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会菊
某日秋游,天气渐凉,一群小学三年级孩子来到公园。公园门口的雕塑吸引了他们的眼球。雕塑群中有一尊“思想者”—裸体,半蹲着,一手握拳,拳头抵着前额。孩子们在议论沉思的“思想者”在想些什么。有一个叫小龙的男孩故作一本正经地答道:“他在想,明天该穿什么衣服?”
……
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老师在领着孩子学习生字—“幸福”的“幸”。
老师问:“‘幸上面是‘土,下面是‘羊字少一横。这下面部分像什么?”
一位孩子回答:“它像钱的标志。”
老师又问:“我们怎样记住这个字呢?”
另一孩子答道:“有了钱就幸福了。”
……
鲁迅先生就曾这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的想象常常令我们忍俊不禁,亦或目瞪口呆。他们具有奇妙的想象力。地球已难以承载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然界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想象世界中的物象:鸟儿可以对话,蝴蝶可以蹁跹,小溪在欢歌,风儿在游戏……孩子常常有着奇思妙想,但他们的思维并不复杂,反而显得单纯而可爱。
为什么孩子的直线思维,却能生发出让成人望尘莫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呢?因为,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他们想探寻星星为何眨眼,银河系里有着怎样的秘密;他们想倾听泥土中虫儿们的窃窃私语,想随着钻机来到地心一探究竟;他们不明白,萤火虫为啥提着灯笼,小兔子为何抹红眼睛……孩子的脑海里闪烁着无数个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问号。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中国教育:带着“?”进校园,带着“。”出校园。是不是我们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力就下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中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潜力巨大的矿藏,只要你善于开发,也是精彩无限。记得某年高考有一个题目,要求考生用10~20个字为讲普通话作一个宣传,答案可谓丰富多彩:“方言诚可贵,外语价更高,若为普通话,二者皆可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不会说普通话!”“讲好普通话,嘿!才对得起咱这张嘴!”“今年不讲别的话,要讲就讲普通话。”大家看看,我们的孩子想象丰富,而且也很有幽默感嘛!
那么問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谭顶良先生说过:“学生进入学校后往往被唯一的标准答案所束缚,不敢发表自己的主见,不敢与人争辩,不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而变成了为在考试中得到更多的分数而不得不死记硬背的人—‘背多分。”笔者想,正是这样的“背多分”造就了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近视眼镜、沉重的书包、苍白的脸色、无神的目光……这样的“背多分”越多,我们的孩子想象的翅膀越残缺,我们校园里想象的空气就越凝固。
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还孩子一双想象的翅膀?
托兰斯测试被公认为创造力的评估标准。1958年,当泰德·施瓦茨洛克还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的时候,他接受了托兰斯教授的测试。一名心理学家递给他一辆玩具救火车问道:“你要怎样改造,让它变得更好玩?”施说出25种方法,如添加活动梯,给车轮安装弹簧等。他的答案让测试者惊叹不已。据说,施瓦茨洛克小时候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他常常对着天空发呆,对着蝌蚪出神,对着静静开放的花儿傻笑……可以肯定,他如果生在一个没有自由呼吸的环境,没有想象力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他就不可能成为后来的泰德·施瓦茨洛克。
孩子的想象思维较之成人更丰富,但也可能缺少逻辑性;更大胆,但也可能违背科学性;更形象,但也可能不符合道德的标准。因此,孩子奇妙的想象力不仅值得敬服,更应该得到呵护。对于他们的想象,哪怕是天马行空,哪怕是胡思乱想,我们都应该尊重,并予以理解。我们应充分肯定并遵从孩子想象的特点,积极鼓励支持孩子大胆想象,让他们成为富于思考、乐于想象的一代。
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想象思维发展的推波助澜者。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自由的土壤、民主的空气、包容的水分、平等的阳光和开放的天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孩子才可以尽情想象,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
想象力是蓬勃世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动力,是提升未来第一“领袖能力”—创造力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他会拥有超一流的创造思维;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一个创造力爆发的民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国家会是一个充满发展前景的国度。
孩子的想象思维是成人难以替代的,因此,有人曾提议: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孩子,童话的创作者也应该是孩子。“孩子童话孩子写”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回到文章开头的小场景。对于“有了钱就幸福了”的答案,老师并没有表示反感,而是和颜悦色地引导:“是啊,有了钱,你将实现哪些美好的愿望呢?”场景中的两个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崇尚放飞想象、启迪童年教育理念的老师。由此,笔者想说,别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我们只有对孩子的想象留一份欣赏,才有可能让孩子的想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产生富有无穷想象力的崭新的一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