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0-09 09:36王亚波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王亚波

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的最初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盈利能力。然而,随着盈余管理的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为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开始操控盈余管理,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数据的伪造变造、公司重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几种盈余管理手段;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期冀能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对策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针对会计准则制度中的漏洞来获取收益的一种行为,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等相关主体的利益,而且往往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多于正面效应。因此,盈余管理也成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第一,提高盈余管理的质量,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第二,间接有助于监管部门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监管程序和方法,保证其条款制度的合理性、全面性,最终有利于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良性发展;第三,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使上市公司在面临财物危机时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一、盈余管理特征的理论分析

在对盈余管理定义进行界定时,不难发现其以下几个特征:

1.企业管理当局具有会计方法和政策的选择运用权以及企业经济业务何时发生的最终决定权,其被会计研究学者视为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公开报告的盈余,包括利润、净利润等,而会计数据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

3.盈余管理对会计数据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会计报告中的盈利数据,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也就产生了像一次性的补贴收入、非经营性的损益等情况的一些临时性的盈余,但这些都不具有连续性。

4.盈余管理手段的品种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控制、会计方法的运用及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5.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而那些不能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如小份额股东、债权人等,都将成为企业“发展”路上的垫脚石。

盈余管理在其利益表现形式上复杂多变。有的是直接的利益,有的是间接的利益,有的是立刻见效的利益,还有的则是需要一段潜伏的时期。对投资者而言。由于盈余管理会损害自身利益,因此普遍将其归为不好行为;而对于机会主义者来说,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国外,许多会计学者在研究盈余管理时也将它视为一个中性的概念。我觉得应将盈余管理放在中性概念的位置上对其进行研究,这样更有意义。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一)对原始数据的伪造、变造

收入与费用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收入、费用的确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能会高估收入、低估费用;或者,通过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费用以及伪造收入费用项目等手段来调整公司利润,达到粉饰利润的盈余管理目的。而对于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由于上市公司缺乏处理、承担的能力而将这些费用或损失计入待摊费用、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现实中存在一些上市公司以未按时确认为由,不摊销或少摊销部分的费用损失。

(二)利用公司重组

公司重组是指对企业结构、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整理,包括资产、债务重组,公司收购等方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则主要体现在重组时机的选择。如在会计年末之前,与其他公司进行重组,而在这期间产生的大量的现金流和巨大利润可以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时间差来掩盖。即利用公司重组来对冲收益,之后再将收益分摊到以后每个年度的利润里。

(三)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选择

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后,应在以后每个会计年度保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变更,则应及时在报表中予以披露。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同种交易在不同会计期间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也存在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调节账面盈余。

(四)依靠政府配合

部分地区获取上市公司资格的数量有限且较为困难,而上市公司所缴纳的相关税费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因此,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一些地方政府也会选择通过补贴、降低利息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来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避免公司被摘牌。例如,春兰股份2008年报表表示,其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亿元左右,第三个季度上的亏损数额达到1000万元。据空调行业数据表明,2008年空调行业整体都呈现负增长状况。在公司经营业绩整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春兰股份在泰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出售了其一块土地,售价在1亿元左右,但是这块土地的售价收益也只能挽救前三个季度的亏损数额。在2008年必须保证其上市公司资格的时候,泰州市政府在年底的时候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5000万元,计入公司当期损益中去,从而使得春兰股份2008年年报净利润扭亏为盈,避免停牌。

(五)通过合并报表

上市公司合并报表,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转移子公司股份或将子公司整体出售,使得本年度合并报表与转移后的子公司报表不合并一起;(2)对于不是子公司的公司,進行股权投资,使得公司在非子公司中的股权比例达到一定数额,将非子公司纳入子公司的范围内,将新子公司报表与母公司的合并在一起;(3)对收益较好的公司直接进行全额收购,这样将新子公司报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六)关联方交易

上市公司向与其关联的另一家公司转移资金、专利等而形成的交易事项被称为关联方交易。我国上市公司中不少是由国有企业变革而来的,新形成的公司作为主体进行上市,变革前的公司作为母公司,这样让新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有着模糊的联系。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购买或销售、委托、出租、出售资产等方式采用非公允价值为定价给原公司,但是两者之间的交易价格又不受市场影响,而是在内部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的。endprint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法律规定较少,涉及的处罚范围并没有十分全面,处罚力度又小,监管制度较为宽松,因此给了盈余管理巨大的操纵空间。为此,我国应完善盈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上市公司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以打擦边球的形式进行盈余管理操作。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与会计事务所的长期合作关系也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对此,国家应建立不同的信息渠道,提高上市公司各类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加强社会公众等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

(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度

长期来看,会计准则制度也会跟着市场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不稳定性。会计制度很难预计到企业实际的各种交易情况,而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些灰色地带躲避法律法规的约束,来谋取不正当利益。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一定的调整,利用准则中的相关会计政策的一些特性特征进行盈余管理是高层管理者的常用手段。為此,我国应完善收入费用和各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提条件和方法,促进报表披露的完整性,减少因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造成的不合理的盈余管理;同时,相关部门应扩大信息渠道,促使社会各类投资者积极参加相关准则的制定,减少上市公司可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空间。

(三)调整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据各类实证研究指出:治理结构较为松散的公司比较为严谨的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更加容易。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所占的股权比例较大,公司的所有权和决策权都集董事会于一身,部分公司甚至董事会和经理层是一致的,两者兼任。此外,很多高层管理者的薪资多少与公司业绩有关,而公司业绩主要是看公司净利润,高层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很容易想要进行盈余管理以此增加公司净利润,这也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为此,国家应完善相关股权结构,减少国有股份的比例,改变国有股份一家独大的局面,培养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董事制度,加强内部调控力度,以防出现高层管理者或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危害到社会公众或持股比例较小的股东利益的情况;最后,制定合理的内部考核制度,扩大奖罚面积,建立全面的会计监督控制体系,包括账簿保管制度、会计政策选用制度、符合实情的预算制度、完整的会计程序等,严格规范公司内部财务人员的行为,保证公司披露报表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完善我国相关税法制度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收入,对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利润的手段不闻不问,有的甚至为其提供方便。为了防止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狼狈为奸,共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完善我国税法制度是有一定必要的。

(五)完善我国股票发行配股制度

我国制度规定如若要申请上市公司资格,则必须要在近三年内持续盈利,上市公司若需要配股的话,同样也需要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这样的硬性标准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是一道难以过去的坎,这就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因此,在资本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完善的同时,应该适时改进新股发行制度,完善配股条件,不应只考虑净资产收益率,还应该考虑负债率等。同时,应将各类指标相结合,将上市公司的危害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行为列入取消上市公司资格的标准中去。

(六)完善管理者的激励奖惩制度

高层管理者认为公司的业绩与自身努力息息相关,但是公司给予的工资和奖金与他个人认为的努力不相匹配。这种不满的心理一旦产生会促使管理者操作盈余管理,不择手段地调用公司资产,然后调整账面信息,让董事会暂时看不出任何问题。因此,合理的激励奖惩制度,能够降低管理者的不满。综上,公司应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确定考核的各项标准,根据不同人员和他们的职责需要、劳动量、工作时间长短、工作难易程度等建立相对应的考核标准,将跟业绩有关的劳动成果等同样都归入考核的内容中去。

伴随着资本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在标准化的严格控制下,上市公司想要保证自身利益和其上市资格,不得不使用盈余管理。盈余现象的出现,损害了除自身利益以外的其他主体的权益。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能够很好地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盈余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奕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6(01):125-126.

[2]孙艳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J].财会通讯,2012(08中):24-25.

[3]宋迎迎.基于动机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商,2015(45):123-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