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语言学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兴起的复合型学科,将探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为学科追求,旨在构建人类在如何习得语言进而运用语言这一行为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心理语言学在解释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逐渐被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本文试图探究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以期对当前外语教学困境的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外语教学 启示
一、心理语言学发展阶段及其理论辨析
心理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由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也大致以新理论的形成、修正为主要分水岭。
1.雏形阶段。这一阶段起始于1953年,以“心理语言学研讨会”的召开以及根据此会议汇编而成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的概观》论文集的发表为起点,自此心理语言学开始以独立的学科面貌出现在学界,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此阶段其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内涵为主: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吸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论”的理论内核,认为语言是通过“刺激-反应”的机理习得,1957年心理学家斯金纳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语言心理学领域,提出语言的习得也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断加深的过程,这一理论构建了语言心理学的最初根基。
结构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语言论》为代表,是心理语言学奠基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借鉴。该理论强调语言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搭配,突出表现为对于语法形式、句法结构的重视,注重语言的整体性、系统性。
珊南的“信息论”研究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注入极大活力,该理论借鉴信息领域的研究成果,将语言的输出类比为信息符号的传输,将语言内涵的表达类比为信息符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2.分歧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此期间西方诸多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勒考夫的“生成语义学”对传统理论产生冲击,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应运而生。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行为主义理论所推崇的“刺激-反应”机理提出质疑,反对心理语言学发展初期推崇的通过心理研究了解语言的“由外而内”的研究路径,反之提出“必须通过观察语言来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要运用语言的外部形式去说明心理学”的结论。
3.完善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科学领域内部诸多学科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借鉴不断进行,各领域所倡导的“科学共识”逐步形成,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也开始进入正常轨道,诸多理论不断完善:
中间论对先天论和环境论做出修正与融合,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影响和先天因素采取折衷的方式,承认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先天生物基础,同时又注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注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系统性,人类在语言的掌握过程中,不是对单个句子的掌握,而是对整个语言系统的认同。
输入假设理论由克拉申提出并在二十世纪后期不断修修补补,该理论的主要价值取向为强调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其基本路径为输入明显高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单位,配合以情感层面的价值输入,便可以使学生自然地学会语言。
二、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互动性关系
心理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对外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心理语言学通过构建语言习得、理解以及掌握的完整过程,揭示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与体系性,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技巧选择,而是宏观教育政策、学科定位、授课目标、行为主体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改善外语教学提供普适性方法论的借鉴。
三、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心理语言学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先天(生物)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因素,因此应该注重授课过程中外语环境的构建和营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努力搭建起轻松、纯正的外语氛围。
外语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与学习方法的交流,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一方面应该营造亦师亦友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应正确认知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错误,对其采取宽容态度并加强对于学生错误的预见性,对错误频发的模块和内容进行更为精心的课程设计。
心理语言学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作用机理,也对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外语学习是从外由内的模式,通过习得基础语言、掌握运营外语进而了解语言内涵,因此外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刻板模仿,而是对于语言以及语言内涵的自由运用。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注重情景化教学,将语言的输出置于合情合理的语言氛围之下,使得学生无障碍的认知语言的内涵。同时也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避免单一模式所带来的学习惯性,通过模拟会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给予学生语言刺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飞速发展和完善心理语言学理论为解决當下外语教学的困境指明道路,也为构建多元教学方式、注重互动性教学行为等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心理语言学的理论精华仍然需要外语教学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掘和探索,为西方心理语言学理论赋予符合中国土壤的新内涵,找寻符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董芊.心理语言学原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1):116-116.
作者简介:(学生)刘晓雯(1988-),女,黑龙江绥化市绥棱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级在职教育硕士,院系:西语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