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桂: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先驱

2017-10-12 07:17★雷
湘潮(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

★雷 勇

慈云桂: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先驱

★雷 勇

八十年代初的慈云桂

2017年4月5日,是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慈云桂院士诞辰100周年。他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和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创始人,为我国计算机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虽然逝去了,但他不懈奋斗的一生,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 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计算机界老一代科学家中,慈云桂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翻开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画卷,人们会发现:中国计算机技术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从专用计算机到通用计算机,再到处理能力强大的巨型机系统……慈云桂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始终活跃在这块阵地的最前沿,由他主持研制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计算机多达四代20多种型号,代代都是里程碑。他的独特贡献在于能够始终站在国家全局高度,以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我国计算机各个重要阶段准确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攀登高峰,并且每一次都凭着顽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科学求实的作风实现目标。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先后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荣获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等数十项奖项。

1956年,慈云桂随学员赴海军部队实习时,目睹了我海军装备落后的现状。1957年夏,当他随团访问苏联第一次看到电子计算机时,便产生了利用这一新技术为改变我海军装备落后面貌服务的想法。面对世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回国后他马上行动,在当时国内所有单位走仿制道路时,毅然决定自主设计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计算机,迅速组建起一个“九人小组”,平均年龄仅25岁。他们以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夜以继日,边干边摸索,于1958年9月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901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在全国引起轰动。这台计算机先后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近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和数百位专家参观,极大推动了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

初战告捷,进一步坚定了慈云桂自主研制计算机的决心,促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计算机专业(学科),从而开启了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大门。从此,慈云桂的名字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

慈云桂总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思考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紧密跟踪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1972年,当他得知美国成功研制亿次机后,便迫不及待地向上级建议尽快将此列入国家科研规划。1974年,他代表国防科委向中央起草了报告,得到邓小平的支持和批准,随后他带队做了一次全国调研。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一计划中途夭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再次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他任所长的计算机研究所,他在花甲之年立下“豁出老命”的军令状,担任了亿次机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率领来自全国30多个单位的数百名科研人员,开始了中国计算机史上一次最为壮观的战役!

慈云桂率领庞大的科研团队刻苦钻研、克服困难,经过5年艰苦奋战,亿次机终于横空出世,于1983年12月初通过国家鉴定,其中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巨型机空白,使我国进入国际巨型机研制行列,开创了中国超级计算机时代。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杨尚昆及中央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分别发来热情洋溢的祝贺信,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我国第一台亿次机命名为“银河”。该项重大科研成果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科技成果特等奖。

在“银河”机即将研制成功时,慈云桂敏锐的目光又一次瞄准国际计算机技术前沿——智能计算,以极大热情负责筹建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专业组并任组长,带领一批博士生坚持在这一领域艰难跋涉,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计算机新算法和系统结构新见解,对我国和国际智能计算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 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

从1946年任教起,慈云桂在教育战线上持续奋斗了40多个春秋,无论职务如何升迁,他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就是到了70岁高龄还在为博士生授课,为我国国防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成绩卓著的教育家。

几十年来,慈云桂创建和培养的这支计算机教学科研队伍,从最初的“九人小组”,已发展成为今天蜚声海内外的计算机学院。他是军事工程学院和后来的国防科技大学首批研究生导师和计算机学科第一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导师,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10名博士和多名博士后。他先后出版了3部英文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编写了数百万字的国内高等院校教材,其中《数字积分机原理、结构与应用》再版3次,为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治学严谨,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修养教育,经常告诫学生和青年教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也是他几十年治学生涯中一贯恪守的格言。他把三尺讲台当阵地。为了上好课,他苦练内功,挤出一切时间读书。到过他家的人都知道,他家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唯一的财富就是满屋子的书籍。在长子慈林林童年的记忆里,爸爸从未带他上过街,就是近在咫尺的百货商店也未带他去过。爸爸偶尔有空,带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学院的外文书店,让他觉得十分没有意思,再也不愿意跟爸爸出去。在小儿子慈向荣童年的记忆里,爸爸早晚总是在灯下苦读。一次慈向荣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不要当教授。妈妈问:为什么?慈向荣说:因为当教授不能睡觉。哈尔滨的冬天异常寒冷。可不管天气多冷,每次上课前慈云桂都要把臃肿的棉衣换掉。只要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他就无比兴奋,授课时他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充满激情,经常结合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现状和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把一些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生动,深受学员欢迎。

早在1955年,慈云桂就是军事工程学院首批三名研究生导师之一。1980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后,他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也是国防科技大学首批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上,他特别强调创新精神,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最新英文资料,鼓励他们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和主张。在专业研究方向上,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为学生选择那些最有意义、最有前途的课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业上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博士研究生最初发表的论文都不能署他的名字,对学生的书稿和论文他都亲自研读,认真修改。他特别强调牺牲奉献精神,经常强调做学问、搞科研要实实在在。他不仅是学生的严师,也是学生的慈父,在思想、学业和生活方面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他培养的博士、后来成长为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的王志英充满感情地说:“慈老师是我认识的人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为我树立了一个踏实做人、潜心搞科研、勤奋做学问的榜样!”

慈云桂的战略眼光同样体现在教学方面。早在1961年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成立时,作为主管教学科研的系副主任,他就将教研室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两部分,要求他们在狠抓教学的同时继续搞好科学研究,用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让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在全国较早走上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路。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仅为计算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对全校的人才培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计算机系立即成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两个教研室,他果断从科研一线抽调数十名骨干加强教学工作,并提出“把教学搞得同科研一样好”的目标。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敏锐地预感到大规模招收研究生的时代即将到来,采取了许多措施,为后来研究生扩招提前做好了准备。正是这些及时正确的决策和措施,使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迈入全国乃至世界先进行列。

慈云桂在国内外计算机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就多次赴欧美、苏联、日本等国家考察访问、应邀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长期在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中国计算机学会等数十个学术科研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电子学报》《中国计算机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被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是美国IEEE高级会员、荷兰FGCS杂志和《科技导报》国际编委、国际《新一代计算机系统》杂志编委,为推进我国计算机学术发展和我国计算机界与国外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3年,慈云桂(左二)在“银河”巨型机机房

★ 公认的科技帅才

慈云桂长期担任教研室、系(所)和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领导,具有很强的科学管理和工程组织能力,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才能受到师生们的一致称赞和钦佩,是大家公认的能够把握专业方向、带领大家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带头人。

慈云桂出生在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经历过国家遭受屈辱的年代,对“落后就要挨打”有深切体会,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几十年来,他以为国分忧、只争朝夕的精神,紧密跟踪国际计算机技术前沿,多次提出并勇于承担国家新一代计算机研制任务,不管技术难度多高、困难多大、时间多紧,他都想办法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为国家争了光。他常说:“人一辈子能干一两件对国家和民族有意义的事就了不起,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最大贡献。”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就是到了70多岁仍带领他的博士生在国际计算机技术前沿奋力攀登,刻苦撰写英文著作,他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他身上体现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慈云桂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作风民主,善于调动每个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每项重大任务的起始阶段,他都到处“招兵买马”,因而不断有新人加入他的科研团队。这些人刚来时大都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总是热情鼓励他们“天生我才必有用”“只隔小行不隔大山,大家都是从头学,我们一起干中学,战斗中成长”。他细心了解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尽可能把他们放在最恰当的岗位和最优化的组合中,让大家很快轻装上阵,愉快工作,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许多同志很快由外行变成内行,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计算机专家。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每项重大任务完成后,进行评功评奖、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岗位调整时,他始终做到公正公平,坚持论功行赏,不搞亲疏远近,尤其不忘记那些作出过各种牺牲的同志,这一点令许多人为之感动。他的这种“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做法温暖了大家的心窝,赢得了部属的爱戴,从而像一面旗帜一样把大量人才紧紧团结在他周围,把全校最小的系带成全校乃至全国最大的系,带成全国乃至国际上最有名的系。

面对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慈云桂总是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他经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与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以强大的号召力、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大家的“主心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十分混乱和艰难的情况下,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仍承担了1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领导大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许多老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几十年来从未听慈教授叫过苦。

慈云桂十分尊重和爱惜人才,善于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也无比珍惜和注重保护人才。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441B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时,他发现年仅25岁的见习助教康鹏干工作有“拼命三郎”的劲头,是块好苗子,便把他吸收到课题组来,并让他负责设计计算机的核心——基本电路。在慈云桂的破格使用和不断激励下,康鹏终于发明了高可靠、高稳定、抗干扰能力很强的“推拉式触发器”和“隔离-阻塞式间歇震荡器”,率先解决了国内无人解决的晶体管计算机运算稳定性难题,为确保441B整机稳定可靠工作奠定了基础。1970年初,慈云桂到上海调研时,了解到复旦大学有位从英国学习计算机软件回国不久的青年教师陈火旺,便想办法把他调来。陈火旺的到来使计算机系的弱项——计算机软件得到长足发展,也为计算机系培养了一支软件人才队伍,并在此后的441B-Ⅲ、151和“银河”机研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火旺后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年教师王振青不仅专业技术基础扎实,而且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工作十分认真细致。在研制441B计算机时就崭露头角,在研制151计算机时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研制“银河”亿次机时,慈云桂把他推荐到系副主任领导岗位,让他负责十分复杂的亿次机模型机研制和主机生产。王振青圆满完成了任务,成为“银河”机研制过程中唯一两次立功的人。在国防科技大学,至今流传着慈云桂副校长为蒙冤受屈长达10多年的青年教师耿鼎发伸张正义,据理力争,最终使他彻底平反,恢复党籍军籍的动人故事。耿鼎发此后在国防教育战线上工作30多年,成为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的部下的生活疾苦和各种困难,为他们可以与上级据理力争,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过半点私利。

作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创始人和领军人物,慈云桂连续担任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18年,为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与他的战友们共同创立的“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已成为全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他呕心沥血培养的“勇于进取、能打硬仗”的教学科研队伍,如今已成为国家计算机科技攻关的主力,取得了“银河”系列巨型机系统、“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自主基础软件等为代表的500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曾连续6次摘取世界超级计算机桂冠;他与他的战友们在实践中总结的国家利益至上、高起点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稳定性可靠性第一、在战斗中成长等许多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已渗透到全校师生血脉中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慈云桂是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为纪念他为我国计算机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力弘扬“银河精神”,1995年国防科技大学设立了“慈云桂计算机科技奖”,为他竖立了铜像,将他及学校其他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和事迹镌刻在“荣誉大道”上,悬挂于醒目位置,使其感人事迹代代相传。

作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也成为他家乡人民的骄傲。2007年1月,他当选2600年以来安徽省“百位文化名人之星”,与管仲、老子、庄子、曹操、朱熹、詹天佑、陈独秀等古今名人并列,其头像和生平事迹镌刻在合肥市星光大道的石碑上,供后人参观瞻仰。

慈云桂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他不懈奋斗的一生中的许多感人事迹,他身上体现的老一代科学家的宝贵精神品质,将永远成为激励青年一代成长进步的榜样!

猜你喜欢
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会
穿裙子的“计算机”
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2019中国计算机大会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