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园+李师师
【摘 要】影片《摔跤吧!爸爸》2017年5月5日在中国内地低调上映,上映当天,排片只有13.3%。上映十天之后,国内票房收入一路高升,院线终于承认了它强大的票房生命力。虽然节假日刚过,但没有影响观众买票观影的热情,终于,在观众的呼声中,院线排片增加到27.5%。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叙事简单、故事俗套的影片化“腐朽”为“神奇”呢?除了审美客体(影片本身)的制作精良外,最重要的原因离不开片中原型的表现和接受主体(观众)的期待视野获得的满足。
【关键词】审美客体;接受主体;原型理论;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84-02
一、高水准的审美客体
《摔跤吧!爸爸》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的摔跤冠军,却因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事业。他有4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教女儿们摔跤,努力使女儿成为世界级摔跤手。影片没有好莱坞大片中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特效,没有激烈火爆的打斗场面,也没有当前国内屡试不爽的大IP,只是很程式化地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但是这并不妨碍该片富有艺术感染力。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好莱坞大片和IP电影才可以获得高票房。《摔跤吧!爸爸》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获得了观众的赞誉和高票房收入。演员的表演、题材的选择、后期的剪辑等,都成为该片的加分项。
首先,从演员的表演来看,路易吉·契亚里尼认为:“演员必须从表演技巧中感到表演的乐趣,通过这种乐趣感到自己深远的主体性。”[1]作为印度“国宝级演员”,影片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扮演者阿米尔·汗,其演技观众在之前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已經见识过了。此次阿米尔·汗在影片中需要扮演角色的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年龄跨度相当大。影片先从角色的中年时期开始拍摄,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他认为那样不够真实,当演员最“有趣”的部分就是真实地体验角色。为了演好角色的中年时期,阿米尔·汗先是增肥54斤,完成这部分的拍摄任务后,又疯狂减重,仅用4个月时间,就将体脂率从37%减到9.6%。同样敬业的还有扮演摔跤选手的女演员们。她们在影片开拍前几个月就进行摔跤训练,训练程度堪称专业级别,即使受伤也坚持训练。
正是因为演员们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部精彩而又震撼的影片,同时也向世人证明,女性一样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次,一部成功的影片应该“以内容为王”,主演兼制片人阿米尔·汗在采访时说:“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想反映社会问题,只是想单纯讲好一个故事。”该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现实生活中的摔跤故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印度北部靠近新德里的一个城邦农村中。在一个女性还未完全解放的国家里,让女孩练习摔跤,在当时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那时,摔跤完全是男性从事的事业,但这位父亲顶着巨大的压力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摔跤冠军,千千万万个印度女孩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最后,影片在剪辑方面,节奏紧凑、轻快。与以往的印度影片不同,《摔跤吧!爸爸》去掉了大量的歌舞镜头。比如,影片中上一个画面是两个女儿跳进水里,而下一个镜头已经是母亲在家里帮女儿擦头发换衣服的场景了。在表现女儿对父亲的训练感到厌烦、心存埋怨时,是通过影片中节奏轻快的插曲来完成的。
歌词大意是“宽待以他人,严律于孩子,老爸啊,请别这么狠心。老爸,你这么严格,我们真的很受伤,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俩还是小孩子,这么多训练啊,都活不下去了……老爸像反派人物板着脸,让我俩‘死在他手里。在你眼中,我俩就如此差劲,谁都比你好。老爸,放过我们吧,印地语电影里的坏蛋都比你好。老爸,你这么严格,我们真的很受伤,老爸啊,老爸啊。”
这样的剪辑,不会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带着观众进入到故事里。
二、接受主体的原型被激活
荣格原型理论具有两种含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第二,原型具有内容的含义。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2]当原型被人们意识到其存在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各种具体化的内容,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摔跤吧!爸爸》用陈旧的叙事模式讲述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故事。但它能够化“庸俗”为“神奇”的原因,就是它表现了原型,激活了原型,以真实故事为素材表现了奋斗与梦想,使影片极富感染力。影片真正吸引观众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中的原型本身。例如,影片中吉塔和巴比塔代表的就是奋斗原型和英雄原型。当然,在荣格原型理论中还有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等。原型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要具有相同的基本原型,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吉塔和巴比塔代表了千千万万人在为理想奋斗,和社会做抗争。影片将两姐妹的个人命运纳入到全人类的命运中,她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所以影片拥有广泛的吸引力。
三、观众的期待视野得到满足
一部影片是否成功,除了自身的质量之外,还有观众的接受程度。经典的影片,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长的艺术生命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凭借的不是炫酷的高科技,也不是新颖的叙事手法,而是影片讲述的故事本身,要让观众感受到它的真诚、真实,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认为,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在影视作品中也是如此,在研究影片时也必须重视观众的接受过程。在接受美学中,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3]由此可以看出,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了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影视作品中也应该如此。
美国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受到各个国家观众喜爱的原因,就是电影制作者善于分析观众的心理需求,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摔跤吧!爸爸》讲述的是在一个女性被严重歧视的国家里,两个女孩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人生,勇于和世俗进行抗争,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首先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成长、努力、尊严等主题就已经深深打动了观众。从刚开始不被人看好的弱势群体,到最后不仅实现了个人理想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是中国观众喜欢的主题,也是世界观众喜欢的主题。影片中的“个人奋斗”和好莱坞影片中的“英雄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体育竞技类影片一般是男性观众比较多,而《摔跤吧!爸爸》所表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主选择的情节,吸引了大量的女性观众。而女性问题,看似是印度这个国家的问题,实则是世界性的问题,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彻底解决。不管是“个人奋斗”还是女性问题,都与观众的“期待视野”相契合。
父爱如山,影片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即从小训练两个女儿的阶段,以及女儿长大后发生分歧的阶段。刚开始,两个女儿接受训练是被动的,被迫穿上运动服、被迫早起训练、被迫剪掉长发。此时女儿对父亲只有埋怨,不明白父亲这样做的原因。直到看到14岁的好朋友嫁给一个未曾谋面的男人时,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自主选择,才由被动化为主动,心甘情愿接受训练。
这段情节很容易使我们想起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强迫我们做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学习各种乐器等。等我们长大之后就会庆幸有这样的父母,这段情节能够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
第二个阶段是大女儿长大后进入国家队,当她离开父亲接触到新的事物和新的教练之后,开始重新留起了長发,和父亲的理念发生了分歧。在大女儿和父亲的一场较量中,场面极富戏剧张力,很多观众的内心都是揪着的,都在为父亲提着一口气,结果以父亲的失败而告终。当大女儿认为自己赢得了胜利的时候,小女儿却认为父亲的技术没有问题,只是父亲老了。虽然大女儿把父亲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但父亲不记恨孩子,在女儿最需要他的时候,毫不犹豫来到她的身边。在这个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父母,可能在某一瞬间你会突然发现,父母已经老了。
影片的结尾是对主题的升华。在结尾那场重要的比赛中,观众本以为父亲会陪在女儿身边,但影片制造了父亲的“缺席”。本来观众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就会有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超出观众原有的期待视野,使其感到振奋。[4]在竞赛最关键的时刻,镜头出现的是女儿小时候掉进水里的画面,画外音是父亲告诉她们:“要记住,爸爸不是每次都能赶来救你,有时候你要完全依靠你自己。”最后,大女儿吉塔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到了世界冠军,完成了个人成长和对主题的升华。但父亲的座位依然是空的,此时观众的内心是紧张的,替父亲紧张,担心父亲会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好在比赛结束后父亲出现了,一句“你是我的骄傲”,顿时让多少儿女热泪盈眶。在人生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父亲不会总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会成长,学会依靠自己。
四、结语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离不开精良的制作团队,但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是片中原型的表现,让影片极富感染力,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观众和剧中人物同甘共苦,激励着人们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基多·阿里斯特勒.电影理论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287.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75f8f0100b784.html.
[3][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