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路径研究

2017-09-30 16:11闾志俊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区域经济

闾志俊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和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商贸流通 经济共生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体系虽然已有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过分强调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因此尚未真正建立起与现在市场经济完全相符的流通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产业间存在明显的割裂,缺少必要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产业定位不清晰、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以及市场集中度低导致的盲目投资使得部分企业缺乏发展规划、盲目扩张,致使组织管理及流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分割问题严重

我国区域经济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考验,如图1所示,尽管十年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均出现较快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速相对加快,但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仍远高于其他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国内市场的分割,使得“大市场、大流通”的愿景无法实现,流通效率有待提高。同时我国的城乡发展同样存在发展差距大、市场分割严重的问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城乡发展出现较大反差,两个市场中的资源和商品流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据2016年商务部调查显示,全国60%以上的消费侵权事件和假冒伪劣产品发生在农村市场中,市场监管力度薄弱。由于购买力的差异,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消费结构、消费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市场分割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三)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同质化竞争严重

我国商品流通环节普遍较多,流通周期长、速度慢,这大幅度增加了流通的成本。流通环节多直接导致商品的流通费用大幅度增加、损耗率提高。我国流通产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尤其是电商领域飞速增长,但实体零售呈现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态势。商业零售网点分布存在规划不合理现象,主体之间关联度低,区域内商铺同质化严重,难以实现流通业的集团化、规模化。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是指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状态与方式,最早来自于生物学,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农业领域。经济共生是在同一经济环境下相互独立、规模性质互有差异的经济组织之间、金融和区域发展之间、政府企业间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目的形成经济共生体,以促进经济组织之间多样化交互、协同发展、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经济共生理论的三要素为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基于经济共生理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是商贸流通业与区域内有流通需求的相关产业在一定的共生环境里以某种共生模式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此时流通需求较少,导致商贸流通业整体产业规模小,商贸流通无法脱离区域内其他产业独立存在,二者的共生关系主要以依托型共生为主。在这种关系下,由于商贸流通是相关产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商贸流通业的情况下,相关产业的流通仍旧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中级阶段,流通需求量大、服务价格上升、产业规模不断增大,这时更倾向于平等型共生或称之为偏利型共生,该种共生模式会对一方单元更加有利,但并不会危害到另一方的扩大与发展。第三阶段即流通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在该阶段,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实现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直至达到对称性共生的协调发展目标。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如图2所示。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处于一个共生的大环境中,在该共生体中表现出合理化、一体化的特征,具体主要体现在地域与地位方面。从地域特征上来看,二者有着一致的经济属性;从地位特征来看,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商贸流通业在全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也越来越成为地区乃至国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和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具有同一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商贸流通业一体化的过程。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商贸流通业提供环境、效益、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商贸流通又通过商品、资金、技术等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对商贸流通发展的保障作用

发展环境保障。在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中,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商贸流通业的保障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区域经济通过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外在基础,繁荣的区域经济环境可以提供保证商贸流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切必要硬件与软件载体。同样的,完善的法律、经济制度也为商贸流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强制性的命令和完备的行业准则进行经济活动,消除混乱经营造成的损失,为商贸流通业提供发展的政策环境。

效益效率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商贸流通业总体效益的提升,二是提高商贸流通的整体效率。具体来说,繁荣的区域经济对商品流通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为适应快速流通的需求,商贸流通的周期会大大缩短,从而提高了流通效率。另一方面,流通速度提升和流通周期缩短会使资金回收率和货物到达率相应提升,为商贸流通效益提高提供支持。因此对于商贸流通而言,流通效率与效益的提高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资金周转保障。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繁荣的区域经济可以为商贸流通业提供更多的周转资金。我国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小,流动资金在总资产中占比巨大,流动资金是商贸流通运行的强大推动力。尤其对于大宗商品贸易而言,流动资金前期投入較大,且流动资金分散于每一个流通环节中,对商贸流通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此时,只有稳定的区域金融环境才能够持续不断的为商贸流通提供资金周转的保障。在每个流通环节中,区域企业流通资金分布的数量和运用质量构成了支撑区域经济运作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商贸流通发展的调节砝码。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商品与资金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商品流通作为商贸流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其他成分流通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商品流通具有特殊的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商品流通因积聚而产生扩散效应,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品的流动,货币资金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通,这些流通资金立足于流通产业的发展,为流通的各个环节提供推动力,是商贸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区域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征。因此,通过对资金的控制,实现对整个流通经济体系运行的监管,可以保障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货币资金的流通还可以提高整个流通经济体系的运营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信息与技术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够促进商贸流通的发展,商贸流通对于技术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逐渐发展为一种虚拟化的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品的生产及研发技术可以随着商贸流通在不同地区间传播,同时投资的发展带来的区域间技术溢出和逆向技术溢出也变得日益重要。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中,技术和科技的贡献率相较劳动和资源高出数倍,可见技术信息等新兴流通经济组成元素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流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其高速发展改变了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交流方式。商贸流通体系之间的沟通需要信息交流作为平台和支撑,信息通畅是其他经济元素自由流通的前提条件。现代流通体系正在脱离以往的孤立发展模式,信息化的远程控制正在逐步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源、谈判等各个环节的统一信息化管理正在逐渐形成。总而言之,信息流通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和重要支撐。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

(一)优化共生单元

对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整合,以现代商贸流通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如前文所述,我国的商贸流通企业仍旧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不强的特点,从而导致商贸流通市场的竞争手段单一、竞争规范性差。针对这一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发展全局考虑,通过政策及鼓励措施引导部分关联或同质企业合并重组,实现充分竞争下的市场自由进出,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注重研发,充分提升运营过程中的硬件与软件水平,促进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优化,从而培育出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加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间合作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路径之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说,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能够促进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贸流通的发展。因此,区域间政府部门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打破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市场壁垒,实现商品、资本、技术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由浅入深的开展,成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

(二)优化共生界面

整合流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及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独立企业之间逐渐形成一个信息网和供应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又使得企业能够实现同一整体管理下的协作运营,同时对市场的需求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预测分析。区域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与服务的效率低下,批发、零售、仓储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迅速而准确的传递沟通。因此,搭建信息平台,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信息资源,实现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信息的共享,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共生界面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共生单元即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顺畅,实现整个共生体的协调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优化区域物流人才结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是否拥有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但相较其他产业而言,我国商贸流通业方面的研究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使得市场上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应以地方实际情况为基础,以促进本区域的协调稳定发展为目标,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引导,并大力支持高校的科研与教育投入,做到产学研共同发展,培养一批适合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对现有一线员工的培训,使商贸流通人才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优化共生环境

分析市场需求和区域消费习惯,根据商品的流向合理划分经济合作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一部分可以通过商品的流向表现出来。在分析商品流向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交通枢纽和区域资源分布特点,可将我国各省市进行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差异化发展各区域的商贸流通业,从而实现流通产业的合理布局,并为制定流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经济合作区域的合理划分可以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提供适合其生长的区位环境,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优化和创新政策环境,为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地方虽然已在商贸流通领域推行了一些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使得商贸流通领域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但地区间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壁垒。因此,制定系统化的区域流通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明确和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从而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合作所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才能使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共生体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二者的互补共赢。

参考文献:

1.黄小勇.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界定与解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4(1)

2.李文贵.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10)

3.李杨超.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4.马伟.论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共生理论视域下[J]. 商业经济研究,2016(3)

5.谢菲.物流产业与经济低碳化的协调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区域经济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