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实
假期如期而至,遂约三五小友,笑谈中,乘车直奔云龙山而去。
云龙山位居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徐州。因山有九节,宛若游龙,故名云龙山。据说,云龙山没有泰山之雄伟,亦无华山之险峻,但云龙山的美景、文化相得益彰,是近处旅游的可选之地。
远望云龙山,蜿蜒起伏,山上的小亭,古庙,隐约可见。从山底拾级而上,脚下是匠人精心铺设之石板路,也颇有陡峭之感,遂慢下脚步,且行且赏。小路两旁的树木,种类繁多,松树、杉树居多,也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正值盛夏时节,树木稠密,郁郁葱葱,所以只满眼的绿。树上,蝉叫鸟鸣,互相应和,不由让人联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景美令人陶醉,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半山腰。
山上的石,平坦中藏险象。走道旁山石微露,看似平坦。朋友想有新奇体验,笑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不愿他探险,遂苦劝。朋友不听,我们也只能紧随其后,脚下尽是碎石,凹下似沟渠,凸出如刀斧,我们互相搀扶,小心翼翼。突然传来朋友的尖叫声,忙看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断石如崖,呈垂直面,已无路可行。转回山路,随游人上山。
山路旁多立柱,上有诗句:“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诗的作者是苏轼。黄茅冈就在云龙山上。据史书记载,苏轼曾在徐州担任知州,酒后携友人登山,山上乱石如羊,诗人遂倒石作床,其醉态可掬,甚是可爱。黄茅冈也因苏公成为山中一景。其余诗句或写景,或说理。我们大多不熟悉,读后,颇有收获。
前面人声鼎沸,接着我们到了山顶观景台,台上有亭,台、亭均依山势,气势雄伟又不失端庄。我们登上观景台,徐州美景一览无余:水光一体,波光粼粼,湖上小船荡漾,鸟儿低空盘旋;远处,山势蜿蜒而去,朦胧中自有一番意味;北望徐州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自是一片繁华景象。
天热人乏,我们决意下山坐缆车,走索道,高悬且摇晃,又是一番别样的体验。
点评
从言之有序上看,作文以“游蹤”为线索:先远望,后“从山底拾级而上”,然后到山腰,后登顶,最后乘坐缆车下山。和《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言之有物上看,作者先写云龙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名的由来。后就树、石、诗句(人文)、观景台几个部分分别来写,虽然不及大家散文,但也不空洞无物。
从言之有情上看,作者带着期盼向往之情前往云龙山,游览过程中的陶醉之情,遇到险阻的惊叹之情,最后虽乏累仍意犹未尽之情,都表达得恰到好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