国家在该领域研究较早且实践经验丰富,方法和数据具体详实,加上语言的通用性、研究机构权威性以及期刊水平,使得这些国家本领域研究起步早,使其论文拥较高的影响力.其内容主要侧重市场化和政府规制视角下的治理主体或沟通合作等问题;其次就是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与公共健康、社会风险等.由此可看出,国际上高影响力文章在讨论环境治理时更多基于环境问题本身(系统性和复杂性)来探讨治理,抑或基于地域特点(多学科、多主体和多手段)来探求治理合作.

表4 累计被引频次居SSCI数据库前10位的文献

如表5所示,国内高影响力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环境法、环境绩效、参与主体等方面.其中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王兵分析环境管制对经济增长影响,从经济视角探讨不同环境管制情况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该篇文章引用次数高达323次,因而后续众多学者通过计量模型探讨经济与环境治理间关系.另外基于公共管理学科背景讨论合作治理和主体定位的论文引用率也较高,其中引用率最高是杨妍2009年发表的“跨区域的环境治理”,她后续对环境公民社会和生态环境展开系列研究.复旦大学肖魏教授在合作治理、环境风险、环境德治等上有独特的视野且具有一定权威性.总体来看,环境科学领域社科与人文学科席位逐一显现,且作用强大,国内环境治理的研究趋势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表5 累计被引频次居CNKI数据库前10位的文献

(续表)

2.6研究前沿与热点

通过对关键词分析可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尤其能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利用CiteSpace对WOS导出的数据库进行关键词分析,结果从图5可看出,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的节点最大,这主要是由于检索词选用的就是环境治理的缘故;其次,政治(politics),国家组织(state society),可持续性消费(sustainable consumtion)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环境治理逐渐演变为政治活动甚至会成为生态政治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组织和公众消费也成为该领域的重头戏,而不仅单方面的污染防控和末端治理;再者,契约机制(contractual mechanism),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较高频次,相应表明市场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重要性,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渐趋热点,而澳大利亚(australia)和波黑(bosnia herzegovina)为重点研究区域,在于前者具有成功的环境治理经验,尤其是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后者由于战乱及煤炭资源的无序开发等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促使学界对其密切关注.在此基础上,“合法”、“体系”、“碳排放”、“生态系统”等,这些都是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5 SSCI数据库环境治理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Fig.5 Hot research topic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SSCI database

利用Bibexcel软件处理并生成关键词的共现矩阵,然后将数据导入Ucinet软件生成系统数据,再利用NetDraw进行处理,最后形成可视化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越大越代表该节点与其他联系较多且具有影响力,连线与箭头表示各关键词间的关系.依据图6,可发现其研究热点: (1) 环境要素侧重水环境,由于我国人均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尤其是地下水污染产生的新食品安全危机、沿江型饮用水源地事故、水源地周边地区面源污染等.(2) 治理模式聚焦公众参与,随环境群体事件日益增多及生态政治危机,势必要求从传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到如今环境质量提升,更加突出公民社会中社会的作用,强调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多元性.(3) 随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为环境学科的重头戏,再加上承诺并实施二氧化碳和汞排放总量控制的国际压力,国内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变革的不确定性,环境治理体系也将成为其研究重点.

图6 CNKI数据库环境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Fig.6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otspot visualization diagram in CNKI database

3 讨 论

3.1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1990—2015年环境治理领域国内外研究论文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更好理解环境学科现状及把握当前发展态势.(1) 整体来看,近25年来,环境治理领域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文量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国内近10年来发文呈平稳增长态势,虽国外发文量相对较弱却有急剧递增趋势,其年平均增长率是国内两倍.(2) 国内核心学者与国外作者有一定差距.其篇均引用次数和h指数都低于国外学者,环境治理领域可持续性研究不强,研究领域集中在资源经济与环境法,交叉学科研究尚少见.国际上研究力量雄厚机构主要是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国内具较强研究实力和各具特色,并依据各校学科优势展开相应环境治理领域研究.(3) 基于高影响力论文及项目支撑可发现,国际聚焦环境规制、环境外延及全球环境治理等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国内该领域发文项目支撑较少并较为侧重自科基金,在环境法、资源经济、环境绩效和参与主体等领域较活跃.(4) 未来环境治理领域热点将侧重社会治理(整个环境社会系统和所有涉及环境的人类行为),参与主体(全民获得,环境公民运动,公众参与等议题),治理制度(治理工具及路径、成本收益和长效机制);重大环境问题(水环境、二氧化碳、生态政治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

3.2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国内对环境问题认识逐步从工艺材料、物质流及介质因子等自然工程综合到治理政策、生态系统和制度创新等学科交叉,并基于此对突出环境问题(如雾霾、水体、土壤等)的初步研究和尝试性应用.但与传统的环境科学相比,环境治理的高影响力论文还很欠缺、核心作者依旧较少和话语权尚为薄弱.(1) 环境治理原创性成果、核心作者和国际合作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停留在西方理论照搬套用,缺乏本土化研究和基于有效纳入我国制度体制适应性的流程再造,国内学者过分依赖数据模型解释环境相关性而忽略其系统性,或一套数据分几个观点发文,大大降低了论文的影响力;中国学者环境治理英文数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2) 虽环境学科研究已经在国内开展几十年,尤其是环境工程学、环境化学和环境地学等研究众多,但至今为止治理思想未融合其中并协同演进,即谈环境治理属于人文社科,而其他环境科学形态是自科,碎片化、小修小补和只顾自家责任田等研究难以形成问题导向并彻底解决环境系统性问题.(3) 环境治理研究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受项目资助、政策导向、学术考核和社会热点等影响,再加上环境治理思想体系的丰富多彩和难以捉摸,致使众多研究者或团队无法实现多年专注于一个环境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故难以攻克其复杂性.

基于国外环境研究脉络及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国内需围绕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研究,加大环境治理领域的持续性投入,积极推进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促进环境领域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凝聚相关院系、学科、团队等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为重大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1] 叶文虎,万劲波.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 6-10.

[2] BEJAMIN C. Legitimacy 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ow Non-state market-driven(NSMD) governance systems gain rule-making authority [J].Governance, 2002,15(4): 503-529.

[3] HARRIET B. Econfigur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wards a politics of scales and networks [J].PoliticalGeography, 2005,(24): 875-902.

[4] 吕丹.环境公民社会视角下的中国现代环境治理系统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6): 80-86

[5] 都小尚,周丰,杨永辉,等.不确定性下区域规划环评方案优化方法框架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6): 1331-1338.

[6] 薛澜,董秀海.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 48-54.

[7] 郑思齐,万广华.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 [J].管理世界,2013,(6): 72-84.

[8] PRITCHARD A.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 [J].JournalofDocumentation, 1969,25(4): 348-349.

[9] 肖仙桃,孙成权.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 467-476.

[10] BEHRENS H, LUKSCH P. Mathematics 1868—2008: A bibliometricanalysis [J].Scientometrics, 2011,86(1): 179-194.

[11] 冯筠,郑军卫.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际遥感学科发展态势分析 [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5): 526-530.

[12] 祖艳红,张慧,傅倩,等.基于CiteSpace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以液体燃料在催化化学领域为例 [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5(4): 527-533.

[13] 张静辉,罗亚勇,常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生态系统碳交换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2): 2082-2088.

[14] 高懋芳,邱建军,刘三超等.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 1140-1150.

[15] 王立伟,郑军卫,赵纪东.基于文献计量的铝矿科技发展态势分析 [J].资源科学,2014,36(3): 0653-0659

[16] PROVAN K G, KENIS P.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 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 2008,18(2): 229-252.

[17] DUCAN LE, KELLER M C.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first 10 years of candidate gen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research in psychiatry [J].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 2011,168(10): 1041-1049.

Abstract: Analysesof status and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 makers. Bibexcel, Citespace and UCINET were used to data mine andquantitatively analyze papers form 1990 and 2015 in the CNKI and SSCI database.We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search papers are growing and this is especially obvious from 2006.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dominate this field: Yal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nd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However, the domestic key authors and the high influence article are weak, Peking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 and Fudan unviersit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search.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re journals published high quality articles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world.Chinese articles from this research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while articles with high impact and g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re few.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especiall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ystem involution will be the emphase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ibliometric; development trend

StatusandTrendsofEnvironmentalGovernanceResearchBasedonBibliometrics

DU Yanqiang1,2, HE Jia1, BAO Cunkuan1,2

(1.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2.InstituteofRuralandManagementandEnvironmentalGovernance,AcademyofNewRuralDevelopment,Fudan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G350

A

0427-7104(2017)03-0280-10

2016-9-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601610)

杜焱强(1989—),男,博士研究生;何 佳(1983—),女,博士后;包存宽(1971—),男,博士,教授,通信联系人,E-mail: baock@fudan.edu.cn.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发文领域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2020 IT领域大事记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领域·对峙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