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盲目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的现状,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呼吁广大语文教师合理利用优秀资源,以教材为例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以教材为例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教材;例子;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力推广,大至小考,小到期中、期末考试,阅读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实现了由知识考察为主向能力考察为主的转变。近几年来,我县小学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更是明确指出:“不考课内阅读,阅读题的材料采用难度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
基于以上变化,在教师中逐渐形成了不再重视课内阅读,甚至形成了认为课内文章“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极端观点。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渐渐地远离了课本,逐渐地沉入永无止尽的课外阅读材料的题海中,常常是忙活半天,收效却甚微[1]。
目前采用的北师大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一个“新”字。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使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接受。新课标语文教材是学生提升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与其瞎子摸象般地到处找所谓的好文章阅读,不如认真挖掘教材、用好教材。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都是在对课本的深入学习中得来的,因此切不可为了应试而丢掉了课本。用好教材,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用好教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發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训练,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文本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会接纳各种不同的解释,最后通过相互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同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指导。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2]。
二、用好教材,提高阅读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各单元课文按照单元主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分3篇主体课文、2篇拓展阅读、1个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四部分。每篇主体课文后有“小资料”“我的视角”“我的摘录笔记”“课后思考题”。2篇阅读课文后有“提示与建议”。笔者根据教材特点、合理地利用教材,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
1、合理利用课后面的“小资料”。“小资料”栏目,为学生提供阅读课文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作者概况以及其他必要的指示。笔者充分利用小资料,既可以弥补农村学校资料匮乏的缺点,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让学生学会处理提取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2、合理利用“我的视角”。“我的视角”一栏,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平台,是在“质疑”“自测阅读能力”基础上的发展。丁丁冬冬两个人的对话起到引发学生独立思索的作用。笔者充分利用“我的视角”:一方面利用下面的留白启发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组织学生思考“丁丁冬冬”的体会,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六下《琥珀》一文,“我的视角”“丁丁:快乐的小苍蝇被松脂淹没了,我为她惋惜,但我又想,她被封在这块琥珀里,获得了永恒。”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有学生这样说:“小苍蝇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福的……”这样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单元主题“生命”的意义。
利用好“我的视角”,以后做课外阅读中的有关“亮观点,说理由”类似的阅读题,学生会迎刃而解了[3]。
3、用好教材课后思考题。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后的“课后练习”设计方面。主体课文课后问题基本上是从内容和形式上两角度设计的,这些思考题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的养成。
借助课后习题,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个从整体出发设计的总领文章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抓住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解答,不仅学会了如何解答问答题,也让学生学会了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粗略跳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所谓“粗略跳读”即对文本的扫描。跳读时,应鸟瞰全篇,力求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跳读时,一要快速,二要边读边划。划就是在文本中划出能显示段落乃至全文要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跳读:
(1)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认真研究标题,便能知其要,见其神。引导学生认真地研究标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然形成敏锐的阅读技能,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教学中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探讨标题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文题的作用学生基本能掌握了。
(2)重要句子。
①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句。如六下《詹天佑》开篇语,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末一句。②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中第6自段的第1句。③每段的首句及尾句。如《体育颂》每段首句“啊,体育……”即为本段段意。
我们通过对文题及文中重要句子的粗略跳读,完全能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了。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回到教材本身,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的作品,完全可以作为范文来提升学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与其舍本逐末,不如就地取材,合理地利用我们手头的资源,回归课本,不仅能为学生减负,也是在为教师自身减负。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 郭香淑.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48-249.
[3] 崔峦.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小学语文教学,2001(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