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一些久坐“冷板凳”的大学学科呈现一定程度的“转暖”趋势,成为不少高考考生主动追求的“香饽饽”——今年,四川考生小胡婉拒了名校金融专业抛出的橄榄枝,一心报考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云南高考文科第二名小刘则志在钻研古生物学,让人大呼意外。(8月12日《光明日报》)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一个人的毕业合影”,说的是北京大学 2010 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在拍毕业合影时,整个专业只有她一个人。这张“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北大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表示:“这是全国唯一只有 1 名学生的专业。”实际上,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从 2008 年创立至 2014 年,每年的毕业生就只有一个,已是“四代单传”,由此可见这个专业到底有多冷。
如今,以上情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除了像天文学这种传统的冷门专业开始逐渐变暖外,像古生物学这种比天文学还要冷的专业,也同样开始慢慢回暖,比如新闻中提到的云南高考文科第二名小刘同学,就志在钻研古生物学,令这个曾因“一个人的毕业合影”广受关注的“冷门专业”后继有望。
一些专业之所以被归为“冷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需求量小,毕业生面临就业面窄、人生选择逼仄等现实问题。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促使这些过去的“冷门专业”培养出来的“冷门人才”变得越来越抢手。就以报考公务员为例,在政府功能越来越完善、服务性质也越来越专业的背景下,原来那些根本无法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专业,现在也列入了公务员招录范围,而且因为这些专业毕业生人数少、竞争小,被公务员系统招录的机会更大。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考生们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自主。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考生来说,他们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虽然也会参考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的意见和建议,但建议终究是建议,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们自己。而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不仅只考虑未来的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孩子在专业选择上的这种自主性,许多父母家人也多报以宽容与理解的态度,而不是从世俗的观念出发横加阻拦,这无疑是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进步的体现之一。
在出国留学变得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一些在外界看来冷门的专业,到了国外却变得炙手可热。就读这些专业的学生,出国以后不但更容易申请到奖学金,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深造,成才的概率更高。上文提到的“一个人的毕业照”主角薛逸凡,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就去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生物学硕士学位,并且获得了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两年过去,她已经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生物学硕士學位,即将攻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并且,当时薛逸凡还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生物学硕士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古生物学博士的录取通知。由此可见,就读“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并不比那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少。
“冷门专业”转暖当然是件好事,但是站在大学生个人的角度,还是需要冷静面对、理性思考。因为“冷门专业”不管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成才的角度看,都属于“长线作业”,需要长期的付出和努力,考生倘若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报考,结果又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下去,不仅会为自身学业发展留下遗憾,对于“冷门专业”本来就较为稀缺的教学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这无疑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