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林
【关键词】 备课;德育教育;价值取向;情
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3—0043—01
小学语文是为小学生设置的一门主课。它内容多,教学时间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大。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文本的解读就直接关系着学生品德的改善与提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努力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备课挖掘德育素材,突出德育导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有描写自然、表现祖国壮丽河山的;有讲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有刻画人物爱国情怀、崇高心灵的;有展现语言音律、人生意蕴的。这些精美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自然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渗透。要在备课一开始就考虑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想上提升,情感上升华。比如,教学《石灰吟》这首诗,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不与当时黑暗的政治势力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高尚品质。再比如,教学《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前因后果,认清日寇意图侵略中国的丑恶嘴脸和罪行,从而激发学生对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我国军民产生浓厚的崇敬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上课找准德育抓手,注重德育落实
语文是很特殊的学科。许多课文、段落、字词的学习,都既是语言文字的掌握与积累,也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感悟与解析。小学语文教学就要结合学科特点,把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在对相关字、词、段、篇的感悟与解析中。
1. 把握课文主旨,明确价值取向。都说小学的课文很简单,主题思想、表达方法等一目了然。事实上,这一目了然是大人的认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有的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能像大人一样阅读感知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耐心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要比较准确地概括、总结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明确说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者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找到课文中应该学习的榜样,从而让学生能模仿改进。
2. 品析语言文字,激发情感共鸣。教师要注重抓好关键字、词、句的品味、探究,能围绕重点词句开展语言训练,使学生在对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得到共鸣。教学实践证明,越是具体的字词感悟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越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利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神气十足、兴奋、快乐、沉静、沉默”等,来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孩子深厚的爱,能切实让学生懂得爱自己的父母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美德。
3. 渗透德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语文教学中德育素材的利用要结合学生实际。要针对班级和学生情况灵活扩大或减小素材影响,有的放矢,让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课内到课外,由教材到生活,谈感受,说看法,写体会。教材与生活的结合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能激励他们从内心深处真的愿意改进、提高。
4. 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从语文的角度看,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从做人的角度看,作文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展现。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真善美的发现与捕捉。结合作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客观地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抒写心中的是与非,这样,学生不但能成文,而且能成人。所谓言为心声,说的正是这种情况。比如,小学六年级的毕业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教师说,可是他们不知道从何说起。如果因势利导,让学生用书信的方式给科任教师写留言,谈谈小学生活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诲和呵护,表达自己对教师的留恋和感激,那么,师生的收获就不仅有文,而且有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很多,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灵活地促使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相融,才能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赢。
編辑:张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