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文
文具百年品牌巡礼之一
——一得阁与谢崧岱
文/石文
一得阁开山鼻祖谢崧岱,讳征炽,正名(学名)崧岱,字祏生,湖南湘乡人。谢崧岱祖父谢兴宗,是清朝道光壬午科进士,先后做过浙江萧山、绍云、义乌、金华等县知县。谢崧岱父亲谢宝鏐,是清咸丰庚申科进士,曾作户部主事,后转员外郎。谢户部生有四个儿子,谢崧岱为长子。据谢氏家谱《谢氏大宗族谱》记载,谢松岱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初五生。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12岁的谢崧岱从湖南前往北京,后选送太学,即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他曾官授国子监典簿、正七品文林郎,相当于现今的高校办公室文案工作。自幼聪明好学、潜心学问的谢崧岱和表兄及四川好友刘博万(字炳灵)、饶仪庭(字登逵)、彭葆初(字廷弼)等四人认真研究制墨的方法。“将数年所历试者详其原委”的制墨过程总结成“取烟第一,研烟第二,和胶第三,去渣第四,收瓶第五,入盒第六,入麝第七,成条第八”的“制墨八法”。光绪十年(1884年)谢崧岱写成《南学制墨札记》,谢崧岱的兄弟谢崧梁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写成《今文房四谱》。制墨首先要从取烟开始,经研烟、和胶、去渣、收瓶、入盒、入麝,最后成条。多道的工艺,繁琐的过程,谢崧岱看在眼里,想在心头。他坚定的认为“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按现今的话说,就是从墨块演变到墨汁,这肯定是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从宋、元、明的《墨经》、《墨谱》、《墨史》、《墨法集要》到晚清谢松岱的《南学制墨札记》、《今文房四谱》,都是我们的先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谢崧岱在国子监饱读圣人之书,身受研墨之苦,与同学好友认真钻研制墨之理,探索变革之路。经过“屡试屡误,屡误屡悟,渐知收瓶入盒之法遂无忽浅忽深之弊”,终于研制出了墨汁,成为墨汁制作、生产的第一人。
作为官宦书香之后,谢崧岱承继父业顺理成章,但他另辟蹊径,由殷殷学子潜心研究墨汁的初衷兴趣爱好,终于变成了弃学经商的理性选择。由墨锭、墨汁的产品创新到专业生产的铺设,由店面的确定到市场产品的推介,他已在研学、著书、经商之间游刃有余、逍遥自得。墨汁试制成功后,谢崧岱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开办了墨汁店。墨汁店堂前书写了一副藏头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表露了店主人独创墨汁的自豪情怀与不忘前辈的自谦心理。墨汁店坐落在东琉璃厂中部北侧,二层小楼,前有游廊,东靠东北园胡同,西依双鱼胡同,与其他商店互不衔接,两个胡同像个轿杠挑着墨汁店,很有“阁”载文苑的意思,颇具文墨通商的风水。谢崧岱取楹联头字,称谓此店为“一得阁”,以表心迹。坐落北京琉璃厂的一得阁,王公贵族、文人雅士无不关顾,名人显赫、宿儒贤达流连忘返,一时成为琉璃厂必去的一景。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谢崧岱亲自题写匾牌“一得阁”高悬店堂。太学儒生出身的谢崧岱,在这匾额上显示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其字凝重而不刻意、至美而不失古朴,特别是“阁”的写法独具匠心。一个“阁”字容纳了“行”、“草”、“楷”三类型体之书法,“门”字删繁就简毫无矫揉造作,“各”字行草结合更是立意标新。黑底金字的“一得阁”匾牌既彰显了坊主的儒雅风采,也暗喻了谢崧岱墨里淘金的良苦用心。
一得阁一不拜佛,二不拜财神,每逢年、节或收徒拜师之时,上香敬贡,先拜墨圣,再拜掌柜。一得阁的三个墨圣第一位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据宋朝赵彦卫撰《云麓漫钞》中引苏东坡诗“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金。”说的就是扫灯烟制墨。谢崧岱说是从他那里得到取烟的方法。另一位是宋代的制墨名家、《墨经》的作者晁季一,谢崧岱说是从他那里得到和胶的启发。第三位是明代的沈继孙,他编著的《墨法集要》是历史上第一部制墨的工艺书。这部书保存了古法制墨的21幅插图,谢崧岱称这部书“集墨家大成,为造墨家空前绝后之书”。而谢崧岱的功绩是使文化荟萃的琉璃厂文化街出现了前店后厂的首创墨汁第一家。
谢崧岱门下弟子徐洁滨,是河北省深县人氏,此人头脑灵活经营有方,为扩大生产开设了墨汁制造厂(现厂址:北京宣武区南街新华街25号)他沿用了人工古法制作墨汁,先后在文人云翠的地方天津市和郑州市开设了分店,在上海和西安市联合办专营代销店。生产的墨汁有两大类。“油烟”类的品种有:云头艳墨汁、兰烟墨汁、亮光墨汁、桐烟墨汁、大单童和双童墨汁、油烟墨汁等。“松烟”类的品种有:阿胶松烟、五老松烟、小松烟等。油烟墨汁是书画家们使用的佳品,松烟是书写小楷字和工笔绘画的佳品。它的配方比例按照季节气候进行调整,以适合四季的气候变换。
书画是离不开印泥的,一得阁生产的八宝印泥是历史传统的产品。不但有稀有珍贵的物质,还需要百年的蓖麻油进行调制,经过阳光晒和冬天的自然冷冻,使之一年四季适用,其特点:颜色纯正、印鉴清晰、不怕日晒、不怕火烤、不怕水浸、久存不干、气味清香,无论哪个国家有中国的书画,就有一得阁的八宝印泥和一得阁的墨汁,所以此产品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