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磊+康伟军
摘 要:柔顺剂通常是指衣物柔顺剂,也被称之为衣物护理剂,通过应用柔顺剂能够让针织物更加蓬松、柔软,能够在织物纤维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现如今,柔顺剂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因此,加强柔顺剂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颗粒仪器研究柔顺剂的微观结构,并对其相稳定性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柔顺剂;微观结构;相稳定性;试验
应用柔顺剂能够让洗涤后的织物具有较强的柔软性和愉悦的香味。柔顺剂通常是采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的吸附在衣物表面。如今,消费者对柔顺剂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减少衣物皱纹、加强熨烫性、纤维保护、护色、抗菌、除异味等。我国柔顺剂上市时间并不长,只有二十多年,我国柔顺剂的两大配方主要是DHTDMAC配方和季铵酯类配方,但是对柔顺剂微观结构报道非常少。因此,本文重点对柔顺剂微观结构进行相应的阐述。
一、柔顺剂试验
本实验主要对DHTDMAC配方进行分析。向试验容器中放入柔顺剂,充分搅拌并升温到75-80℃范围内,直到将柔顺剂搅拌为透明为止。将另一个烧杯升温到50℃左右,在适应的温度下,通过搅拌将油相物料慢慢融入到相水中。待到投料完成之后,用均匀速度搅拌10分钟,之后在水浴中降温。待到所有物料温度都降低到45℃以下时,依次放入香精、42℃以下放入防腐剂。
通过光学显微镜将整个混合液放大到100-1000倍、專业偏光显微镜将其放大100-1000倍,粒径仪器为Malvern Instruments,Nano-ZS、粘度仪器为Brookfield,DV-II+Pro。
二、试验结果与讨论
DHTDMAC在做配方过程中的操作性强,与棉织物间的吸附性较强,同时具有后成本低的优势,是柔顺剂中的主要成分。通过对柔顺剂进行分析,在铵盐上连接两个饱和的十八烷基分子的效果最为突出。因此,氢化牛油酸的衍生物是柔顺剂的有效成分。牛油成分中的碳链长度在C14~C18之间,可见,柔顺剂有效成分是由15种以上不同成分的混合物构成。由于生产原料当中通常含有单一、三牛油基衍生物,这些原料中的部分绝大多数不溶于水,在水中能够形成胶状形态的分散体结构。
在我们针对不同比例原料柔顺剂(5%)的观测中(400倍),显微镜中可以看到蓝色和黄色相间的亮点,由于检偏镜和起偏镜均为90°,因此同性的区域会呈现出黑色形态,不同的光轴晶体会以亮点形式出现。同时,讲球晶体中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十”字性消光,将整个球体划分为四个不同颜色的区域,这也是球晶的一大特点。
通过针对不同比例柔顺剂原材进行观察分析(5%和8%),DHTDMAC在其中都形成了一个疏水性区域,出现类似脂质体囊泡。DHTDMAC输水长链形成了双分子层疏水区域,其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水。囊泡表面相对比较规整,自然光线在囊泡表面出现了折射,在偏光显微镜观测中能够发现消光十字,表明其中存在球晶。
在柔顺剂浓度较低时,囊泡形状更加圆润,并且能够明显看到双分子层内部区域和连接相一样是透明状,但是双分子层是一种不透明的球形外壳,其中含有一些液体;柔顺剂浓度较高时,其结构为竖条状封闭形态,也就是竖条状胶束。囊泡体积也随之增大,在1000倍显微镜下能够看到连续相,封闭区域与双分子形成整个囊泡的外壳。
采用粒径仪器对DHTDMAC柔顺剂进行测量过程中, 通过4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即用原液测试、稀释10倍、稀释 50倍和稀释100倍,但最终结果是粒径变化程度非常小,粒径平均相差在20纳米以内。表明DHTDMAC柔顺剂中不含有乳液。
三、柔顺剂相稳定性(黏度)
(一)无机盐含量。为了能够降低柔顺剂黏度,可以在柔顺剂中加入一定的无机盐,这样能够控制产品黏度以及避免相分离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原材料和水中电解质浓度。
(二)温度。DHTDMAC的合适温度在60-70℃之间,分散温度在25℃以下时,则无法得到均衡分散体系。
(三)剪切力。由于黏度增加或分层,在搅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泡,使柔顺剂产品在存储中出现分相。可以在半成品密度在0.99左右时,即可避免出现相分离的问题。但是,后续依然会受到剪切力的影响,逐渐形成网状絮状物,柔顺剂的粘度也会随之增加。
(四)配方组成。想要更要的调节柔顺剂黏度,需要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黏度选择是否添加增稠剂,聚合物入水后,链段上的带电荷静电就会产生排斥作用,导致链段打开,并占据囊泡的空间,从而提高粘度。
综上所述,柔顺剂作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本文重点探究了柔顺剂微观结构形态,通过试验表述了柔顺剂原材料的搭配关系,并提出了柔顺剂的粘度影响因素。总之,只有加强柔顺剂结构构成研究、控制黏度,才能够提高柔顺剂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学静,Christian Quellet,Kumar Vedantam,田禾.香精在液晶乳液和织物柔顺剂中的分配特性[J].日用化学工业,2015,38(2),95-96.
[2]卞筱颖.对衣物柔顺剂评估方法的探讨[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6(2),49-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