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005)
运动人体科学
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李 斌
(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005)
目的:讨论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针对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干预方式,增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等研究方法对干预前后指标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身体健康指标25个包括:身体形态指标6个、身体机能指标5个、身体素质指标14个;心理健康指标13个包括:心理症状9个和性别角色异化4个)。结果:数据显示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中各项测试指标在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前后有多项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症状自评结果显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症等指标上出现差异或显著性差异,角色异化测量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异化在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比干预前高13.3%。结论: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建议各高校应建立传统武术运动干预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
传统武术;运动干预;女大学生;身心健康
Abstract: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terven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pose better intervention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by literature review, experimental method,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and test method to analyze 25 body health indexes, including 6 body shape indexes, 5 body function indexes, 14 physical fitness indexes; The 13 mental health indexes include: 9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4 gender roles alienation. Results: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 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ody shape, body function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oject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of self-evaluation showed that somatiz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terror and Psychosis and other indicators on the differences 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ole of alienation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bisexual personality alie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ojec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an the intervention before the high 13.3%. Conclusi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oject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and signi ficance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ovement to intervene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exercise intervention;female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国家实力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首要和核心的任务,高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健康的体魄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健康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然而,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部每2年对全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发布公告,其公告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长跑耐力各方面素质呈逐步下降趋势;肥胖、视力不良、心理疾病等不良状况增加[1]。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高校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表现出运动能力下降、体质弱,心理弹性水平差、独立行为能力不够、依赖性高、虚荣心强等现象。为了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本人电话咨询了山东省某高校体能测试负责人并取得了2016年全校女生体测具体数据。数据结果显示:全校13 595位女生(除出国在外),参加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项目测试的人数分别是13 068人和13 053人,2个项目不及格人数分别是2 209人和4 949人,不及格率分别是16.9%和37.9%。BMI数据显示509人不达标,也就是说每100位女大学生中有近4人是肥胖或廋弱。另外,有235人申请免测,这几乎意味着每100位女大学生中就有2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等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运动。
因此,本文在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问题日益突显的情况下,意图通过传统武术项目的运动干预,从实证的角度解释该运动项目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中“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三个维度[2]。旨在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增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而针对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干预方式。
以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人体测量与评价》《体能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大量书籍,搜集、整理、研究、分析了报纸、期刊及网络中的相关论文500余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充分的参考数据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从烟台大学2015年入校的女大学生中随机筛选出60名作为实验对象。筛选条件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分数结果为基准,选择60分到89分之间的女大学生(已剔除病理性和意义不大的个体样本)。
实验时间:2016年3-7月进行初级长拳学习和训练;2016年9月-2017年1月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和训练;2017年2月-6月进行散打运动学习和训练。
选取初级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和散打运动为干预手段的原因:1)初级长拳包含弓、马、仆、虚、歇等步型,可发展学生平衡能力;拳、掌、勾等手型变化及上下肢动作配合,可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套路中“踢腿”“摆腿”“架掌”等动作能提高学生上下肢柔韧性,“腾空”动作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2)太极拳动作舒缓,动静结合,讲究呼吸、动作和意念配合,要求精神灌注,排除杂念,心静神清,可极大地舒缓心情,降低焦虑;3)散打运动是对抗性项目,对学生力量、速度、反应等能力要求较高,对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克服恐惧心理、培养自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干预手段:为期4个季度,前3个季度为运动干预实施阶段,后1个季度为最终数据采集阶段,包括仪器测量和问卷调查,以及最终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2.3 问卷调查法 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ymptoncklist90,scl-90)和性别角色测量表(BSRI),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数据资料,进而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所用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症9个方面的90个问题;性别角色测量表包含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分量表各20项,共计60项性格特征描述的形容词和短语,由心理健康专家郭冬梅和王晓刚设计。问卷调查时间为初级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散打3项运动干预结束之后,调查形式为现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60分,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其中,症状自评量表评定时间为“近一个周内”。
1.2.4 专家访谈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体育测量与评价》《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等要求,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研究人员崔艳艳(博士)、体育教师侯冠林、武术教师王开文(教授)、心理健康指导师王晓刚等有关专家访谈结果,确定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为女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性别角色异化3个维度下的38个量化指标。
1.2.5 测试法
1.2.5.1 体格测量 测试时间为上午(早饭后2h),身着短裤、短袖、衬衫,赤足。身高、胸围、腰围、臀围读数以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体重读数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1.2.5.2 身体机能测试 身体机能测试包括血压、脉搏、肺活量以及台阶指数。台阶指数测试:台阶高度的台阶为30cm,节拍器设定每分钟120次(每上、下一次为4动),上下台阶运动5min。脉搏测量:运动结束后取坐位姿势休息,测量1min~1.5min、2min~2.5min、3min~3.5min共3次脉搏。
1.2.5.3 身体素质测量 考虑到测试指标的全面性、敏感性,综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测量与评价》《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以及专家访谈结果,试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身体素质指标有柔韧、灵敏、力量、平衡、协调5项测试指标。测试内容及计量:高台压腿(静态,前额与脚尖距离,cm);转肩(两手握距,cm);坐位体前屈(双腿,cm);1min象限跳(轮数);直尺反应(s);单手握力(kg);背力计(kg);1min仰卧起坐(次);立定跳远测量仪(cm);闭目单脚站立(s)。
1.2.6 数理统计法 通过实验前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输入与分析。
2.1.1 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是定量化描述人体外部特征的重要方法。某一单项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体质”优劣,只有综合地加以评价才能反映出学生体质的全貌[3]。根据“国际体力测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方案以及国内外许多教科书,概括起来主要有体格测量、身体成分测量和体型测量等方面。体格测量是对人体外部形态,包括体重、长度、围度、宽度在内的各种测量。体格测量不仅是反映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水平的重要方面,而且对运动员选材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体格测量为身体形态测量的主要指标。
从表1可以看出,进行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身高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女大学生的身高有一定的增长,可能是经过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导致的身高的增长,也可能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后期,进入大学后,她们的身高还会有一定的增长,因此无研究价值。干预后,女大学生的胸围、腰围、臀围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女大学生身体形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可能是经过武术运动干预的结果,也可能是青春发育后期发育的结果,无法得出科学结论。BMI指数在干预前后均在正常范围,且变化极小,无参考意义。
体重方面,传统武术项目干预后女大学生的体重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分析其原因,在身高、胸围、腰围、臀围均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体重有所下降,表明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于改变女大学生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经过一定时期的武术运动干预,女大学生的肥胖度有所下降。可以得出: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别是在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中国青少年肥胖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武术运动干预的效果,给广大青少年以启发,期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降低青少年的肥胖率。
2.1.2 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影响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系统、器官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强弱是反映人体生命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评定指标[4]血压、脉搏、定量负荷台阶指数和呼吸系统机能评定指标肺活量作为运动干预后的测量指标,并依此分析论证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健康的影响及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进行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收缩压的值有一定的增长,而舒张压的值也有一定的变化,血压存在着差异。说明经过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心脏的收缩功能,心脏的输入、输出功能有一定的增强,即心肌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在脉搏方面,经过一定时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脉搏的值有一定的降低,且与干预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说明心脏的做功功率增大了。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进行一定时期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脏的功能。
表1 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各项身体形态指标的结果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从肺内呼出的最大气量叫肺活量。肺活量大表明肺泡内气体交换面积大,所以肺活量可以代表人体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肺活量是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即呼吸机能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2肺活量的值来看,传统武术项目运动项目干预后,肺活量的均值增加了305.66ml。分析其原因,经过一定时期的传统武术运动项目干预后,出现了呼吸肌力量的增加,肺或胸廓的弹性增加,从而导致肺部的容积增加,进而导致肺活量的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前后,台阶试验的值存在显著性差异,有一定的增长。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主要用以测定心血管系统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台阶试验指数越大,则反映测试者心血管的机能水平越高。测量结果可以描述为经过一定时期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心脏以及周围血管的收缩能力增强,进而导致心血管的系统功能的增强,同时也间接地反应了女大学生耐力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于改善女大学生的心血管机能和呼吸系统机能有良好效果,对提高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和耐力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
2.1.3 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5]。身体素质一般包括柔韧、灵敏、力量、平衡、协调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以及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6]。
由表3可以看出,经过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的柔韧、灵敏、力量、平衡、协调五项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柔韧指标数据显示出在左腿柔韧性的数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右腿柔韧性、肩部柔韧性的数值上存在着差异。在腰部柔韧性的反映指标上,即坐位体前屈的测试值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对女大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其柔韧素质的提高是有一定效果的。分析其原因,传统武术项目运动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柔韧素质。在基本内容进行之前,学习者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压腿、压肩、涮腰等热身运动。武术基本功练习中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动作极大地拉伸了下肢韧带,提高了腿部柔韧性,而套路中“架掌”“亮掌”“乌龙盘打”等动作又能充分地发展肩部韧带的延展性,提高了肩部柔韧性。武术运动讲究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很多动作要求“以腰带肩”,又以“前伏后仰”形态加大动作幅度,加之“转身”“翻腰”等姿态,促进了腰部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发展,提高了腰部韧性的发展。
灵敏指标数据显示,经过一定时期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灵敏素质的各反映指标均发生变化,趋向良性发展。分析其原因,武术套路自身就是“攻”与“防”的结合,武术动作中包含大量的闪、展、腾、挪等攻防基本技术,这些动作是习武者身手灵活敏捷的体现。另外,散打运动中的进步、撤步、左右偏闪等步法,更从专业的层面上提高了女大学生迅速移动和反应的能力。武术套路演练要求节奏分明,或疾如劲风,或缓如流水。这就要求习武者能准确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也说明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控制动作的幅度及速度等,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灵敏素质。
表2 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各项身体机能指标的结果
力量指标数据显示,各项力量素质的测试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且在立定跳远的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力量测试指标的值上存在差异,表明一定时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力量素质。分析其原因,女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武术的运动特点决定的。例如,武术套路中的弓、马、仆、虚、歇步型和跳跃动作等,经过长时间练习后,能使女大学生下肢力量得到显著提高。散打运动是对抗性项目,其核心进攻技术是踢、打、摔。在蹬、踹、鞭等各种腿法练习时,女大学生腿部力量得到锻炼;在一次次击打拳靶和沙包的各种拳法练习中,胳膊的力量自然得到极大提升。因此,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于改善女大学生的力量素质非常有效。建议在以后的教学或练习中可以采用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的办法来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的力量素质下降的现状,进而提高我国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平衡指标数据显示,经过一定时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的平衡能力反映指标的值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分析其原因,学习者在进行武术练习的过程中,经常做弓、马、仆、虚、歇等基本步型的练习,套路中“弹腿冲拳”“提膝亮掌”等单腿支撑以及跳起腾空和落地平衡的动作练习,增强了女大学生对动作定式、重心平衡、重心移动等的控制能力,即提高了其前庭分析器、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因此,进行一定时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可以增加女大学生的平衡能力。
协调指标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协调性指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经过一定时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跳绳的次数明显增加。这说明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女大学生的协调能力。分析其原因,武术套路练习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各种动作少有是靠单一肢体完成的,更多动作是涉及双臂、双腿或上下肢相互配合,同时做相向或相对运动才完成的,这对提高女大学生协调能力有良好效果。太极拳习练亦强调协调和配合,讲究“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谓之“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合”)。散打运动是接触性对抗项目,不是单纯的动作演练,实战过程中需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有效的进攻和成功的防守,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训练中大量练习拳法、腿法、摔法和步法相互配合的技术动作。因此,女大学生在传统武术项目运动训练中提高了自身的协调能力。
高校环境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时也给了他们学习、生活和就业等众多压力,不少大学生面临着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冲突,如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和情绪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本次测量使用量表的问题设计,经有关心理健康指导专家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群体生活环境做出改良(表4)。
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经过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症等指标上出现显著性差异。
躯体化指标数据在干预后数值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大量研究证明躯体化症状的出现往往和长期存在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7]。武术运动除注重人的形体修炼外,还讲究精、气、神,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内外结合、身心俱修,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太极拳特别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的提高与身体自尊水平呈正相关。因此,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于削减女大学生躯体化症状起到了良好作用。
抑郁情绪会对健康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当外界环境对个体内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会对个体产生心理压力,而一旦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就会累积形成“隐性能量”,这种“隐性能量”具有攻击性。而这种未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能量”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8]。通过表4可以看出,经武术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抑郁症状前后水平呈显著性差异,抑郁程度大大降低。分析其原因:1)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产生“运动快感”,而这种“运动快感”对于抵制不良情绪有着积极作用;2)武术长拳和太极拳动作优美,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练习者往往沉浸在其中,忘却自我;3)武术套路每个动作都具有“攻防”涵义,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心理可以在这里以或踢、或打的形式彰显出来。另外,散打运动是接触性对抗项目,运动形式紧张而刺激,对消除个体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对练、打靶、踢靶和沙袋是学生情绪宣泄的直接途径,使得平日未能表现释放的“攻击性能量”及时得到释放,从而消除了抑郁心态,促进了人的身体健康。
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的威胁所反映出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长时间的焦虑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伤害。表4数据显示,武术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焦虑症状呈现显著性差异,干预后的女大学生焦虑水平大幅度降低。分析其原因:体育运动可以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产生重大影响[9]。学者王全军在研究中提出,武术运动可以使大学生心境趋向良性发展[10]。武术散打运动有降低焦虑水平的效果,包括降低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武术散打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拼搏的精神,使学生体魄强健,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散打运动因其接触性对抗而紧张刺激,此状态下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和雄性激素的分泌[11]。肾上腺激素可缓和神经以及促进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而雄性激素水平在女性生理中作用更不容忽视,与男性相比,女性体内雌雄激素的相对水平比各自的绝对水平更重要,这也是女性更容易情绪紊乱的一个原因。
恐怖是个体对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等因素未知或不确定而产生的应激性心理反应。较男生相比之下,女生恐怖心理居多。女性与生俱来的不安全心理特征既有传统文化留下的烙印,也有现代教育的缺失。表现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往往在生活中需要给予更多的保证和确凿的条件才愿意去做。表4显示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恐怖心理机制水平显著下降。分析其原因:初级长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套路演练,套路演练中的一招一式实际是攻与防展现。在套路演练的过程中完成了和假想敌的对抗,因而削弱了对对手的恐惧。散打运动是接触性的对抗项目,在完成了假想敌的任务之后转而进行实战对抗是理论走向实践的尝试。这种尝试是刻骨的、真实的,是摆脱恐怖走向勇敢的表现。因此,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是提高女大学生运动能力,特别是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是增强女大学生自信心,克服女大学生恐怖感的有效手段。
精神症是影响女大学生学习、择业、恋爱、生活的一个问题,也是造成许多女大学生自残、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表4数据呈现出武术运动干预后女大学生精神症水平下降的良好现象。分析其原因,武术运动有急有缓,一张一弛、动静结合。适中的运动会促进脑下垂体内啡肽激素的分泌,大脑释放的这种内啡肽物质可以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产生愉悦感。长年习武者都往往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这都与内啡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另外,散打运动的实战演练,需要运动员在赛场上精神高度集中,一切与比赛无关的烦恼事情皆抛于脑后,全心地投入运动,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一场高度紧张的赛事结束后,精神和肉体都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放松感。这种极度落差效应本身就是对神经的锤炼,能够使人对精神紧张和外界刺激的忍受力加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年的传统思想教育下孕育出中国女性文静、温柔、善良、贤淑、顺从、矜持等性格气质。具有这种东方特色之美誉的中国女性,曾是国人的自豪。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恋爱等压力也与日俱增,其传统女性的特征在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例如表现出软弱、依赖、胆小等特点。伴随着害怕吃苦、不堪挫折、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等性格缺陷,少数女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弃学、轻生等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研究两性角色差异,并设计了性别角色测量表(BSRI)。研究认为人类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男女性别(sex)差异之外,还存在社会性别角色(gender)差异[12]。钱铭怡研究指出传统上的绝对的性别角色是不完善的[13]。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性别角色相比较,双性化人格个体自尊心强、独立性好、自信心高,能较好、较快地适应环境和融入社会。因此,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14]。
资料显示,贝姆在美国大学生中测得双性化比例数据27%;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大学生(含男女生)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比例大约各占四分之一;另一些学者则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偏低,在15%以下,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更低,在5%左右[15]。这些数据偏差应该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测量表差异有联系。
为确保数据测量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特别邀请心理健康专家郭冬梅女士和王晓刚先生参考国内外资料,并结合我国地域文化和时代信息对所用性别角色测量表进行了设计改良。量表包含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分量表各20项,共计60项性格特征描述的形容词和短语(表5)。
表5数据显示,实验组在经过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后,女生男性化人数为9人,所占比例为15%,比干预前所占比例高出8.3%。双性化人数为14人,所占比例为23.3%,比干预前所占比例高出13.3%,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有向双性化人格发展的良好趋势。分析其原因,武术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礼让谦逊的优秀品德。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日渐熏陶,潜移默化,塑造出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特别是散打运动这项曾一度被男人统治的项目,乃是实战双方身体、心理和技能的较量。运动所能用语言表示的刚毅、坚强、拼杀、勇敢等词语都是传统意义上描述男性气质的用语。训练场、比赛场上到处是力量与速度的激情,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男性气息。女大学生长期在这种气氛中挥汗训练,无形之中会被熏陶感染。训练是苛刻的,比赛是残酷的,在教练的呵斥声中,女大学生义无反顾地进攻、重击,声嘶力竭地呐喊,此时此景,内心也没有了女性和男性的概念了。这些因素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性格气质,导致了女大学生女性角色出现趋向男性角色的异变的现象。因此,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在构造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运动干预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性别角色异化中的多项指标发生良性变化,呈现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良好趋势。因此,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2)传统武术项目的健身价值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体育与健康理念下,通过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提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建立高校体育运动干预大学生健康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3)运用传统武术项目中的多种运动形式对女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又以衡量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多元化指标为论证依据进行综合讨论分析,是本研究对科学性、严谨性和合理性的一次求证。
高校女大学生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我国传统武术运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可改善自身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这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给当代女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1]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EB/OL].http://www.hzxjhs.com/html/201309/22/53511.html,2017-05-25.
[2] 贾秀雯,贾雄.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指标体系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61-63.
[3] 黄明教,李文杰.体育统计与科研量化设计[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36-14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9-177
[5]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8-129.
[6] 金玉子.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4):84-86
[7] 张朝辉,宋景贵.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39-644.
[8] 程欣泉,苏冠源.浅析武术散打运动对于负性情绪宣泄的积极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0):81-82.
[9] 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2.
[10] 王全军.七项体育运动项目对高校大学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29(2):140-143.
[11] 奚耕思,张武会.抑郁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64-69.
[1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 钱铭怡.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应用心理学,1999,5(1):14-18.
[14]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当代大学教育,2004(4):86-88.
[15] 王中会,王晶.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身心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811-815.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 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G804
A
1004 - 7662(2017)06- 0080- 07
2017-06-15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YB15026)。
李斌,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