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下电子信息类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0-11 03:16刘会衡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校企协同

刘会衡

(湖北文理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高校转型下电子信息类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会衡

(湖北文理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校企协同是地方高校转型下培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存在地理位置欠佳、地方政府引导不够、合作层次低、“一头热”和服务企业能力不足等现象。本文针对地方高校转型下电子信息类人才校企协同培养问题,从加强地方政府引导,做好制度和机构保障;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做好企业利益保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培养人才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对策。

校企协同;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旨在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并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训人才,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又指出[2],要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3],明确指出了地方高校转型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要求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因此,地方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市场需求的直接驱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指出,深化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化合作,协同培养。

一、校企协同的概念与优势

校企协同的本质是合作育人模式的创新[4],它是一个包含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需要高校、企业、行业、研究院所、地方等多方协同、参与育人的全过程。校企协同是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协同,能为校企双方带来最大化的效益。第一,校企协同,优势互补。通过高校弥补企业育人带来的理论不足问题,通过企业弥补高校育人带来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问题。第二,校企协同,资源共享。通过共享双方的软硬件资源,可以让资源效用最大化,有利于改善和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模式,有利于缓解企业部分尖端设备和技术不足问题。第三,校企协同,互利共赢。通过校企协同,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对高校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有益的补充,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缝对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协同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智力资源,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企业的工程质量水平,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电子信息类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型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5]。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包括地方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专业人才的短缺仍是我国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严重瓶颈。造成这一供需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实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造成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和企业需求能力的不匹配,且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校企合作,也一直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校企合作,但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电子信息类专业尤为明显。

(一)地理位置影响较大

地方高校很大一部分处于非省会的二线、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电子信息类企业较少,且缺乏高科技企业,这就导致很多校企合作项目难以开展和深化。以湖北文理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目前开展合作较为深入的企业有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恒盾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外地企业。但由于襄阳市与这些企业的距离比较遥远,学生在异地实习实训,涉及经费、管理和安全等系列问题,实习实训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下,难以达成规模效应,合作广度深受影响。而与学校这些专业进行合作的本地企业可以接纳更多学生,但因专业对口性较差等原因也难以大量安排学生实习。

(二)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够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高等教育对企业、公司的直接效益不明显。于是,一些企业对教育缺乏热情,不愿意与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从而让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还没有起到主导和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的许多环节上还需强化政府的作用,尤其是相关的扶持政策及相应的配套措施[6]。

(三)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由于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一些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仅是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相互开展学术讲座、联合申报高校项目等内容上,并未进行协同办学等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企业并未全部参与其中。因此,当前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内容浅显,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四)存在学校“一头热”的情况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绝大部分都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合作都是学校主动地去寻找和联系企业,或者是以建立实验室为纽带来带动合作,很少有企业主动来联系地方高校的。有些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无关,面对目前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不与高校合作同样能招揽到人才;企业毕竟是需要盈利的,有些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仅对高校有益,并未对企业带来效益;有些企业,尤其是地方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提供的实习岗位偏少,难以满足高校实习的需求;有些企业也因为规模小、生产压力大等原因,担心安排实习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总之,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导致了企业并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实习实训主要依赖于设备或程序,鉴于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仪器设备的成本、项目程序的保密和学生的人身安全等因素,这类专业寻找合作单位更加困难。

(五)地方高校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互惠双赢。地方高校也愿意服务企业,但能力有限。其一,教师队伍普遍缺乏行业经验和工程背景,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能力不高。其二,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跟一流大学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相对而言,也更难以承担企业高端和前沿的科研课题。其三,地方高校教师获取项目支持的力度较小,这也造成了企业的某种定向思维,认为一流大学更能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这也无形加大了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难度。

三、地方高校转型下电子信息类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措施与对策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与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电子信息类专业也与相关企业在人才的协同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校企协同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这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全过程的协同。

(一)政策引导,制度先行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要良性发展,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可出台和健全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免税收、政府补贴、项目支持、资金扶持等,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还要给予地方高校政策和经费支持,让教师通过项目来提升技术水平,让高校通过项目来服务企业,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受益。总之,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引导,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促使校企合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高校和企业作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参与方,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驾护航。以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校企协同为例(如图1所示),通过组织机构的设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能系统、有效地协调好校企双方的软硬件资源,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机构和制度保障。

(二)互利共赢,利益保障

校企合作只有互利共赢才能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应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和科研难题,这样企业才愿意与高校合作。

1.地方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

要提升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首先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比如高校应主动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中去,去发现和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而不能等到企业有问题了,再派教师过去,这可能因为不熟悉企业相关技术而无法解决问题,让企业对高校失去信心。

图1 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机构设置

2.地方高校要鼓励教师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结合企业生产难题,联合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同时可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同时落实了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此外,地方高校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强化应用技术性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让企业看到地方高校服务企业的力度,增强企业服务高校的意愿。

3.地方高校要提升特色行业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的整体科学研究能力虽然与一流大学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区域优势,结合地方的特色行业,打造特色专业,提升特色行业的服务能力。以襄阳市为例,市政府目前在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为此,我们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汽车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开发能力,掌握汽车电子产品及汽车信息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开发能力,从而使教师和培养的学生能够服务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双赢,这也使得本专业成为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三)优化体系,协同培养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双方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共同研究,实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训能力,力求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校企协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市场需求的岗位能力相匹配,而企业是始终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只有企业才真正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具备什么能力。为此,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制定。以湖北文理学院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首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讨论和反馈,最后才形成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转型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四平台三体系”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四平台”指的是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知识平台和课外实践与创新平台。笔者所在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实施大类培养,各专业在一二年级完成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的学习,其中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在一年级完成,包括数学、物理等通识课程;学科基础平台则在二年级完成,这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则在三、四年级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我们实时优化了培养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4G移动通信技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移动通信基础、4G通信技术、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课外实践与创新平台,则贯穿一至四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职业技能训练、参加学科竞赛等来获得相应学分。“三体系”指的是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测评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还非常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等的教育,以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融入企业中。人才测评体系则由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完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评价。通过人才测评体系可实时、动态地监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职业成长过程进行有效督察,并建立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需求。

图2 电子信息类专业(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人才培养体系

2.校企协同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

企业要在育人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一年级,企业主要通过专业讲座和专业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协同高校完成人才测评基本档案的建档工作;二年级,企业主要完成认知实习、专业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专业,熟悉行业,并注重学生企业文化的熏陶;最后两学年的专业知识平台,则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完成。以笔者所在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4G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全部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来讲解,实验环节也同样由企业完成,这样能充分利用工程师的工程背景和行业经验,以实例引导课程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校企协同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笔者所在学院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企业来完成。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其中,专业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主要完成通信系统的设计、测试与仿真等任务,聘请了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来校内完成指导工作,企业带项目过来,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毕业实习为2~4个月,考虑到学生实习的成本和安全等因素,我们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聘请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来学校对学生进行LTE相关理论的强化培训,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派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时间1个月。完成理论强化后,再由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建立的人才测评基本档案,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项目和岗位实战,时间为3个月。实习期间学生往返路费等由学院补贴,基本生活费则由企业补贴,这样让学生无后顾之忧,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工作上。毕业设计由学生自主选择,既可以由校内老师指导,也可以把毕业实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由校外导师指导,这样加大了毕业设计的自由度,能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师资

“双师型”师资具有行业工作经验,能在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首先,地方高校或相关学院要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比如免除教师的工作量,给予教师业务补贴、职称评定优先等,以提高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和高校要协同制定教师实践锻炼计划,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师参加不同的工程项目,配备高级工程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做好跟踪与反馈。此外,企业和高校要协同做好教师实践锻炼的考核与认定工作,教师参加到企业实践锻炼,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而不是像理论培训一样获得培训证书。因此,校企双方要制定教师实践锻炼的认定和考核标准,让教师既无后顾之忧,又要学有成效。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下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达到深度合作,进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企业三方都应起到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地方高校要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以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企业要从自身发展和解决生产难题需求出发,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实践性很强,只有企业全方位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做到协同,才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 毛海英,曾青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与创业驾驭改革——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解读[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68-71.

[2] 王学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解读[J].安徽科技,2015:5-9.

[3] 陈昌芸,侯长林.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6(22):72-78.

[4] 杨 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194.

[5] 陈得宝,李 峥,方振国,等.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大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5(7):91-94.

[6] 喻忠恩.论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3-36.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tal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such as po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insufficient local government guidance, low level of cooperation, hanging in the balance and lack of abilities to serve enterprises in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of local colleges. In response to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irst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ocal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provid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Secondly, colleges need to enhance the abilities to serve enterprises to ensure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Finally,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optimize th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 talents collaboratively.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local college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alent training

(责任编辑:刘应竹)

College-enterpriseCollaborativeTraining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ElectronicInformationTalentsintheContextofLocalColleges’Transformation

LIU Huihe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G642.0

A

2095-4476(2017)09-0073-05

2017-06-26;

2017-09-07

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6049)

刘会衡(1979— ),男,湖北黄石人,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校企协同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电子信息工程系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