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2017-10-13 00:34杨顺茂杨昌燕万瑞廷赵丽莎韦明广
重庆医学 2017年27期
关键词:共用桡动脉心脑血管

杨顺茂,杨昌燕,万瑞廷,赵丽莎,韦明广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贵州都匀 558000)

100例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杨顺茂,杨昌燕,万瑞廷,赵丽莎,韦明广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贵州都匀 558000)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对照组采用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法进行穿刺造影。对观察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对两组患者术中X线片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造影剂用量及术后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右侧冠状动脉及右侧全脑血管的检查成功率均是100%,而左侧锁骨下动脉及左侧椎动脉的检查成功率均为96%,左侧颈动脉及左侧冠状动脉的检查成功率为98%。导致左侧冠状动脉及左侧全脑血管采用共用管未能完全造影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主动脉弓过于迂回、弯曲或动脉的开口过于靠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X线片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后出现并发症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及皮肤溃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是一种安全、简单且效率高的诊断方法。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心脑血管;桡动脉;心脑血管联合造影

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且两种疾病经常并存,有资料显示在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有15%~30%的患者同时检查出脑动脉血管狭窄,因此,在对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时进行脑动脉造影也十分重要[1-2]。心脑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头号杀手,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是首要任务。自Campeau等1989年在临床上首次运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心导管手术成功之后,经桡动脉途径在临床介入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3]。本文对10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确诊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其中明确诊断并发糖尿病16例、高血压30例、高脂血症13例。采用系统随机的方法进行分组,即采用患者的入院卡号随机交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女22例,男28例;年龄43~76岁,平均(52.15±1.93)岁;体质量61~81 kg,平均(65.8±5.2)kg。对照组患者:女26例,男24例;年龄41~77岁,平均(53.22±1.89)岁;体质量59~79 kg,平均(62.8±5.6)k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第四届全国心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4];(2)患者血流动力稳定;(3)通过Allen实验显示患者尺动脉的血流正常;(4)患者术前桡动脉搏动正常;(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能坚持治疗,依从性较好;(6)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患者在本次入院前存在精神病史或出现过神经性疾病;(2)患者在本次入院前已存在严重的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的系统疾病;(3)患者在本次入院前有过药物过敏;(4)患者在本次入院前曾接受过冠状动脉旁路手术;(5)患者在治疗期间依从性较差,未按规定进行检查;(6)哺乳期及妊娠期等患者。

1.3方法 观察组:在患者的右桡骨茎突出2 cm左右近心端的桡动脉处,采用1 mL 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之后,采用Terumo桡动脉专用套管针对患者近心端桡动脉进行一次性穿刺,然后将穿刺针退出,将套管缓缓回撤,当看见套管的尾部有搏动样出血,立即沿着套管将导引钢丝引入。检查者感觉导引钢丝的引入较为通畅时则可将套管撤除,再次采用2 mL 2%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进行充分的局部麻醉之后,沿着导引钢丝将与套管针组装的6F桡动脉鞘管送入,将导引铁丝撤出,将3 000 U普通肝素及200 μg硝酸甘油沿着鞘管缓慢注入,以防止患者形成血栓或出现血管痉挛。在X线片的透视下,沿着鞘管将5F Terumo左右共用型冠脉造影导管送至主动脉深处,同样需要将3 000 U的肝素推注入导管内,以防止血栓形成。操作导管,将导管置于左、右冠脉的开口处,对患者进行不同体位下左、右冠脉造影。继而再对患者进行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颈动脉、颅内血管及右无名动脉多体位的造影。具体操作方法:造影导管缓缓退回至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的交界处,将造影导管的顶端旋转至主动脉弓方向,使造影导管顶端移动至升主动脉方向,然后将造影导管缓缓送入左颈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进行造影,待造影结束后将造影导管缓缓退出,再对左右椎动脉及颅内血管开口处分别进行造影。均采用生理盐水与碘普罗胺按1∶1稀释后的造影剂。若患者头颈部血管不能明显显示时,可以更换为6F的猪尾造影导管或高压注射器继续进行造影。术后立即将鞘管拔出,对穿刺点进行5~10 min压迫,待穿刺点无血液流出后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若患者出现剧烈疼痛则可在2 h后将弹力绷带松开一些,6 h后就可以将其完全撤除。术后患者体位不受限制,积极引导患者对穿刺部位肢体进行活动。术后对患者进行1个月的随访,对患者术后桡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对照组采用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法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采用直径为6F的大腔引导管放置到左冠状动脉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中段放置多普勒导丝,直到频谱血流信号趋于稳定后观察并记录患者2 s内最大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比;然后将18 μg腺苷导入患者冠状动脉内,记录最大充血反应时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最后记录仪器测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1.4观察指标 采集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血管联合造影的成功率、手术指标及术后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造影成功标准:患者主动脉及主要动脉分支清晰显示。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X线片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并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动脉痉挛、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例数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管造影成功的情况 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桡动脉穿刺,并完成了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由于所有患者均是采用右桡动脉进行检查,因此患者右侧冠状动脉及右侧全脑血管的造影成功率均是100%,仅采用5F导管就完成了造影(图1)。相对而言,左侧冠状动脉及左侧全脑血管的造影成功率要低一些,且更换了6F的猪尾造影管进行造影(图2),见表1。

图1 沿导管铁丝将5F共用型造影导管送至左右冠脉开口处

图2 沿导管铁丝将6F猪尾造影管送至左右冠脉开口处

表1 患者外周血管造影成功的情况

2.2左侧冠状动脉及左侧全脑血管采用共用管未能完全造影成功的原因 5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采用5F共用型导管未能造影成功,其中有4例患者主动脉弓过于迂回或弯曲,2例患者左侧动脉的开口过于靠后。

2.3两组患者术中穿刺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X线片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穿刺相关因素比较

2.4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各项指标比较

2.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穿刺后出现并发症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动脉粥样化是一种全身的疾病,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同属于中等动脉,二者时常同时出现动脉粥样化,严重的脑动脉粥样化可导致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脑血管疾病[5-6]。冠状动脉造影剂选择性脑动脉造影依然是诊断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7-8]。以往在行选择性脑血管动脉造影时多选用经股动脉途径进行检测,确实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术后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术后均需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且采用该方法会增加造影剂的使用量,增加了患者股动脉穿刺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9-10]。因此现多采用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

目前,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造影方法。有资料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进行造影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进行造影具有明显的优势:(1)桡动脉表面的皮肤较薄,容易压迫及进行穿刺,若出现术后出血现象容易控制;(2)桡动脉与桡神经、正中神经相隔较远,且周围无重要的静脉,因此在对患者行桡动脉途径造影时,不容易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损伤;(3)桡动脉周围神经分布较少,在进行穿刺时不容易出现迷走现象及术后并发症;(4)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进行造影,术后由于桡动脉血管容易压迫,因此术后可以不用中断抗凝治疗;(5)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进行造影,术后对患者的体位无特殊要求,患者无需长时间卧床休息,从而减少了患者术后下肢形成血栓的概率[11-12]。

临床上经桡动脉途径进行造影时,常用的是5F共用型造影导管,本院在学习及探索的基础上,广泛应用5F共用管对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患者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13]。在本研究中右侧冠脉造影及右侧全脑血管检查的成功率均为100%,而左侧锁骨下动脉及左侧椎动脉的检查成功率均为96%,左侧颈动脉及左侧冠状动脉的检查成功率为98%。经过研究分析左侧冠状动脉及左侧全脑血管检查未能全部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的开口出现异常导致未能及时准确地找到开口部位。

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了1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法进行造影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本研究中还对两组患者术中穿刺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X线片曝光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造影的患者。

由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联系,有资料显示对于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在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脑血管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的心脑血管是否发生病变,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14-15]。虽然目前临床上采用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的技术比较普及,但是由于其操作难度大,因此操作者应多多学习相关经验,多操作,总结操作的技巧,尽量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上对心脑血管进行联合造影,将本属两个学科的工作合并,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总而言之,冠脉造影共用管经桡动脉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且提高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是一种安全、简单且效率高的诊断方法,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1]陈星宇,郑维红,吉训明,等.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54-58.

[2]席春生,王世勇,薛云,等.自体动静脉内瘘术1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4):61-63.

[3]Oda S,Honda K,Yoshimura A,et al.256-Slice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optimal reconstruction phase and image quality[J].Euro Rdiol,2016,26(1):55-63.

[4]刘高飞,朱敏,秦锦标,等.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34(4):189-191.

[5]王永强,陈宗宁.Allen试验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15,34(4):30-31.

[6]章志伟,钟清玲,谭洁,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76-478.

[7]李南,王松涛,高海,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当日出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5):76-79.

[8]Foroughi Z,Siamian H,Alizadeh-Navaei R,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iranian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in PubMed and burden of disease[J].Acta Inform Med,2016,24(4):271-276.

[9]王德昭,马宁,胡宏宇,等.冠状动脉病变与弓上动脉颅内外段病变相关性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58-61.

[10]王希仟,邵静波,李树新,等.不同剂量硝酸甘油及肝素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痉挛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5):46-48.

[11]Guo WS,Zhang QD,Liu ZH,et al.Minimally invasive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J].Orthop Surg,2015,7(2):119-124.

[12]刘圣文,乔树宾,徐波,等.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静脉桥血管病变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2):103-106.

[13]叶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桡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4(8):34-38.

[14]Nie P,Wang X,Cheng Z,et al.The value of low-dose prospective ECG-gated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Clin Radiol,2012,67(8):738-745.

[15]吴海霞,王成全,冯雪影,等.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416-417.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7.032

R814.43

B

1671-8348(2017)27-3845-04

2016-12-09

2017-04-25)

贵州省黔南州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黔南科合[2012]23号)。

杨顺茂(1971-),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猜你喜欢
共用桡动脉心脑血管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GSM-R网络新设共用设备入网实施方案研究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发生经桡动脉痉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