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班长钱国桢

2017-10-09 04:58梁茂春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四年制施光南浙江师范大学

梁茂春

我们的班长钱国桢

梁茂春

2017年3月23日是钱国桢教授80岁诞辰。我们作为60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表示我们最衷心、最热忱的祝贺!

真是难以想象:十几郎当岁的孩子们,一转眼已经成八十老翁了!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钱国桢就是我们的班长,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管他叫“班长”。我就从我们这一班谈起。

我们这一班

我们这一班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四年制”,成立于1956年秋,天津。至今已61年矣!

这是一个非常可爱、团结的班级。唐振汉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钱国桢是我们的班长。

“四年制”共有20来人,这里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其中有后来在作曲方面作出贡献的高燕生、杨长庚、魏丽爱、朱仁玉、施光南等,有在指挥方面显露才能的邱天虎、梁逖等,有在声乐演唱方面成熟突出的司心慈、张俊杰、郑景玄等,有在音乐学方面作出重要成就的钱国桢、王凤岐、严安思、万昭等,也有在其他方面做出贡献的金韶、秦晓梅、袁幼樵等人。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在放射不同的光芒。

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施光南,他后来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作曲家。在他的出生地——重庆南山,建有“施光南大剧院”和“施光南广场”。最新的消息是: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改名为“施光南音乐学院”,因为浙江师范大学在金华,而施光南的老家在金华,他的故居将建成“施光南纪念馆”。

我们是特别幸运的一班——“反右派运动”时我们都是中学生,没有一个被打成右派;“文革”前夕我们都大学毕业了,基本上学到了专业音乐的全面知识,没有受到“停课闹革命”的厄运;“文革”中“上山下乡高潮”时,我们已经过了“插队落户”年龄;我们又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大都得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我保留了两张我们班在1957年和1958年的珍贵照片。照片里面珍藏有很多可爱的、动人的故事。(见图1、2)

图1 1957年“四年制”在二宫合影

图2 1958年“四年制”在附中校园

班长钱国桢

1956年我们入学时,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国桢比我们大几岁,显得比较成熟。他就自然地成了我们的“班头”。

钱国桢具有天津人的憨厚,带有老大哥的成熟,一直坚持着老黄牛的精神。在我们这一班成长的过程中,他协助班主任唐老师做了很多的工作。(见图3)

图3 1958年唐振汉老师在河北音乐学院门口

五十年代中期,那是向工农兵学习的年代,是“勤工俭学”的年代,是“大跃进”的年代。我们班曾经到新立村、太阳公社和海河工地参加劳动,参加大炼钢铁的运动,参加各种为工农兵群众的演出活动。钱国桢在这些活动中显得多才多艺,他指挥民族乐队,扮演各种角色,具有充分的组织能力。

学习民间音乐是我们经常的功课。钱国桢和施光南经常带领我们观摩各种民间戏曲的演出,并学习民间艺术的演出。这使我们一辈子受益非浅。

我们这一班都是天津音乐学院的建设者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搬往北京,这时我们这一班全部被留在天津,成为新建的天津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同时又是天津音乐学院的后备教师。我们都带薪学习,工龄都从1959年算起。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组织了不同的“创作组”“演出组”“教学组”和“乐器改革组”等。1959年,天津音乐学院组建了一个“歌剧创作组”,成员有施光南、万昭、严安思和我。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孙震(雪克)亲自带领我们四个小青年到小站体验生活、收集材料,准备创作歌剧。这对我们是非常特别的一种锻炼。

图4 天津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第一届毕业生留念

钱国桢是一直在为天津音乐学院建设、发展工作的资深教授,至今仍老当益壮地为培养学生和教材建设方面贡献力量。

钱国桢在“民族音乐分析”体系方面获得的成就,不仅是对天津音乐学院的一个贡献,也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2017-05-02

J605

A

1008-2530(2017)03-0023-04

梁茂春(1940-),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31)。

猜你喜欢
四年制施光南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留学情报站
四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检测与调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