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怡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3—0109—01
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初入小学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數学基础知识,有了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初步体验,但这都是比较具体和直观的感觉,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有利于学生感悟自己身边的数学,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并且,数学教学时,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使之与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自觉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如,教学“分米和毫米”时,在学生初步认识米和厘米之后,笔者启发学生:“你知道吗,你身上就有尺子。”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身上的尺子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启发他们:自己的小手指有多宽?自己的一步有多少厘米?等等。如此这般,学生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有效地加强了对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生,其掌握的知识经验主要依赖于生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客观事物与现象,进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确定位置”时,笔者结合公园游览路线图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样教学,学生在离开教室时,才能独立地观察生活中的方位,增进知识应用的体验。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能非常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应用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能通过观察、分析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客观现象和问题,并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来探索数学问题。
三、课外知识拓展,改革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依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如,1.小调查。如,学了“统计”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进行合理调整。还可以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2.小论文。如,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论文。3。数学日记与数学周记。以周记为例,让学生通过一周学习之后,写一则周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条件和机会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为此,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深入挖掘教材“想想做做”、“试一试”以及练习、复习中的素材,还紧紧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数学视野,获得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此,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