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慧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论著 护理园地·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分析
张志慧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 郑州 450052
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95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7例给予低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48例给予高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观察组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不同刺激频率,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以产生作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症状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其中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症状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脑卒中;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抑郁障碍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患者发病后由于心理落差较大,极易出现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倾向,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的绿色治疗方法,通过磁信号透过颅骨刺激大脑神经而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频率大小对患者的效果亦不相同[1]。本研究以2014-02—2015-03我院95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02—2015-03我院收治的95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经脑部CT、MR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检查确诊,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2]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3]中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不能配合治疗或中途转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49~79(63.48±5.91)岁;病程11~54(32.41±3.04)d。观察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8~78(62.99±6.05)岁;病程10~56(32.64±3.03)d。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采用磁场刺激仪(武汉依瑞德公司生产,型号:CCY-Ⅰ)治疗,采用8字形线圈,20 min/次,5次/周,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低频治疗,刺激部位选择右侧额叶背外侧区,线圈与头皮呈切线放置,频率设定为1 Hz,强度设定为90%的运动阈值,每刺激10 s间歇2 s,脉冲总数设定为1 000个。观察组给予高频治疗,刺激部位选择为左侧额叶背外侧区,线圈与头皮呈切线放置,频率设定为10 Hz,强度设定为90%的运动阈值,每刺激5 s间歇35 s,脉冲总数设定为1 500个。
1.3 观察指标 (1)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检查并对比,HAMD评分<8分为正常,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0~35分为肯定有抑郁症,>35分为严重抑郁症。(2)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共45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为重型。
2.1 2组抑郁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2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状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而卒中后抑郁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抑郁障碍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多倾向于原发性的内源性学说,其认为抑郁障碍是起始于脑干,同时通过丘脑下部、基底核到达放射冠区,终止于大脑皮质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传导通路[4]。而在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均会使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降低,引起抑郁。临床上多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引起自杀,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安全均造成重要的影响[5]。
经颅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痛苦、无创伤的绿色治疗方法,能够通过不同的频率达到治疗目的,高频(>1 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1 Hz)则是抑制的作用,通过在线圈中接入脉冲电流产生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实质内产生感应电流,刺激脑神经元,以对大脑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达到调节大脑皮质的目的[6]。该方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操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通过引起多巴胺、5-羟色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的改变,重建区域性功能,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基因表达,通过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达到改善抑郁障碍的目的[7]。研究显示,左侧大脑皮质与情绪行为的表达有关,右侧大脑皮质与情绪行为的退缩有关,在抑郁障碍发生时左侧大脑皮质可能出现活动性减退,右侧的大脑皮质会出现活动性增加[8]。本研究中,通过低频经颅磁刺激右侧额叶背外侧区,以及高频经颅磁刺激左侧额叶背外侧区的方式,用以改善患者的抑郁障碍。研究显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睡眠障碍、焦虑和认知障碍方面优势更为明显,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方面效果更为显著[9]。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经高频率治疗后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并未证实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睡眠障碍、焦虑和认知障碍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及抑郁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杨柳等[10]研究结果相符。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无痛、非介入性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通过不同刺激频率,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以产生作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症状效果确切,其中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效果更优。
[1] 王韵喃,杨轩,万赛英,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2 311-2 31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88.
[4] Murakami T,Hama S,Yamashita H,et al.Neuroanato-mic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poststroke affective and apathetic depression[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13,21(9):840-847.
[5] 张婧,赵文博,俞志鹏.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30-33.
[6] Hecht D.The neural basis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J].Exp Neurobiol,2013,22(3):173-199.
[7] 陶希,刘佳,邓景贵.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抑郁的远期疗效及血浆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6):416-420.
[8] Sung WH,Wang CP,Chou CL,et al.Efficacy of coupling inhibitory and faeilitato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o enhance motor recovery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13,44(5):1 375-1 382.
[9] 吴钢.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9):139-141.
[10] 杨柳,刘玉山,刘兰祥,等.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2):18-20.
(收稿2017-04-11)
责任编辑:王喜梅
R743.3
A
1673-5110(2017)17-0102-02
10.3969/j.issn.1673-5110.2017.17.034
张志慧(1987—),女,本科,护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Email:4552828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