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涛
开封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论著 临床诊治·
化瘀疏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朱 涛
开封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分析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采用化瘀疏通方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3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组各181例,常规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化瘀疏通方治疗,比较2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灌注量、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CBF、CBV水平增高,MTT、TTP降低,改善效果显著,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提升,与常规组比较分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气虚血淤型脑梗死病患予以化瘀疏通方治疗,能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脑梗死;气虚血瘀;神经功能;化瘀疏通
脑梗死具有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表现,大多因皮质脊髓束受到损伤所诱发,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率高,传统中医学将这类患者纳入“中风”范畴,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型病患居多[1]。针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病患,以往临床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学认为,该病当以通络、活血、益气为主[2]。为改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病情,本院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化瘀疏通方治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4-11—2016-11于开封市中医院就诊的362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各181例。常规组(常规西药治疗)女88例,男93例,年龄52~80(67.49±5.31)岁。治疗组(常规治疗+化瘀疏通方)女87例,男94例,年龄51~80(66.87±4.16)岁。2组病患均于发病后48 h内入院,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对所研究药物无禁忌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意识障碍;非气虚血瘀型脑梗死;不愿参与研究。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350 mg血栓通注射液(Z44023082,广东远大药业有限公司)+25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取0.5 g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H53020287,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取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H61022718,华东医药博华制药有限公司)口服,1次/d;并给予控制血压、甘露醇、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自拟化瘀疏通方治疗,处方:甘草6 g,鸡血腾10 g,当归12 g,丝瓜络10 g,天竺黄6 g,桑寄生15 g,红花12 g,全蝎3 g,牛膝15 g,炒僵蚕15 g,木香9 g。用开水煎煮后,取300 mL药液分2次口服,每日1剂。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观察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灌注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
1.4.1 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内容包括气短乏力、半身不遂、面色苍白、口舌歪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予以评估。
1.4.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利用NIHSS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估,测定内容包括上下肢运动、意识水平、构音障碍、肢体共济协调等,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越差,缺损越严重。
1.4.3 脑血流灌注量:利用CT灌注成像观察患者的TTP(对比剂峰值时间)、MTT(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CBV(脑血流容积)、CBF(脑血流量)。
1.4.4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内容包括洗澡、穿衣、进食等,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2.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的半身不遂、气短乏力、口舌歪斜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积分下降,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2 2组脑血流灌注量比较 治疗前,2组MTT、TTP、CBV与CBF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TT、TTP下降,CBF、CBV上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脑血流灌注量对比
2.3 2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30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分值明显提升,且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分)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患者因血液通路受阻,从而引起脑部供血,导致大脑组织受损,影响中枢神经功能,降低肢体运动能力[6]。中医将脑梗死纳入“中风”范畴,症状表现包括意识障碍、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以气虚血瘀型最常见。研究表明[6],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存在脑血流灌注量异常,腺苷会导致脑组织CBF上升,而病灶处CBF则降低,表明正常组织与病灶处CBF存在差异。脑血流灌注量的异常状态会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会受较大影响。虽然常规西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症,但总体疗效欠佳,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不理想。
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是因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所致,治疗目的在于使气血畅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化瘀疏通方包含多味中药,包括红花、当归、木香、丝瓜络、全蝎、甘草、天竺黄、鸡血藤、红花、桑寄生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具备扩张血管、抗血凝功能,当归能发挥抗血栓作用,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治疗中适用[8]。木香属于行气、理气药,可调中导滞、行气止痛;丝瓜络味甘,可祛风通络、清热止血[9];全蝎在半身不遂、偏正头痛、中风口歪治疗中适用,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可平肝熄风;天竺黄可抗炎镇痛、凉心定惊;鸡血藤可舒筋活络、活血补血,在血虚萎黄、麻痹瘫痪等病症中适用;桑寄生味苦甘,可强筋骨、补肝肾;炒僵蚕味辛咸,可化痰散结、祛风止痛;甘草对诸药有调和作用[10-11]。
化瘀疏通方中多味中药合用,可进一步改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有效调节机体功能,使局部微循环改善。该药方还具备脑保护作用,能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采用化瘀疏通方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与使用西药治疗的常规组相比,积分下降更明显,表明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更确切。另外,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脑血流灌注量改善,CBF、CBV与用药前相比增高,MTT、TTP降低,效果优于常规组。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常规组,表明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常规组更显著。治疗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发生明显变化,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因此,化瘀疏通方能改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症状,纠正脑血流灌注量异常状态,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1] 黄婷婷,谭峰,徐丽红,等.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6):1 230-1 232.
[2] 冯容,张欣,陈永斌.龙蛭汤对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3):225-227.
[3] 唐石磊,高园林.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血液黏度及凝血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4):161-164.
[4] 郭敏,李奎臣.益气通脉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3):153-154.
[5] 何爽,王小龙.大补元气破血逐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 144-6 145.
[6] 李慧英,蒋初明,高永红,等.急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相关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4):385-388.
[7] 林力,彭小祥,石浩,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11):59-61.
[8] 石江伟,于涛,高秀梅.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14):2 160-2 166.
[9] 纪永毅.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脂必泰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 168-2 170.
[10] 董雯,李保玉,屈园利,等.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6):580-585.
[11] 刘爽,周震,张玉莲,等.化痰通络中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治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 066-2 069.
(收稿2017-05-12)
责任编辑:王喜梅
R743.33
A
1673-5110(2017)17-0082-03
10.3969/j.issn.1673-5110.2017.17.027
朱涛(1972—),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ztwym9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