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玉琴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给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便利,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改革与创新的机遇。了解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探究新方法,开辟新途径,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052-02
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电视、广播、电话等传统媒体之后全新的自由传播媒体和信息共享平台,喜闻乐见的资讯、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电子书、APP等让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大学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随时随地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觀点或建议,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也给高校搭建了新型的教育沟通平台。借助网络,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发帖、留言、邮件、实时聊天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实时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并及时答疑解惑,给予正确引导。但网络的复杂性、非控性、虚拟性、潜隐性等特点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特点
(一)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
网络空间上内容纷繁复杂,资讯良莠难辨,外来价值观念、多样文化元素铺天盖地,与传统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尤其一些虚假、低俗、反动的不健康信息,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无形中受到冲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出现网络言语及行为放纵等道德失范行为。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全身心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成瘾、信息成瘾以及人际交流成瘾等网络依赖现象非常普遍。这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孤独、苦闷、压抑、焦虑,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严重,不会在现实中生活、学习和交往,却能在网络空间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因而他们宁愿畅游在虚拟的世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问题。
(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大学生行为的非理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易信、BBS等网络交流媒介,匿名与任何人交流、匿名发表任何言论和信息等,缺少责任和诚信监督,这使得人说话肆无忌惮,道德缺失,也造成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交流只是表面的敷衍,缺乏心灵沟通,极大地阻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滞后的网络立法和不完善的网络技术,一些黄、赌、毒、骗的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对辨别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危害极大,弱化了他们的是非观念、社会责任感,以至于大学生网络诈骗及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三)网络的潜隐性和大学生思想的非控性
大学生思想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社会经验,看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网络上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国度的政治思想、不同社会形态的思潮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只要“度娘”在手,凡事无忧!无需思考和判断,不假思索的“借用”和接受,大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逐渐减弱,严重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屏蔽辅导员的关注、开设“大小号”、拒绝其成为网络好友等,辅导员无法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
二、“一学习、两主线、三渠道、四改变”是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除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广博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技能,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途径,通过“一学习、两主线、三渠道、四改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阵地中。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政治敏感性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很多高校辅导员不擅用网络教育阵地,仅限于发通知,传文件等浅层沟通,甚少一对一的深入大学生内心世界,心灵的触动效果不理想。作为一名辅导员,自觉吸取新知识,关注教育部确定的首批20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借鉴他人的有效成果,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自觉参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培养和提高自身信息政治敏感度,懂得如何分析,熟悉网络文化特点,掌握必备的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的技巧,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覆盖面广等传播的功能,加强与大学生的网络互动。主动地学习探索新方法,形成一套有个人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进程。
(二)构建网上网下两条教育主线。注重网下主旋律教育,推进网上教育阵地建设,实现网上网下两线对接,传播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除了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团辅活动,实时或非实时地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发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交流,引导大学生全面看待问题或困境,学会分析、学会反省、客观评价、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集思广益解决困惑,让大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辅导员的力量,认同辅导员的存在。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如“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五进”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拓宽知识面,“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走进社会”,贴近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建立三条预警信息收集渠道,占领网上网下话语权,实行多元式教育,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endprint
高校辅导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渠道,畅通大学生的管理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建立“普通大学生——宿舍长——班委——班长、团支书——辅导员学生助理”的网上网下预警信息收集架构,并选拔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大学生干部,开展互相信任的朋輩教育。二是在QQ、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上组建奖、贷、助、学习、就业、生活指南、心理咨询等方面内容的互动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分享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流行话题、国家时政,植入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正面的观点和行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和效仿,并随时随地针对具体的问题或困惑与大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达到“理解万岁”的效果。三是高校辅导员主动加学生好友,综合运用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式的沟通网络,强化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大学生的QQ签名、朋友圈、微博等了解大学生的异动和当前起主要影响的内心需要,用真实的愿景鼓舞大学生,提高亲和力和信任度,特别是对贫困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传递正面的能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和帮助。
(四)改变三观理论的传播,改变传递信息的方式,改变传导内容的形式,改变谈心谈话的模式
中国成语“人心叵测”,是指人心不可测,揣摩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非常困难。面对心理动态发展的大学生,辅导员要“认识、引导、理解、激发、呵护”大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在轻松便捷的方式中涨知识,正三观,拓视野,交朋友,适应新时期对他们从观念、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排斥说教却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强但专注能力弱的大学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导”为“生学”。如:让学生干部发起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回味红色经典”、“与新时代对话”、“唱响中国梦”等共同学习、演讲、辩论、合唱和网络大讨论活动,改变理论学习“不走心”的现象。辅导员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交流感情,不仅局限于面谈和“柏拉图式”隐形交流更要激发大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总之,高校辅导员需要正确看待网络的利与弊,主动走向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师生联系和沟通,同时,将网络教育与现实生活教育对接,探究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机制,才能提高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