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摘要:“隐喻”这一话题包含不同层级的概念,既包括传统修辞学上的概念,也可指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此外,韩礼德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提到了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来分别介绍“隐喻”这一概念,使读者明辨三种不同类型隐喻的产生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修辞隐喻;概念隐喻;语法隐喻
近些年来,语言学家们对隐喻的研究热度不断高涨,隐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所著的《论修辞》,他在书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后来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是一种概念,是一种思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及“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是从社会与交际的角度看待“隐喻”这一概念的。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这三种隐喻的机制以及相互关联。
一、传统修辞隐喻
在英语中,隐喻和明喻不同,明喻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隐喻则是进行隐藏的比较。表达方法为A是B。例如 That girl is like a red rose 就是明喻,而That girl is a red rose 就是隐喻。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然而,这也仅仅是隐喻在词汇层面上的定义,传统修辞隐喻认为隐喻是对语言的修饰而已,是一种语言现象。
二、概念隐喻
(一)概念隐喻的认知性
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我们的思维特征。人在生活中往往认为“隐喻”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文学作品中,是作家用来润色语言所用,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和使用因与这种修辞,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是隐喻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山脚”、“山腰”,之所以人们不考虑它们是隐喻,是因为这些在人类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些用法已然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归根究底,隐喻的根源不是语言,而是一个域到另一个域的跨域映射。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分为三大类:
1.结构隐喻。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
2.方位隐喻。运用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如:上下,前后,远近,深浅等。这些与我们的身体构造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3.本體隐喻。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使后者的有关特征应身到前者身上。
这三种常见分类旨在帮助分析隐喻意义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三、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韩礼德提出,根据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不同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一词,认知语言学中为conceptual metaphor,这里是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
概念隐喻主要体现为及物性系统的转变,韩礼德认为,客观世界中主要存在六种过程:心理、物质、关系、言语行为以及存在。例如: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这一句是物质过程,和它表达同一语义的另一句话 my hometown have seen great changes则是心理过程,这种从物质过程到心理过程的转变就是语法隐喻。人际隐喻是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至于语篇隐喻,韩先生则持有模糊态度。
语法隐喻理论就充分反映了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多种形式来体现。
四、三种隐喻之间的联系
概念隐喻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是人类思维的投射,传统修辞隐喻是基于语言的,是对语言的修饰,集中在辞格方面,语法隐喻是一种语法形态代替另一种语法形态的隐喻,同样发生在语言层面上。由此可见,认知的心理过程决定着语言的外表层使用,也就是说,概念隐喻决定着传统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三种隐喻相互关联,互成体系。
参考文献:
[1]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Edward Arnold Ltd.2000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莱考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